图2.16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年代
纳入统计的319位物理学院士中有140位具有留学经历,其中117位回国工作,图2.16清晰地呈现出这些留学人员归国的3段上升趋势: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1921—1937年),民国时期留学国外的物理学家纷纷回国,致力于创建中国高校物理系和国家研究机构中的物理研究所,为我国物理人才的培养与物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1—1960年),国家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掀起了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热潮,这些杰出物理学家怀抱建设祖国的理想,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投入祖国科技振兴事业,例如1999年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其中21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归国,纳入统计17位。③改革开放后(1980—2000年),国内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外科技先进人才引进政策的大力实施,加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面临经费短缺、竞争恶化等问题,归国发展成为更优选择,优秀物理学家们归国呈现上升趋势。(www.daowen.com)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现两次“回国潮”。首先,1950年出现第一次海外留学生的“回国潮”,1950年2月,华人数学家华罗庚向中国留学生发出《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3月11日新华社公开发表这份信件,留学生们纷纷回国。1950年8月29日,赵忠尧、邓稼先、涂光炽、罗时钧、沈善炯、鲍立奎等100多位留美学者乘坐美国“威尔逊总统号”航船回国,可惜钱学森夫妇被扣留。1951年,中国著名声学家魏荣爵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多次挽留,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南京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1952年,女物理学家谢希德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绕道英国回到中国,在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这个阶段归国的物理科学家还有葛庭燧、程开甲、朱光亚、黄昆等人,他们归国后在不同的岗位教授课程、开展物理研究、培养国内学生。其次,1955年出现了海外留学生的第二次“归国潮”,其中1955年9月15日在旧金山起锚的“克里兰夫总统号”,钱学森夫妇在内的24位留美学者搭载该航船归国,这次航程备受瞩目,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非常感慨地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到了祖国!”[16]受钱学森回国的影响,郭永怀、张文裕,王承书、谢家麟、李正武等物理学家在这一阶段陆续归国。已侨居法国20多年的汪德昭在得知祖国缺乏科学人才后,毅然放弃巴黎的事业待遇、社会地位,于1956年12月回国,为我国声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这些陆续归国的物理学家们,他们有些失去了在国外院校工作、晋升、获奖的机会,较同期留在海外工作的同学们,在国际上的影响较小,但他们从未后悔,正如朱邦芬评价黄昆时所说的:“他回国之后培养了大批的学生,这对国家的重要性远远比个人得诺贝尔奖更重要。”[17]黄昆本人同样也这么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归国的科学家直接加速了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他们不仅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攻关,而且和国内前一辈物理学家一起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使我国很快建立起了一支数量虽不多、水平却相当高的物理学科技梯队,这对我国物理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攻克一些尖端科学技术,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8]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恢复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政策,出国留学人数增多,但滞留不归的也有随之增多。截至1991年,我国公费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人员15万多人,其中按期归国的只有5万多人,占比仅为1/3[19],归国留学人员主要是中年访问学者、进修教师与研究人员,而青年学者滞留不归者较多。1980年,李政道主导的“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正式启动,该计划实施的十年期间,共有915名国内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但至今回国发展的不到50人[20]。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10年间共派出留学、进修人员236人次,回来的仅103人次。这些归国物理学人才组成了我国现代物理学队伍的“尖兵”,但确实也存在人才争夺、人才外流的问题,这会使国内科研人员和教师队伍的年龄、梯次结构失衡,造成“后继乏人”的局面,不利于我国物理学科科技队伍的稳定和发展[21]。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也逐渐吸引了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首先,中国物理学家学成报效祖国的信念从未动摇,1978年,中国物理学院士李家明不顾好友相劝,毫不动摇地选择回国发展,“我的前程在祖国,豁出一股劲也要把这项研究先搞上去!”经过在国内近10年的努力,李家明开拓了多通道量子数亏损理论,建立了非相对论多重散射分子自洽场理论和计算方法,并于1986年获得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授予的“卡斯特勒奖”。其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和谐安定,国内科技教育事业急需人才,这既对广大留学人员归国发展发出了新的召唤,又为他们在国内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22]。1984年4月,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工程热物理专家樊建人放弃了奥地利先进的科研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个人生活水平,回国在浙江大学任教,历经20多年艰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气固两相热物理学、计算燃烧流体力学、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性基础研究工作。樊建人说:“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赶上了好的时代,好的工作环境和遇上了最好的导师及同事们。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育之恩。”再次,国家为解决人才外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学成科技人才归国,诸如推行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等,不仅有助于解决归国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推进他们在国内物理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