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科学精英的硕士学位结构研究

中国科学精英的硕士学位结构研究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7中国物理学院士学士毕业年代图2.8中国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硕士学位院校前10名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状况的情况如图2.9所示,获得美国院校硕士学位的数量是33个,约占国外颁发总量48个的68.75%,欧洲国家的累计数量是10个,苏联2个。

中国科学精英的硕士学位结构研究

笔者共统计了中国物理学院士取得硕士学位的130所院校,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中国物理学院士获得硕士学位的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比例为80∶50;国内院校前10名的情况如图2.8所示,这10所院校共颁发给统计内的物理学家硕士学位62个,占国内院校颁发总数80个的比例为77.5%,主要集中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图2.7 中国物理学院士学士毕业年代

图2.8 中国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硕士学位院校前10名

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状况的情况如图2.9所示,获得美国院校硕士学位的数量是33个,约占国外颁发总量48个的68.75%,欧洲国家的累计数量是10个,苏联2个。取得美国硕士学位数量最多的院校是加州理工学院(4位),分别是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的谢家麟(1943年取得)、肖健(1944年取得),爆炸力学的郑哲敏(1947年取得)和生物物理学的叶公杼(1968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的3位,研究理论物理学的周培源(1926年取得)、凝聚态物理学的汤定元(1950年取得)和电子物理学的崔琦(1963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3位,无线电物理学的朱物华(1924年取得)、空气动力学钱学森(1936年取得)和工程热物理的郑平(1960年取得);取得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的3名,分别是电磁学物理学的施汝为(1931年取得)、声学研究的魏荣爵(1947年取得)和电机工程专家卓以和(1961年取得);获得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的2名,近代物理教育家吴大猷(1931年取得)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1960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2位,分别是无线电物理学家任之恭(1929年取得)和半导体专家林兰英(1951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2位,从事电子物理学研究的胡玲(1971年取得)和凝聚态物理学家戴宏杰(1991年取得)。可见早期攻读美国硕士学位主要集中于理论物理学、高能物理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所攻读的硕士专业偏向于凝聚态物理学、电子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等领域,这也反映了物理学的主流发展趋势。获得苏联硕士学位的物理学院士有黄胜年和郝柏林,其中黄胜年195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原子核物理学专业,郝柏林196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理论物理学专业。(www.daowen.com)

图2.9 中国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状况

从图2.10中看出,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获得硕士学位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累计数量有41个,其中在国外院校获得的硕士学位是30个,占比73.17%,反映出民国时期中国国内硕士培养能力的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短暂上升后急速下滑,改革开放恢复正常科学教育事业后,呈现迅速上升趋势,20世纪末期以后,我国很多院校推行“硕博连读”制度,很多科学家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也导致了硕士学位颁发数量减少这一现象。

图2.10 中国物理学院士硕士毕业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