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物理学院士产生与本土化:科学精英的成长之路

中国物理学院士产生与本土化:科学精英的成长之路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院士制度诞生于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时期的欧洲,20世纪20年代后归国留学生向中国逐渐移植了欧洲的国家科学院和院士制度,开始了“院士制度”的本土化进程。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进程,1949年11月1日,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中国物理学院士产生与本土化:科学精英的成长之路

院士制度诞生于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时期的欧洲,20世纪20年代后归国留学生向中国逐渐移植了欧洲的国家科学院和院士制度,开始了“院士制度”的本土化进程。中国院士制度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本章既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节点,又围绕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机构和建立时间,将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主要划分为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和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两个历史阶段。近代中国物理学家群体开始形成于晚清时期,在民国时期迅速发展,1928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35年中央研究院开始评选物理学“评议员”,1948年,中央研究院正式建立院士制度,共评选出院士81位,其中有关物理学的7位,占比8.64%。1929年6月,国立北平研究院成立,在召开研究院学术会议过程中推举出物理学“会员”,这些物理学院士与其他近代著名物理教育家构成民国时期的中国物理学家精英。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1949年至今)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进程,1949年11月1日,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3年,中央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制度;1955年,中国科学院举行学部委员授予大会,正式确立最终选定的233名学部委员的称号;1981年,全体学部委员参加的大会改称为学部委员大会;1993年,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设立了中国工程院。基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的发展历程,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划分为“学部委员”时期(1949—1993)和“院士”时期(1993年至今)。一方面以“院士”制度的正式建立为界,自199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始每两年选举一次,步入正轨;另一方面,1993年后,改革开放各项政策落实,国家科技发展、物理学事业的进步呈逐渐崛起的态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