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计量研究:科学精英成长之路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计量研究:科学精英成长之路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学科的发展仰赖从事这一学科科学家群体的集体贡献,他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国内在“物理学家群体与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物理学某一分支学科的特殊群体研究。综上,从研究方法看,国内外有关“科技精英”和“院士群体”的研究,大多采用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这些为进行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变量参考。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计量研究:科学精英成长之路

一个学科的发展仰赖从事这一学科科学家群体的集体贡献,他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国内在“物理学家群体与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物理学某一分支学科的特殊群体研究。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物理学家群体主要指有关“两弹一星”元勋的研究,其中李讯撰写的《共和国的脊梁——两弹一星功勋谱》(2000)、宋健撰写的《“两弹一星”元勋传》(2001)、姚爱英撰写的《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2012),均以生动纪实的文笔,回顾了参与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研制的23位杰出科技专家的成长历程,他们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具体贡献及他们共同创造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光学半导体物理、高能物理、理论粒子物理学领域,胡化凯、丁兆君等人撰写的《当代中国物理学家学术谱系——以几个分支学科为例》(2016),论述了以王大珩为中心的应用光学学术谱系、以王淦昌为核心的激光约束核聚变学术谱系、以陈创天为中心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学术谱系、当代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家学术谱系、当代中国高能实验物理学家学术谱系、当代中国理论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最后归纳了当代中国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特点,胡化凯教授等人的该项研究突破以往以学科发展论学科发展的传统研究方式,从物理学分支学科中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角度,展现该学科的发展历史,使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更加饱满。

此外,杨发文发表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三代物理学家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2008),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物理学家分为三代:第一代物理学家是中国物理学荆棘地上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使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物理学这一学科,代表人物主要有颜任光、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谢玉铭和严济慈等,他们大多博士期间从事实验物理的研究,这使我国物理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实验物理学所主导;第二代物理学家促使中国物理学快速蓬勃发展,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前国内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学生,代表人物主要有吴大猷、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陆学善、张文裕、王竹溪、朱物华等,他们回国后成为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加入世界物理学术竞争做了准备;抗日战争使中国物理学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第三代物理学家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大多是第一代、第二代在国内培养的研究生,代表性人物有钱三强、黄昆、杨振宁、张宗燧、马仕俊、胡宁、彭桓武、李政道等,他们带领中国物理学逐步走上世界前沿,该文对20世纪中国较有影响的物理学家进行了代系研究,同时简要概括了每一代的群体特征及对中国物理学的主要贡献。(www.daowen.com)

综上,从研究方法看,国内外有关“科技精英”和“院士群体”的研究,大多采用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这些为进行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变量参考。从研究内容看,首先,关于20世纪末以来发展起来的杰出物理学家的研究很少,对于他们科技贡献的梳理大多见于一些新闻报道,而未形成系统、综合的研究;其次,对中国科技精英成长路径和当代中国科学家社会分层的研究,其研究样本大多选取一定时间段内的所有院士,而关注一个学科院士成长的研究很少,该研究将弥补以上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