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讨论的“中国物理学史”研究,主要包括有关中国物理学史的辑录研究、发展分析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研究、某些高校物理系史及有关物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等内容。
在中国物理学史辑录研究方面,著名物理史学家戴念祖编辑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1993)编录了105位中国物理学的先驱和创始人从1907—1952年发表的179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同时记载了他们的生平简历和学术成就。董光壁撰写的《中国现代物理学史》(2009),通过300多位中国杰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事业、顶级理论研究、基本物理现象研究、主要物理相体研究、自然系统研究、关键技术物理研究和物理学文化7方面的作为,展现了物理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形象。物理学院士钱伟长、陈佳洱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1~3册)(2014),收录了162位物理学家的传文,着力勾画了这些物理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每册卷末附科学大事记,与传文两相映照,反映出中国物理学科的百年发展脉络。戴念祖的《中国物理学记事年表(1900—1949)》(1983),梳理了中国近代物理学草创阶段的大事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史专业委员吴水清,在1994年《物理实验》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中国物理学家(1900—1959)的贡献”(一至九),对1900—1959年中国物理学家的贡献做了系统的统计研究,描述了20世纪前60年中国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尤其在国内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当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这篇文献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物理学研究两个阶段,对中国物理学家做出的主要贡献进行了分学科罗列梳理,集中了中国20世纪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重要成就,但这些研究仅停留于分类归纳层面,没有对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在中国物理学史的发展分析研究方面,杨新城撰写的《17世纪以来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987),论述了从明朝末期西方物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末,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对中国科学社、中国物理学会等涉及物理学科的学术团体机构进行了研究,重点梳理了20世纪中国物理学家的科技成就。刘树勇、李艳平、王士平等合著的《中国物理学史:近现代卷》(2006),将中国物理学家的工作记述推进到了20世纪90年代,循着西方物理学在我国引入、传播、发展的过程展开叙述,将中国物理学近现代史的研究划分为启蒙篇(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奠基篇(20世纪初至40年代)、发展篇(20世纪50—90年代)三部分,每部分都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人物、成就进行描述,同时注重物理学家人格的塑造,是一部“有血有肉”的著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辑的《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物理学》(2012),展现了我国物理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未来10年物理学学科发展布局、物理学科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及物理学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等内容。舒恒杞撰写的《中国物理学史》(2013),在中编(认知编)里介绍了经典物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与活动,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贡献,重点介绍了以中国人命名的物理学公式、定律、定义及改革开放后物理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发展及重要成果。此外,陈佳洱撰写的《我国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2005),简略回顾了我国从20世纪初逐步开始的中国物理学研究历程,指出当代的物理学已经成为整个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石,务必继续努力使我国从一个物理学大国变成一个物理学强国;邵伟文撰写的《中国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现状分析》(2006),对《中国物理文摘》和《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2000—2004年间总计收录的57 954篇论文、文摘进行计量分析,讨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研基金对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资助情况,分析得出,中国物理学在唯象论的经典领域、物理学总论、物理学交叉学科及有关科学技术领域、凝聚物质的各种性质研究等领域十分活跃。
在某些历史阶段的中国物理学史研究方面,由吴大猷院士叙述,黄伟彦、叶铭汉、戴念祖整理,柳怀祖编辑的《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2006),阐述了中国科学落后西方之缘由、物理学在中国萌芽之阶段、早期的物理学机构、1930年代中国物理学研究和抗战期间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根据吴大猷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受展现了近代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张昌芳的硕士学位论文《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2001),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国内大学普遍建立了物理系、编订了统一的物理学教材、创建了一些物理学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物理学后续人才等,完成了中国物理学初步建制的内容,由此得出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物理学在本土发展一个高峰期的结论。国防科技大学陈诗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抗战期间中国物理学家的工作及贡献(1937—1945)》(2010),着重考察了抗战前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情况、近代中国物理学人才队伍发展情况等,抗战期间中国物理学家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及对抗战的贡献等内容,重点探讨了叶企孙、严济慈和孟昭英等分别领导的西南联大物理系、北平研究院和清华无线电研究所的科研贡献。(www.daowen.com)
在某些高校物理系发展史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撰写的《清华物理八十年(1926—2006)》(2006),记录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迅猛发展的初期(1926—1937)、艰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从复员到院系调整时期(1946—1952)、曲折中奋斗时期(1952—1976)和复兴时期(1977—2006)80年的发展历程。首都师范大学周金蕊撰写的《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发展之初步研究(1927—1949)》(2013),通过挖掘史料,梳理了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在设备、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对物理系学生的培养情况和对物理学的科技贡献情况。
有关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在高能物理领域,谢家麟院士撰写的《加速器与科技创新》(2000),对加速器产生的背景与应用,粒子加速器的基本知识和创新历程、今后发展方向与科技创新规律作了介绍;王贻芳撰写的《北京谱仪(BESⅢ)的设计与研制》(2011),全面介绍了BESⅢ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研制内容、过程与方法以及测试结果。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淮孟姣等人发表的《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科学计量学视角》(2016)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以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相关词语为检索词,检索了2006—2015年10年间该领域的相关论文共16 145篇,采用科学计量学和情报分析的方法,发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近10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其发文量排名第一(占比24.4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是国内量子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际量子通信领域中,量子密钥分配、电磁诱导透明、量子密码、非线性光学等技术处于该领域的中心,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出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有较大的突破与进展,研究成果方面领先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但整体影响力还有提高余地的结论。此外,物理学院士的“论文选集”、“文集”如《黄昆文集》、《钱临照文集》、《李政道科学论文选集》、《赵忠尧论文选集》、《郭永怀论文选集》、《张文欲论文选集》、《张宗燧论文选集》、《戴传曾论文选集》、《方俊院士文集》、《黄祖洽文集》、《李荫远选集》、《刘光鼎选集》、《谈镐生文集》、《魏荣爵文集》、《翁文波学术论文选集》、《朱洪元论文选集》、《郑哲敏文集》、《蔡睿贤论文选集》、《李德平院士文集》、《蒲富恪文集》、《吴全德文集》、《杨立铭文集》、《陈佳洱文集》、《陈颙院士文集》、《李方华论文选集》、《梁敬魁论文选集》、《王阳元文集》、《吴国雄院士文集》、《张焕乔文集》、《程京院士集》、《柳百新院士论文集》、《汪承灏院士论文选集》等,收录了他们的代表性科学论文、教学论文和报告、工作报告等内容,反映了他们为所从事物理学分支学科所做出的具体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