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之路研究:中国科学精英计量研究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之路研究:中国科学精英计量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中国院士制度的发展为线索,梳理出其中涉及物理学科的院士,有关他们的研究在科技史和科学社会学领域层出不穷,尤其是个人传记类研究为我们了解这些院士的成长经历和科技贡献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院士制度越来越规范,物理学科中当选院士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的科技贡献影响深远,关于他们的传记研究屡见不鲜。

以中国院士制度的发展为线索,梳理出其中涉及物理学科的院士,有关他们的研究在科技史和科学社会领域层出不穷,尤其是个人传记类研究为我们了解这些院士的成长经历和科技贡献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

有关近代物理学院士的著作主要有:虞昊著的《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2000)、“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中的《叶企孙》(2011)、邢军纪所著的《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2010),这些著作以充足的历史史料,讲述了叶企孙的人生经历,叶企孙对中国物理学事业发展的贡献,以叶企孙为中心的近代物理学家关系脉络及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科学巨匠”系列丛书里林家治所著的《科学巨匠——吴有训》概述了“人民科学家”吴有训的生平及他对祖国、物理学发展、人才培养等的贡献。“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里马新生著的《严济慈》(2011),分14章讲述了严济慈辉煌的一生,特别强调他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开拓者和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关于吴大猷院士的著作较多,台湾政治大学赖树明教授与吴大猷相处近10年,通过访谈、回忆撰写了《吴大猷传》(1992);丘宏义的《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2004)讲述了吴大猷博士留学期间经历了量子物理学革命,将理论物理最前沿的内容引进中国,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因而获得“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尊称;陈典松、王南阳共同创作的《与光同在——物理大师吴大猷》(2013)用53章的内容详细讲述了吴大猷的生平;此外,吴大猷亲自撰写的《回忆》(1984)回顾了自己从小学阶段到加拿大、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之间往返阶段的主要经历;柳怀祖整理编辑的《吴大猷文录》(1999)收集了有关吴大猷平生提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的文章。《李书华自述》(2009)是李书华本人对自己的留学、游学经历进行的回忆与叙述,包括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从教、筹建北平研究院、负责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时所做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院士制度越来越规范,物理学科中当选院士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的科技贡献影响深远,关于他们的传记研究屡见不鲜。有关1955年当选物理学学部委员的著作,“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刘深所著的《葛庭燧传》(2010)分“漫漫博学路”与“以祖国的名义”上、下两篇概述了葛庭燧的学术之路,尤其对他开拓中国金属内耗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关洪所著的《胡宁传》(2008)对他的求学经历、科研贡献作了系统的梳理,尤其对胡宁提出“层子模型”和在引力辐射阻尼问题上的贡献以及他对中国理论物理学的推动作了详细的叙述。朱邦芬出版的《黄昆——声子物理第一人》(2017),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老师兼同事黄昆院士的生平事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王刚主编的《陆学善院士纪念文集》,为我们了解陆学善院士的生平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提供了资料。“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文学传记丛书”中王霞所著的《自然之子——著名核物理学家彭桓武》(1998),以文学传记的形式回顾了彭桓武的生平,尤其记录了他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与贡献。葛能全对钱三强院士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编入“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的《魂牵心系原子梦——钱三强传》,用28章的内容记述了钱三强院士辉煌的一生,其中钱三强在法国取得研究成果的经历及为中国原子核物理学所做的杰出贡献为该研究提供了史料。陈泽华的《钱伟长》(2013)讲述了我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的生平事迹,特别记述了他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的重要成就。斑竹的《施汝为——中国现代磁学奠基者》,对施汝为院士在我国现代磁学中的重要贡献作了介绍。王淦昌在中国物理学的贡献涉及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激光物理等领域,关于他的研究相对较多,1987年,核物理学家胡济民,物理史专家许良英、汪容、范岱年撰写了《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1987),李瑞芝等出版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96),陈刚出版的《王淦昌(1907—1998)》(2000),“科学巨匠系列”丛书中崔纪敏撰写的《王淦昌》(2001)及“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中郭兆甄撰写的《王淦昌传》(2017),均介绍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的生平事迹和科学贡献,反映了王淦昌的高尚品德及他对粒子物理、核物理和我国核工业做出的贡献,并结合王淦昌的科学贡献分析了王淦昌的科技思想与科学精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公安县委员会编撰的《王竹溪传》(2000)、海燕的《耿耿忠心效桑梓——王竹溪的人生与学术生涯》(2013),对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的生平和科研历程进行了概述。周航的《结晶——余瑞璜传》(2000)讲述了中国物理学结晶学的奠基者余瑞璜的生平及对凝聚态物理学中结晶学的贡献。段治文和钟学敏编撰的《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概述了赵忠尧的生平及他在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李玲兰编著的《周培源》对这位中国理论物理的奠基人的求学、科研经历进行了概述。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编辑整理了《赵九章纪念文集》,“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中的《赵九章》(2005),为了解我国大气物理学“鼻祖”赵九章的人生经历、别人对他的评价提供了资料。“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张家騄著的《马大猷传》(2013),对我国声学奠基人之一的马大猷院士进行了传记研究,其中对马大猷创建“中国第一个专业声学实验室”、通过30多年的努力推动我国成为“声学大国”作了全面的记述。“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中马晓丽的《光魂——著名光学家王大珩》(1998)和宣明的《王大珩》(2005)对王大珩从应用光学家到科技战略学家的一生进行了概述,尤其是王大珩创建长春光机所及对中国应用光学“排兵布局”式的重要贡献,为进行中国光学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李望平、冼爱平编著的《李薰传》(2013)分7篇38章的内容对李薰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李薰创建金属研究所推动中国金属物理学的兴起及促进中国冶金学科的发展,为研究提供了一些史料。

有关1957年当选物理学学部委员的著作,其中有关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著作非常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对钱学森研究系统而深入的图书,叶永烈撰写了《钱学森》(2012),涂元季撰写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02)、编辑了《钱学森书信》(1~10卷,2007)和《钱学森文集》(1~6卷,2012),这些为了解掌握钱学森的科技贡献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此外,“科学巨匠”系列丛书中祁淑英、魏根发著的《科学巨匠——钱学森》(2000)、“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编辑的《钱学森的科技人生》(2011)、奚启新著的《钱学森传》(2011)、“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里童苏平、刑娓娓著的《钱学森》(2012)等均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及为中国导弹、物理力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所著的《蚕丝——钱学森传》(2011)特别描述了钱学森在美国如何发展成为航天界最杰出的火箭动力专家的经历。陈恂清的《汪德昭院士传略》(1995)对我国水声学奠基人汪德昭院士的生平作了简略回顾。

有关1980年当选物理学学部委员的著作,杨学生等人合著的《毕德显》(2002),对这位中国电子科学泰斗、中国雷达事业先驱、中国军事通信工程教育的奠基人进行了传记研究。马京生创作的《陈芳允传》(2016)描述了电子物理学家陈芳允将电子学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进步的科研经历。入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吴明静等合著的《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2015),对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陈能宽的一生进行了叙述。熊杏林的《程开甲的故事》(2018)用76章的篇幅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的教育、科研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关邓稼先的著作较多,代表性的主要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和子女所著的《邓稼先传》(1998),“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中的《邓稼先传》(2015),苏方学、郭兆甄著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民族之光》(2001),祁淑英、魏根发合著的“科学巨匠系列”中的《邓稼先》(2001),尤其是许鹿希及其家人撰写的《邓稼先传》使邓稼先生平大事迹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跃然纸上。冯步云所著的《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2012)和“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系列中的《冯端传》,对冯端院士如何引领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发展成为国家研究中心的历程进行了回顾。“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叶恒强等人合著的《郭可信传》,叙述了郭可信院士的人生经历及科研上对中国晶体学、电子显微学的贡献。入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刘晓所著的《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2013)、何泽慧钱三强夫妇之子钱思进参与编写的《何泽慧传》(2015)对这位女性原子核物理学家的生平进行了叙述,对她在中国原子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发展中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傅宁军著的《科学之剑——何祚庥院士传奇》(2000)和何祚庥的《书斋内外尽穷理——何祚庥口述自传》(2016),对了解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的科技成就提供了相应的资料。钟云霄写的《核物理学家——胡济民传》(1997)概述了胡济民的求学生涯及他在培养原子能科技人才方面所做的贡献。“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韩汝玢与石新明合著的《柯俊传》(2012)、《谢家麟自传》(2012)、何春藩与王占国合著的《林兰英传》(2014),对金属物理学家柯俊、高能加速器专家谢家麟、半导体物理学家林兰英的生平做了传记研究,尤其对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科研经历作了叙述。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的《人生之路——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2013)对电子物理学家刘盛纲的研究经历和他对中国电子物理学的贡献进行了回顾。蔡沐禅和刘忠坤合著的《卢鹤绂传》(2015)是一部纪念卢鹤绂院士的长篇传记文学,反映了他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经验。“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中李敏的《唐孝威》(2011)和应和平撰写的《走近唐孝威》(2011)叙述了唐孝威在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主要贡献。席学武的《永恒的人生——王承书传》(2015)对这位在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突破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女院士进行了传记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李艳平、康静、尹晓冬合著的《硅芯筑梦——王守武传》(2014),概述了王守武在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事业方面的贡献。尹晓冬、付森、李艳平合著的《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2016)记录了我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奠基人之一的王守觉院士在晶体管研制、集成电路发展、创建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等领域的贡献。秦金哲、冯丰合著的《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2017)对洪朝生在中国低温物理学开拓中的贡献作了具体的讲述。王增藩的《科学巨匠——谢希德》记录了我国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复旦大学前任校长谢希德的人生之路及她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邬恩九的《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历史变迁和杨澄中先生的科学人生》(2016)回忆了杨澄中院士在加速器研制方面的贡献。杨照德的《杨嘉墀院士传记》(2014)对这位在“两弹一星”仪器仪表制造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了传记研究。许冠华的《我们认识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论集》(2010)编辑收录了周光召的同事、学生对他的评价,纪念他在强国情怀、科技战略、科技改革、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科学精神和学格人品。顾小英、朱明远的《我们的父亲——朱光亚》(2009)和奚启新的《朱光亚传》(2017)分别以子女和部队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记录了朱光亚的辉煌人生。干福熹的《无怨无悔的选择——干福熹口述自传》(2014)忆述了他见证中国光学事业从无到有、艰难崛起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范希武主编的《徐叙瑢科技活动生涯》(2002)搜集整理了徐叙瑢的研究报告、文章和学术论文等资料;“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中马新生的《徐叙瑢》(2011)采用传记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发光学研究的创始人徐叙瑢的求学和科研经历。(www.daowen.com)

有关1991年当选物理学学部委员的著作有:丁大钊的自传《无尽的探索——丁大钊传》(1990),对自己的成长、科研经历作了回顾介绍。王甘棠的《黄胜年》(2013)追述了中国第二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的新一代)核物理学家黄胜年的成才之路和科学业绩。黄道群的《黄纬禄院士传记》(2015)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的生平业绩做了传记研究。“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宓正明的《汤定元传》(2011)分三篇介绍了汤定元院士的少年成长经历、青年留学经历及1951年后在半导体、红外探测器研究方面的贡献。

有关1993年后增选物理学院士的著作有:詹文格和詹谷丰合著的《激光先驱邓锡铭》(2016)记录了我国激光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邓锡铭的成长经历和科研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王传超撰写的《大音希声——应崇福传》(2013),对我国超声学的开拓者应崇福院士的早期教育时期、抗战时期、留美时期、回国创业时期的经历和事迹进行了回顾研究。“院士之路系列传记文学丛书”中徐群飞撰写的《贺贤士传》(2005)、颜鹂撰写的《贺贤士的物理一甲子》(2018)及张剑波等人通过与贺贤士院士访谈整理的《科学家的情怀——贺贤士院士访谈文集》(2017),对贺贤士在核武器物理、核物理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与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贡献给出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室、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编辑的《马祖光——祖国之光》(2004)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马祖光院士的成长求学经历及他在激光技术、激光光谱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等领域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叙述。

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著作有: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编辑的《李恒德科技活动生涯》(2001)分研究报告和文章,学术论文,亲友、同事和学生心中的李先生,八十杂忆几部分概述了他的科技活动生涯。唐晓伟撰写的《杨士莪传——倾听大海的声音》(2017)讲述了杨士莪院士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水声战略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林宗虎自传》(2015)记录了工程热物理学家林宗虎的成长和科研经历,林宗虎开拓了传热研究新方向,并带领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熊杏林、赵可等人合作撰写的《星剑光芒射斗牛——赵伊君传》(2016)和赵可撰写的《赵伊君传》(2018),记录了光学院士赵伊君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有关外籍华人院士的著作不胜枚举,尤其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院士。关于杨振宁院士(2017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的研究著作很多,由丘成桐、刘兆玄编辑的《杨振宁:20世纪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1996)收录了丁肇中、陈省身、爱德华·泰勒、罗伯特·米尔斯等科学家为祝贺杨振宁70寿辰所写的文章;余君、方芳的《奇迹的奇迹——杨振宁的科学风采》(2001),江才健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2011),苏建军的《杨振宁人生传奇》(2011),“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中黄芬香的《杨振宁》(2012),杨建邺的《杨振宁传(增订版)》(2016)等,通过翔实的史料收集,以传记的形式对杨振宁的成长历程、科研经历、社会贡献等进行了叙述;高策撰写的《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1999)和杨小明、高策合著的《物理大师——杨振宁》(2012)这两部著作均从杨振宁的学术生涯、科学贡献、科学思维创新、科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杨振宁的科技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哲学分析;此外,杨振宁先后出版的《杨振宁文集(上下)》(2000)、《曙光集:杨振宁文集》(2008)、《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2014)、《杨振宁选集》(2016),收录了杨振宁的部分演讲稿、一般科学类文章及其本人为部分重要科学论文撰写的评注等,为了解杨振宁提供了一手资料。关于李政道传记研究的著作有:魏洪钟撰写的《细推物理须行乐——李政道的科学风采》(2002)、蒋东明撰写的《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李政道传》(2003)、季承撰写的《李政道传》(2010)、“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中岳梁著的《李政道》(2012)、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编辑的《印象——李政道》(2014)和赵天池撰写的《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2018),这些著作透析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其中还对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的过程、他在高能物理领域的贡献及如何提出并践行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关于丁肇中传记研究的著作有:鲍振元撰写的《丁肇中的科学道路》(1990),“科学巨匠”系列中周金品撰写的《丁肇中》(2000)及在此基础上修订的《丁肇中传》(2017),陈洁琦、淳麟撰写的《寻找带色的雨滴——丁肇中的科学风采》(2002),顾迈南撰写的《丁肇中》(2002),耕涛、小东撰写的《丁肇中传》(2008),及“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中冯蓓佳、冯成奇著的《丁肇中》(2012),均对丁肇中的成长历程及他在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等作了记述,展现了他勇于创新的人生风采。李剑君在朱棣文的传记研究方面比较专业深入,李剑君与陈子丰撰写的《厚积薄发——朱棣文的科学风采》(2001),李剑君撰写的《朱棣文——捕捉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2006),李剑君、曹慧撰写的《大洋彼岸的华裔巨星——朱棣文》(2009),以充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了朱棣文的成长历程、杰出的科学成就、严谨的科学思想等内容。徐良撰写的《宁静致远——崔琦的科学风采》(2002)与黄卓然等著的《求知乐——崔琦教授的诺贝尔奖之路》(2005)记录了崔琦的成长经历和科技成就。高锟在自己70高龄之际撰写自传《潮平岸阔——高锟自述》(2007),叙述了自己的童年往事、留学生活,详细讲述了光纤发明、改良、大量生产的过程,自己在光纤之外的社会贡献及平凡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曾唯一参与过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华裔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关于她的传记研究有江才健撰写的《吴健雄——物理学第一夫人》(1997)、张怀亮撰写的《吴健雄传》(2002)和西溪著的《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2012),这些传记记录了吴健雄从幼年成长到出国留学、参与原子弹研制和β衰变实验、婚姻家庭生活等情况。孙卫涛和刘俊丽合著的《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传》(2013)记录了林家翘在天体物理学、提出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晚年返回清华大学主持创立“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等方面的贡献。此外,任之恭撰写的《一位华裔物理学家的回忆录》(1992)以自传体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