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gaze”这个单词在《韦氏词典》中的解释是“眼睛伴随着一种热切渴望的或者是认真注意的意图,持续长久地看”。凝视的观看方式是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方式,它所代表的观看实质是观看主体对被观看对象的认知、理解和情感投射,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达到共鸣与融合。
被新媒体改变的媒介化观看,从动作解读上接近“瞥视”(glance、glimpse)的概念。“瞥”字,《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短时间大略看看。以“glance”在《韦氏词典》里的解释为例:运用眼睛迅速地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快速地看。在中国《辞海》中,瞥视的“瞥”字也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眼光的匆匆掠过;第二是被视物体的暂现,即很快出现一下。瞥视所传达出的快速和不经意是它的主要特点。
观看被媒介化的演进过程中,从电视观看开始,瞥视就成为人们日常观看的主要形式。就电视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剧集、综艺还是资讯新闻,人们都用一种短暂的瞥视方式进行观看,目光虽然停留短暂,但选择却频繁变更。相比于凝神观看的融入性,瞥视的暂时性使得观众始终保持一种理性和清醒的态度,他们和电视作品之间保持着一种心理上的“间离的效果”。因为资讯和图像的密集使得人们在接触时必须保持这样的间离,目光要在各种信息面前蜻蜓点水,受众在海量的图像信息中快速浏览,目光的迂回流转最终落于自己的兴趣点上,而一旦观看获得了满足,目光就迫不及待寻找下一个目标视线。(www.daowen.com)
导致这种观看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网络信息的庞杂。纷繁芜杂的信息使得人们追求娱乐、休闲,形成一种追求浅显性、暂时性和愉悦性的观看心理。同时这种观看方式的出现也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追求简单和直白的观看心理有关。另一方面,泛媒介化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一切都变成了媒体和媒介,比如网络、通信手机、车载、户外、网络播客、微博、微信等。在这种趋势下,真实环境和媒介环境之间的分界变得暧昧不清,我们被媒介裹挟其中,处在半梦半醒的虚拟环境之中。这些媒介争夺着人们的眼球,造成“信息超载”,身处其中的人们被各种资讯吸引,因而忙于观看,变得浮躁与焦虑,同时这种浮躁与焦虑又对人们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无法放松心情采用凝视的方法去专注地汲取信息中的养分。所以在信息轰炸下,人们追求速度、广度和功利性的阅读,一种浅尝辄止的“观其大略”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观看的主要形式。再加上新媒体的媒介特性,使得观看时空被切割,观看变成了随时随地的需要。
虽然人们都习惯观看,但观看所需要的心情、场地、氛围、光线变得过于奢侈,只有那些不受环境、地点、时间制约的媒介能抢占先机。各个媒介都注重编辑和分解信息,使之变得情节上通俗易懂,体量上短小精悍,标题夸张而耸动,迎合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口味,以便人们能够快速地接受。现在最为流行的传播工具——微信,它获得受众目光的青睐得益于其对字数的限制。微信要求发布者字少意深,多用表情符号和画面辅助叙事。这种微信体造成了人们在长期的表达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即尽量用最少的字符表达最多的意思,所以在观看上人们无需深阅读,往往只需瞥一眼即可完全领会意义。目光在文字与图片、视频与音频之间快速完成切换,通过关注,一条信息能引起一连串的链接、转发或者评论,这一系列动作使得观看无限地持续下去。总之,新媒介借助接收终端,适应了现代社会时空碎片性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