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影中物我互相凝视的新媒体重构

电影中物我互相凝视的新媒体重构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摄影机和被摄物体的运动以及在这些运动的基础上因为剪辑所形成的节奏,银幕上的画面会随着场景、景别、明暗产生不断的变化,所以观看不断发生视线的转移和对明暗的适应,这样的观看使眼睛变得非常忙碌,不停地跳动是看电影的主要眼动方式。这三种心理最终导致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观看:“第一种是摄影机记录具有电影性的事件的观看;第二种是观众观看完成作品时的观看;第三种是人物在屏幕幻觉内相互之间的观看。”

电影中物我互相凝视的新媒体重构

“从一开始,电影就不同于其他一切媒介,它呈现的动态形象是一种幻觉,静态的形象很快地呈现在眼前时,我们的认知以另一种无处不在的叙事冲动的形式,把静态的形象编织成连续不断的形象之流。动态摄影里的照片当然就不是魔幻手法,它们捕捉的形象是真实世界的直接反映,但那种动态是真实世界动态的再创造,不是反射。”[17]随着电影的百年发展,人们的观看方式已经完全被电影化了。人们成为久经世故的电影方式观看者。人们习惯于用“摄像机眼睛”来观看世界,观看主体利用摄影机凝视世界,正是这种凝视产生的视觉反应,被引申为人类理解看待世界的方式。摄影机成为人眼的延伸,人们在迷恋摄影机拍摄的多彩影像之时,也悄然建构了“机器之眼”。影像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形式,但同时影像又是横亘在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视像话语”。

(一)摄影机改变的眼动机制

看电影的眼动方式较之于文字观看和图画观看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摄影机和被摄物体的运动以及在这些运动的基础上因为剪辑所形成的节奏,银幕上的画面会随着场景、景别、明暗产生不断的变化,所以观看不断发生视线的转移和对明暗的适应,这样的观看使眼睛变得非常忙碌,不停地跳动是看电影的主要眼动方式。人们在看电影时,即便是最小的屏幕画面面积也比绘画大得多,而且画面信息总在不停地变化,传统的凝视被打破了,观众没有观看单幅画作的时间,只有跳动的眼球才能跟上放映速度,了解影片的内容。另外,剪辑的节奏也带来了眼动的节奏,从而形成了观看的一个方面。这些都是我们对现实进行观看时所没有的,眼动是视觉快感的重要来源,当下的影视创造者根据眼动的经验,加快剪辑速度,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屏幕呈现的空间感

电影展示的三维空间是在二维屏幕上展开的。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电影效果既不是绝对平面的,也不是绝对立体的,它介于这两者之间。电影画面既是平面的,又是立体的。”[18]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虽然观看的是屏幕,却产生了真实空间的错觉,这是一个把现实的二维世界移植为心理的三维空间的过程。影片《卡宾枪手》中的男主人公米开朗基罗的一段滑稽观影片段,描述了当时部分不熟悉电影语言的观众如何被电影所展示的空间迷惑的情景。当他看见火车呼啸而来之时,吓得闭上了眼睛不敢直视,闭眼代表观看的中断,说明观者迫切要从观看环境中逃逸。当画面中出现一个性感的女子时,他完全被吸引了,这位女子躺进浴缸只露出部分躯体时,他完全下意识地抬高身体想看见女子的裸体,情到深处,他甚至抬手欲触摸女子。观看者完全把银幕空间等同于现实空间,把生活经验下意识地投射到观看行为中。此外,蒙太奇特技通过对实在时空进行艺术处理,使得影片的时空被延展或压缩,在扩张与变形中,影视的时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www.daowen.com)

(三)摄影机确立的观看视点

处于屏幕和放映室之间,一个如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俘虏了观众,观看者被固定在座位上,面对着流动的影像,接受光影和声音的摆布。电影是一种观看的艺术,摄影机的位置决定了人们的观看视点。摄影机代替肉眼变换着观看的角度,进而通过流动的画面改变人们的记忆方式。观看视点既和叙事有关,也和观看角度有关。在电影中,主人公就是视觉叙事的中心,镜头、机位的选取与运动都在呈现所在的空间位置和心理感受。视点的变化也受蒙太奇的剪辑、摄影机的运动以及视听语法规则的影响,在它们共同构建的叙事话语里,观看方式突破了个体的限制,获得了全新的、现代性的体验。正如罗伯特·休斯所说:“视觉的文化基础已经开始变化,埃菲尔铁塔就意味着这一点。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还不是从地面斜视铁塔,而是从塔面俯瞰地面。”[19]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当人们因为技术进步改变了观看的角度,曾经熟悉的景物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就叙事来说,一部作品一旦视点确立,将影响故事结构的方方面面。一般情况下,那被隐藏的摄影机充当起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上帝视角,故事的主人公成为影片的视觉中心,成为观看行为的发出者,成为被观看的主要对象,摄影机呈现出导演的创作意图,观众在看的基础上,理解编导创意。麦茨指出,由于观众将“眼睛的观看”和“摄影机的观看”合为一体,“因而倾向于接受摄影机所构建出的意义”,[20]观众因为认同摄影机充当的眼睛,从而也就认同了叙事。电影术赋予人们观看更加丰富的视角意识,电影带来的视觉震憾使得观看行为不再局限于肉眼所见和心中所感,镜头延伸到了人们无法亲历之处。

(四)电影术满足欲望的眼光

观看是对世界的凝视,在世界与观看主体之间,观看潜藏着人类原初的冲动,这种冲动最终幻化成欲望。电影最大限度地刺激了这种冲动并满足了这种欲望,换句话说,电影是观看欲望的投射和实现。电影的本质就是白日梦,在精心构筑的故事里满足人们的视觉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内心有一股相互冲突的力量,当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我们会在看与被看之间获得快感,这种快感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我们在这种矛盾中游移,观看的发生向外作用于变化的影像,向内作用于观看者的思维。优秀的电影使观众相信所观看的是真实的,但是这样的状态不断被打破,观众不断提醒自己故事仅仅就是个故事。同时,观众主动地介入到叙事当中,但是又无法左右影像的流动,这些都使得观看变成了一种双重的体验。我们的观看是主动的,并且依据自身的身份认同构建影像的意义,这是一个意义“缝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在起着作用,首先是认同,其次是窥视,最后是自恋。这三种心理最终导致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观看:“第一种是摄影机记录具有电影性的事件的观看;第二种是观众观看完成作品时的观看;第三种是人物在屏幕幻觉内相互之间的观看。”[21]窥视是观看他人,恋物是在窥视别人中观看自我;前者是在观看中隐匿自我,遗忘自我,后者是在观看中突出自我,强化自我。电影就是一种召唤欲望,在刺激冲动中完成满足的观看过程。我们一方面通过摄影机观看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又把银幕世界移植到人的头脑之中,将所看到的影像转化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又同时确定了自我的认知。这使得观看行为变成了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