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构想: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构想: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教学转变的一些基本理论构想:1.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的人才观实现教学现代化,首先要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人才观念是教学观念现代化中最重要的观念,是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既不符合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科技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构想: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学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现必然会涉及到教学这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教学转变的一些基本理论构想:

1.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的人才观

实现教学现代化,首先要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教学活动。现代人才观念是教学观念现代化中最重要的观念,是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通才型、创造型的人才,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全面素质,即(1)具有迎接科技和经济发展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2)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应变能力;(3)具有自觉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国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4)具有基本的文明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发展个性的能力;(5)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人才。现代的人才观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如果按照他们早期表现出来的天赋,施以适应其特点的教育,人人都可能成才。而我国传统教学从来都是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成绩好的学生被视为“人才”,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会受到厌弃,遭到批评或指责。在这种人才观的引导下,学生被塑造成为统一规格的“产品”、“物件”,学生的个性完全被抹杀掉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这种人才观指导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时至今日,这种以分数作为评判人才唯一标准的人才观,却仍在不少教师的意识里根深蒂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我国的教育工作面临着两个重要的转变,其中一个就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行行出状元、个个能成才的人才观。由此可见,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应是贯穿于现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2.更新教学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知识量也有限,因此,学校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型的人才。这一时期的教学“重视知识的掌握”。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引进了大量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要求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多种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就成为80年代初期我国教学的主旋律。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科技的日益繁荣,一些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较高的智能,还应具有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和身体,因而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便成为这一时期教学改革的目标。时代发展到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就是创新能力,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都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例如,日本就把“重视个性、培养创造思维能力,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作为21世纪的目标模式。美国提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其核心也是培养创造能力。而我们的教学虽然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远远好于一些发达国家,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却显得有些落后。单从课程来看,我国课程的难度远远高于美国,各科考试美国学生都难以和我国学生抗衡,因此,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的奖牌总是被我国学生夺走。但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来看,中国人却远不如美国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美国学校的教学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统一数据和储存知识。在这一形势下,我国于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培养创新精神明确纳入了教育目标,这是我国在教育目标上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指导。因此,当前的教学改革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承的同时,教学目标也要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尤其是要强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性

现代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因而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要反映时代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一直是以分科教学为主,各门学科以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成,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较差,往往解决不了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既不符合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科技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的要求。近十几年来,我国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但总体而言,教学内容依然陈旧、落后,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显得不足。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视为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内容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合理吸收各学科领域最新的科学成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时代特色,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知识。(2)学科内容要结构化。这便于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以适应现代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3)课程设置要综合化。这一方面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开设综合课程,如“综合理科”、“社会科学概要”等;另一方面,也包括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综合设置各种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和活动课等。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避免因课程设置比例的不合理而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由于我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教学内容的规定上要注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可一概而论。

4.变革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www.daowen.com)

以往的教育理论研究,过多地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应有的素质,从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学生)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人的主体价值。现代化理论在强调通过个体的实践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更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教育的任务是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就更应该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从而唤起所培养的人才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活动能力。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常常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一点早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我国的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也创造出了情境教学法、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大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以“启发式”作为总的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一方面是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还得普通,这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培养的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互间没有什么差别的“产品”。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该从倾向于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转向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5.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现代教学思想主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由“个别教学”发展到“班级授课制”,这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加上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得到了丰富发展,使得个体间的差异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就明显地暴露出来。因而,一些国家正积极改革,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组合和综合运用,借以达到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优化。目前,我国仍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的世界性趋势认识不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是墨守成规,将班级授课制作为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解和执行也是比较刻板的。因此,要增强改革意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探索和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最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6.革新教学手段,重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较之于传统教学手段,具有设备电子化、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现代化、教学时空的广泛适应性等特点,不但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且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各国都十分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美国总统在国情咨询中明确提出,要使12岁的儿童能上计算机网。英国政府在“信息政策”中提出,到2002年,所有中小学、图书馆大学全都接入全国学习网。法国也提出在2000年左右做到一个小学生一部计算机,并接入计算机网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手段现代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一些城市的许多学校都已配备了语音室、多媒体机房,校园计算机已联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方面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关,这些人的思想还仍然停留在粉笔加讲台的传统教学手段时代,认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偿失。一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大量先进的教学媒体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还认识不够。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就是要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水平,以使其能自觉地研究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7.改革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一般说来,教学评价应该涉及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我国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定性;重教师的评价,轻学生自评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智育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统治地位,教学围绕着分数转,学生能力是不到充分的发展,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地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上主张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在评价范围上,既要考查知识的掌握,也要考查思想品德、能力技能;在评价标准上,要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相对评价)转向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绝对评价)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不仅要定量评价,还要定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改变以往的封闭式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评价的积极性,形成评价主体多样化的开放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此外,在评价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