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进行各项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人们只能因循守旧,裹步不前。另外,我们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教育改革试验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巩固、推广,以至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都需要依赖制度创新来完成。没有制度的创新,那些研究成果很可能会自生自灭,或是束之高阁成为展览品。
教育质量是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狭义的教育质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状态所达到的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总的来看,目前的基层学校和区县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基本上仍是沿用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方式——事实检验质量管理法。即,校长主要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为依据,来分析和判断教育质量中的问题症结所在,再决定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举措。这种管理方式的落后之处,是这时的质量问题已成为谁也无法更改的事实,而所谓的对教育质量的调控和管理只能寄于未来,它不能在事实发生前或发展过程中,采取主动的管理行为去避免。在教育改革中,有些学校借鉴了企业生产劳动的全程质量管理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他们运用系统论的前馈原理,对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翔实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开学之初就有针对性地向有关人员部署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操作程序和操作的质量规格与要求,以教育过程的严谨性和操作行为的规范性来保证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把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建立在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彻底改革了传统的用班级学科原始成绩平均分比较班级教学质量,用学科原始成绩平均分来评定学生进步状况的做法。运用教育统计原理处理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原始分数,使学生从纵向分析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状况,同时从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发挥教育质量管理的正向激励作用。这种全程质量管理法既然是先进的,在管理技术手段上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不能全面推广呢?因为我们宏观管理制度还是旧的、落后的。就一个地区的教育来说,亦可根据全程教育质量管理原理,建立地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办法来指导教育质量的调控问题。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来调控教育质量的管理,必须把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第一,运用统计原理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一定数量的学校为质量监控点,保证这些单位能从总体上代表地区教育质量的真实水平。第二,定期调查分析这些单位教师队伍动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作态度、教育技能、劳动情绪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第三,定期调查分析这些学校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的变化。第四,随时注意发现并及时了解社会中带有倾向性的舆论或思潮对教育质量可能发生的影响。第五,综合分析上述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或举措,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教育制度创新,使教育管理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教育制度创新本身也要求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制度创新应以科学研究为前提,制度的实施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