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世纪教育使命:道德实践的精神家园

新世纪教育使命:道德实践的精神家园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科学教育相对而言的生活教育是来自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活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奠基性教育。生活世界与生活教育是德性的调节场和德行的践履地,它以默化和教化两种方式在家庭与社会两个时空中进行。儿童的道德实践没有成人那样明确的指向性和社会性,它是以游戏方式展开的。社会教育是贯穿个体一生的教育形式,其广泛影响与生存环境同在。

新世纪教育使命:道德实践的精神家园

科学教育相对而言的生活教育是来自于生活世界社会文化环境。它是人的故乡和精神家园,因为:生活教育是一种自然的直观性的教育。科学世界所强化的德性也必须体现在生活世界中才有意义,因为现实的伦理只能在社会生活中。

生活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奠基性教育。它是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能够满足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只有回溯到生活世界,科学教育给予人的理性才能作为理性而显现出来[8](P92)。

生活世界与生活教育是德性的调节场和德行的践履地,它以默化和教化两种方式在家庭与社会两个时空中进行。

儿童的道德实践没有成人那样明确的指向性和社会性,它是以游戏方式展开的。故事和游戏如同人类早期的神话和祭礼,是儿童生命的自我满足形式,表现出朴素的德性精神。成人对道德准则的看法很难转化为儿童的准则和行为,德性的发生是通过儿童群体内和与成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而自然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性游戏中才能发现这些准则和标准,直接互惠是童年文化的基本特征。儿童与伙伴的密切关系和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的德性习得起着重要作用。在与同辈群体的合作游戏中产生的游戏规则让儿童经历了自然德性的洗练,明确了规则和责任,使他们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逐渐认同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www.daowen.com)

社会教育是贯穿个体一生的教育形式,其广泛影响与生存环境同在。但继学校教育之后的再社会化过程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个体德性的最终践履地和调节场。个体在社会实践环境中的学习方式是自学自得自悟的方式,依赖学校教育所提供的力量进行延续的自我教育,并且通过向社会学习以及与人的交往活动体验道德规则的意义,调整自我德性,找到由本性力量和障碍(社会规则)所确定的方向,以德行面对社会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找到实现生活目标的合理手段。由社会调节、整合后和德性具有稳定持久性,是个体终身的道德基调。

至此,教育在理论上完成了德性培养的过程,但德性的培养并不是单程的,而是回环互动的过程,因此它是终身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