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世纪教育使命:创新思想与观念

新世纪教育使命:创新思想与观念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准确把握创新思想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作为创新人才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志,能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提出了新的创新教育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

新世纪教育使命:创新思想与观念

要准确把握创新思想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

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克尔斯认为,了解概念的本质可以有三条主要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和分析的途径[1]。

1.历史的途径,即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其核心概念是“创新”、“新组合”、“发展”、“企业家”。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上述概念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静态的经济生产过程不存在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不产生利润,生产过程只是简单的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个过程没有创新,自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所以,只有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企业才有发展,也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2]。同时,他认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它不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3]。发展就是执行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3)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4)开辟新市场;(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4]。很明显,熊彼得认为“新组合”的实现只是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做不同的使用。

在探讨了上述概念之后,熊彼得将视线集中于“企业家”身上。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创新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熊彼得具体描绘了企业家所具有的特征[5]:(1)创新精神,即“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2)创新意志,即“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3)创新的欢乐,即“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显然,在熊彼得这里,创新指事物内部结构的革新,创新过程是指通过外部的作用促使内部要素发生新的组合。作为创新人才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志,能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

2.经验主义的途径,即当代人在做些什么。当代人讨论创新大致有四个方面:(1)着眼于思想的启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江泽民主席在不同的场合数次发表了对创新作用的论述,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7]”。(2)着眼于知识经济的视角。戴布拉·艾米顿将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企业的卓越,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想法,使之转化为市场适销的商品与服务的活动”。其出发点是,创新是一个价值系统,其核心是把思想推向市场,其过程即把理论推向实践。“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新思想的应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实现[8]。”(3)着眼于环境的视角。罗马俱乐部着眼于应付环境的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于197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9],报告中提出消除这种差距的方案在于:推进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既从目前立足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能力的维持性学习转向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和创新性学习。(4)着眼于创新方法与创新体系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总部举行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提出了新的创新教育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它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高等教育要以与社区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重新审视和安排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授课方式;第二,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使学生能够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第三,重新设置课程,立足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的能力;第四,采用新教材,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10]。(www.daowen.com)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现今人们并未形成关于创新或创新教育的统一认识,有关创新的观点的讨论还处在描述性阶段。

3.分析的途径,即理性的指示是什么。从理性上来分析,首先必须区别创新与创造概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等同关系,将创新等同于创造,认为他们都是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的思想、技术和产品,在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区别[11];2)包含关系,认为创造教育内含于创新教育。林崇德先生就明确指出:“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12]。”笔者认为,把握一词的准确含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从词源学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词的本原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词义也会发生变换,因此只有结合时代的特征与实践才能最终掌握词的准确内涵。根据《辞海》的解释,“创”意为“首创”,而“创造”指则“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根据Innovation翻译过来的。innovation来自拉丁语innovare,是由前缀in(内)+词根nocare(更新)构成的,意为内部的变化、更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从词源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创造指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强调的是首创性;而创新既含有在现实的条件下或物质基础上通过内部的革新创造出新的事物,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创意,如新方法、新手段等。从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上分析,创造较多的指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它的产品既可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也可能不合时宜。但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时代需求的创造,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的概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13]”。

以上对创造与创新概念的辨析与分析,可以使我们很好地理解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新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