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果:成为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成果:成为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始终倡导教育中的快乐幸福。我们都会以追寻当下教育的幸福为己任,都乐意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学生以及整个教育谋得当下成长的幸福快乐。追寻当下教育的幸福,是卓越教师最基本的教育价值诉求。当下教育的幸福之花,无法盛开在海市蜃楼中,只能从现实的土壤里汲取养分。当下教育的幸福之花,当然应该能够结出漂亮的应试果实。

成果:成为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很多年前,我将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幅书法作品贴在了《现代汉语词典》的扉页上。这作品是一副对联,上联“岂能尽如人意”,下联“但求无愧我心”。每次翻词典时,看到它,我便暂停片刻,检点自我:近来经历了哪些未能“尽如人意”的事?这些事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无愧我心”?这样的反思,虽只浮光掠影,却也不无裨益。至少,它让我面对遭遇的失败,有了自我诊疗的药剂。

然而,我也慢慢体察到,这副对联中其实隐藏了一剂心灵的麻醉药。很多的时候,面对一些欠妥当的行为,我常常用上联的内容为自己开脱,以一句简简单单的“岂能尽如人意”,轻而易举地遮掩了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使我在应对困难与挫折时,多了逃避的借口,少了进取的精神。至于“但求无愧我心”,也因为这“心”并非拥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我也会随时调低它的尺度,使其符合“无愧我心”的尺码要求。

这样的生命观,显然并不利于心灵的健康成长。因为,仅仅以“我心”为标杆,心灵便被固定在某一个存在点上,再没有进一步成长的动力。比如,一些教师热衷于应试排名,以此心为尺码来检测其所作所为,便能得出所有单纯应试行为均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一旦在心中扎根,这些教师便再也无法健康成长。

想明白了这一点,再玩味这副对联时,我便将着眼点放在了“我心”二字上。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作为砝码,用来测量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当然是前文所倡导的“五心”:圣心、佛心、慧心、雄心、闲心。我用这样的心检测自身的行为,并尽力使其能够尽如人意,于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心灵的健康成长。

当然,我所追求的尽如人意,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对我的言行满意。这里的人,只能是拥有健康心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个体价值、敬畏一切生命的生命体,并不包含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权益的追名逐利之徒。我让前一种类型的人满意,往往就会令后一种人失望,鱼和熊掌无法兼得。

我始终倡导教育中的快乐幸福。我总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该始终处于快乐状态中。只有感受到这样的快乐,“人”的心态才能健康,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掘,个体价值才能实现。

我的这种价值认知,想来也能切合正在走向卓越的“青年教师”的教育观。我虽未能走入卓越的境界,却也始终坚守着卓越的目标,并朝向这样的目标不懈前进着。我相信,在相同路径上,朝向相同目标迈进的人,总有相同的价值观。我们都会以追寻当下教育的幸福为己任,都乐意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学生以及整个教育谋得当下成长的幸福快乐。

追寻当下教育的幸福,是卓越教师最基本的教育价值诉求。

如何在愈演愈烈的应试狂潮中成功抽身,转而开辟出能够安享当下教育幸福的新天地呢?我认为,需要写好以下几篇“文章”:

首先,写好应试技能这篇“应用文”。

再伟大的理想,也需要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当下教育的幸福之花,无法盛开在海市蜃楼中,只能从现实的土壤里汲取养分。

而这现实的土壤,目前最乐意于培植的,是能够结出漂亮的应试果实的花儿。不论这花儿属于何种科目,也不论这花儿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少风雨,只要果实漂亮,就能够得到宠爱。

当下教育的幸福之花,当然应该能够结出漂亮的应试果实。单纯应试无法带来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却绝不会惧怕应试。理想的教育以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基础,这综合素养中,自然就包含了应试所必需的分析、归纳、理解、鉴赏、探究等诸多能力。卓越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就足以帮助学生轻松获取理想的考试成绩。

只是,我所倡导的“落到实处”,绝非借助书山题海的反复刺激训练而形成条件反射,而是依照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说,卓越教师绝不会为了单纯应试而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但也绝不会为了拒绝应试而故意舍弃相关技能的综合培养。卓越教师明白,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凡成长中需要的健康元素,都有必要传递给学生。

一家大型教育网站上,一群倡导生命教育的年轻人,反对文科类学科教学中的一切技巧性问题,只把生命意识的养成当作该类型学科教学的不二法门。我觉得,此种教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偏颇。生命意识的养成,当然是教育中不得不格外关注的热点,却绝非教育的唯一目的。

由此,我想到了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一段话语:

我们要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是自由的女人与男人,应是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我们的作用不是帮助儿童总是儿童,也不是使他们成为大的儿童,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成人,成为公民。我们所有人都是教育者。

(时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于 2007年9月4日,中小学开学之日,发表了长达32页的《致教育者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法国教育的期望。本段文字即节选于此)

用尼古拉·萨科齐的话解读上述年轻人的生命教育,便可发现他们缺少了对“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这一教育目标的关注。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中,卓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方法,就是在帮助学生享受当下教育的幸福的同时,也顺利通过国家的选拔性考试,进入高一级学校中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没有了这一点,关爱生命便成为空头支票。至少,也会让学生们多付出许多的心血,才能补上这“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基本生存技能。

其次,写好精彩课堂这篇“记叙文”。(www.daowen.com)

在由优秀朝向卓越前进的道路上,每一个行走者,必然都是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技艺、能够熟练驾驭课堂、精妙应对各种课堂偶发事件的人。这其中,还不乏一些已然建立起极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的杰出者。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其课堂教学都无法摆脱个体认知经验的影响。但凡涉及认知盲点的环节,教学便会出现瑕疵,便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因而,写好精彩课堂这篇“记叙文”,不但适宜于一般教师,而且适宜于卓越教师。卓越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凭借丰厚的学养而凝聚成个性化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又经过若干公开课、示范课以及专题报告等活动的验证,被证明了确有价值,既能很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落实教学内容,还能直接促成应试技能的提升。这样的成功,往往在促进卓越教师朝前方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思维认知上的主观遮蔽。而且,此种遮蔽,因为其应有价值的有效发挥而更具隐藏性,不但一般教师无法发现,卓越教师自身在一定时间内也难以发现。于是,留有瑕疵的课堂,便会因瑕疵的难以发现而被错误推崇,导致瑕疵也成为经验,被相当多的追随者学习效仿。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有意挑刺。多年来,我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学科教学进行了较为认真的探究,对各种流派的教学技法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我的感觉是,绝大多数语文名教师,在提出一种观念与主张时,首先便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总是建立在“求异”这一视角上。但凡其他知名教师已经提出过的、研究过的,便尽量绕开去。他们太想建立一种迥异于别人的东西,太想借助这样的新模式为自己扬名立万,反而忽略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比如,有些知名教师在讲授某些课文时,为了标榜自身的个性、才华,但凡教科书上已有的,便不说,但凡其他名教师作为重点讲析过的,也不说。对于尚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中小学生,这样的教学,无论课堂多么精彩纷呈,总难免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信息。这样的遗漏,终将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健全。

我所倡导的精彩课堂,则是以学生的高效信息获取为标准。精彩的课堂,不见得是好看的课堂,更不见得需要群情激奋、热泪盈眶。写好精彩课堂这篇“记叙文”,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求卓越教师学会在课堂教学中隐藏自己,无论自己有多么杰出的才华、多么高深的理解力,都需要将其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还必须真正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能够让学生享受当下以及未来的教育幸福。卓越教师的课堂,始终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不应该也不允许为展示教师的个性、才华服务。

再次,写好珍爱生命这篇“议论文”。

当下教育的幸福,决定于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的情感体验。只有双方的情感在绝大多数教育问题上获得良好的共振,幸福才会惠顾成长中的心灵。这些共振点中,最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非生命莫属。

卓越教师的教育思想中,生命当属第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需要融注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始终以润物无声的境界,通过一点一滴的滋养,培植起卓越教师自身以及全体学生心灵中的生命之树。这棵树,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只管栽种,也不能过分呵护,只能平日里静观其成长,特殊时主动帮扶。

卓越教师在写作“珍爱生命”这篇教学“议论文”时,中心论点只能是“让所有的生命都健康并幸福成长”。这里强调的“所有”,既指师生的当下生活,也指师生共同的未来生活。也就是说,卓越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播撒的这颗“珍爱生命”的种子,将从播种的当天开始萌发,并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棵树,将用一生的时间,支撑起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只要有它存在,它所支撑的那个形象就永不会垮塌。

这篇“议论文”的第一分论点,将是“珍爱生命中的每一秒钟,不让幸福擦肩而过”。卓越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才华,既让自身享受教学中的发现与创新,也让学生们享受到生命拔节的幸福声音。前者在绝大多数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已然常见,后者却只能偶现于部分优秀者的课堂。即使是卓越教师,在引领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感受知识作用于生命的拔节声音时,多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成就。

这篇“议论文”的第二分论点,将是“摒弃功利心理,追求健康心态,以幸福滋润生命”。卓越教师在教学中着意追求的,必然是以人为本的真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师生双方健康成长这一根本而展开。要实现这一点,当然需要彻底远离低层次的功利心理,追求更高境界中的心灵自由绽放与个性自由生长。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由,绝非毫无约束、毫无管理的自生自灭,而是在幸福健康的框架内的顺应、调整、促进、磨合以及契合,是由不平衡朝向平衡的循环发展中滚动前行。

最后,写好幸福成长这篇“抒情散文”。

“幸福成长”这个短语中,属于修饰性成分的“幸福”至关重要。卓越教师心灵中的“幸福”,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至少应该包含四方面的内涵:卓越教师自身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的幸福,学生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的幸福,卓越教师在未来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预见的幸福,学生在终身健康成长中时刻相伴的幸福。这四点中,卓越教师自身在当下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的幸福,是一切幸福的基础。

卓越教师应该如何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幸福成长呢?

和其他心灵成长阶段的教师不同,能够影响卓越教师心灵幸福的最主要因素,只能来自卓越教师自身。“功成名就”的客观事实,使得绝大多数卓越教师的外部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社会、学校、家长以至学生,都常以仰视的目光关注着卓越教师,轻易不会对其说一个“不”字。如此,影响其心灵幸福的,便只有内部情感诉求:一方面,个体的教育教学技艺以及相应的教育精神、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储备,已足够应对寻常教学中的各种状况;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而形成了心灵成长的无刺激状态。

这便进入了教师心灵成长中的第三个瓶颈期。这个瓶颈期的最大阻滞,来自如何进一步创设当下教育教学中的幸福。要突破这个发展瓶颈,对于卓越教师,已非难题。毕竟,一路走来,已拥有了两次成功突围的经验。此阶段只要暂时跳出自己的个性天地,到他人的花园中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找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便可获取继续前行的动力。

解决了卓越教师自身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幸福成长的难题,其他三方面问题便都有了抓手。学生当下学习的幸福,需要卓越教师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落实,比如,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尽其所能营造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才华得以自由展示。再比如,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这些,都将有利于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快乐感、幸福感。

至于漫长未来中的幸福,绝非遥不可及的梦。毕竟,所有的未来,都是由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当下构成的。卓越教师只要抓好了这一个个当下,就至少能够保证自身与学生在几年时间内的幸福。而卓越教师自身,又总是在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总是在营造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当下,因而,他的未来幸福,完全可以预见。

学生们的未来幸福,虽会随着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营造当下幸福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灵中长成大树,只要他们不是刻意去砍倒,这树就会始终为他们支撑起幸福的心灵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