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心灵成长的过程看作一次漫长的登山,那么,走向成熟前的所有努力,便是登山的必要准备,成熟是攀登的起点,优秀是山腰,卓越才是真正的山巅。
行走在这样的山道上,每一段路,有每一段路的独特风景。这些风景,有时如我们的心愿一样,五彩缤纷。有时,却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想,原以为鲜花铺道,结果却荆棘丛生。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景致,我们也只能无怨无悔地行走,并想方设法走出属于我们自身的精彩。毕竟,行走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责任。
现在,我们已经行走到朝向顶峰的山腰之上。前方,先行者留下的足迹已越来越稀少。山脚下随处可见的鲜花与美景,在这里也消失了。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多是一些平日里难以见到的嶙峋怪石,还有那些生长于巨石罅隙间的灌木。这些景致,再没有了娇媚柔弱,全都以近乎原始的形态,张扬着独特的生命力量。
这样的行走,让我们更为真切地关注到生命与教育的本真。我们的视线所及,除了眼前这些奇特的景象,还有远方辽阔的原野、河流、村舍。我们知道,目光中远远近近的地方,都有无数个鲜活的生命生活着、成长着,他们都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断攀向高峰,就是为了把他们都纳入视线中,植入心灵内。我们的灵魂,将因为他们的加入而更加宽阔、更加强大、更加谦逊。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病危了。为了选出新的酋长,他派人叫来村里三位最优秀的年轻人,然后对他们说:
“我就要离开你们了,大家为我做最后一件事吧。你们知道我毕生奉为神圣的那座高山吧,现在,我要你们尽可能地去攀登它。记住,一定要尽力爬到最高的地方,然后,回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老酋长的意思,三位年轻人心知肚明,所以一听清吩咐就立刻上路了。
半路上,第一位年轻人心想:“论体力,我不如他们俩,如果爬到山顶再折回去的话,酋长之位恐怕早就是别人的了。我这么聪明能干,怎么能眼睁睁地把好位子拱手让人呢?”想到这里,他决定马上回去。为了能跟老酋长交代,他还特意跑到山脚下张望了一番。
“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了清泉潺潺、繁花夹道、绿树葱茏、鸟鸣嘤嘤,风景迷人极了。”一回到酋长身边,他就迫不及待地描述道。
“孩子,这种鸟语花香的地方不会是山顶,只会是山麓。”老酋长摇了摇头说。
第二位年轻人爬到半山时,心里也开始嘀咕了:“这座山有两千米高,爬到山顶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如果我稍有落后,肯定就得不到酋长之位了,所以我不如现在就回去。酋长如果问起来,我就把这儿的风景告诉他,反正半山跟山顶差不多。”于是他也转身往回走去。
“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了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山崖边还有秃鹰盘旋。”他说。
“唉,孩子,那不是山顶,只是半山腰啊。”酋长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
现在,就剩下第三位年轻人了,但是一直等到天黑,他也没有回来。一小时、两小时……正当大家都在为他的安危担心时,他忽然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地撞进了酋长的家。
谈起山顶的风景,满脸疲倦的他立刻眼睛发亮了:“山顶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我所能看到的,只有我自己,只有‘个人’被置于天地之间的渺小感。在那一刻,我忘记了所有的骄傲与满足,并为原来的自以为是感到羞耻与不安。”
“好孩子!”酋长微笑着说道,“你到达的是真正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我要立你为新酋长,祝福你!”
这位酋长之所以要将位置传给第三位年轻人,显然不只是因为他的诚实与执着,而是在于他对人生的一种顿悟。他在攀登山顶的过程中,悟得了个体的渺小,体察到了骄傲与满足的荒唐可笑,感受到了自以为是的耻辱。这样的人生省察,使他获得了心灵成长中的一次认知飞跃。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便不会在拥有酋长职位后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而会以更加谦逊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族人。
已经步入优秀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就如这第三个年轻人。一路行来,既没有知难而退,也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始终以高昂的热情、执着的脚步,朝向目标奋进。目标越接近,视线越开阔,越是感受到身外世界的浩大无垠和自身的渺小卑微,越是要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为纤弱的生命增添一份存在的意义。置身在这样的高处,身边失去了观众与喝彩者,那种与弱者比较中获得的心理优势全无生根之地。这样的时刻,除了怀揣虔敬之心,恭谨地迎候大自然的一切安排,还能有什么样的非分念头?
这便进入了心灵成长的大境界之中。此境界中的心灵,不但不会把过多精力投入到烦琐的练习与考试中,而且不会过于在意那些曾视为看家本领的方法与风格。对于此境界中的青年教师而言,教育与教学的价值,都只有一个标准能够衡量,那就是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能够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的青年教师少而又少。几近百分之百的优秀青年教师,都只能以这样的境界为前方山巅上的目标。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心中拥有这样的梦。这样的境界,有利于帮助优秀青年教师进一步剔除心灵中的成长杂质,有利于建构更为纯洁的高尚灵魂。
要逐步靠近并最终抵达这样的境界,优秀青年教师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的交融关系。(www.daowen.com)
如果我们只把目光锁定在道路旁的风景上,那么,正如故事中第三位青年在山顶所见的景色一样,课堂教学的山巅上,同样应该“什么也没有”—没有鲜花,没有溪流,没有松树林。因为,这些鲜花、溪流和松树林,虽然可以点缀教学,使其看起来缤纷艳丽,却绝非教学本身。返璞归真的课堂中,必然没有它们的身影。
换一个思维,把目光定位于视线所能企及的无限遥远的时空中,山顶之上还会“什么也没有”吗?脚下,有坚实的山岩,这才是山的灵魂;身边,有盘旋的风,这是山的伙伴;头顶,有四垂的蓝天,这是山的守护者;远方,有无穷无尽的生命,这是山的存在意义。山,并不因为鲜花、溪流和松树林而称其为山;而是因为坚实的山岩、挺拔的身姿、盘旋的风以及辽阔的视线而具有山的真实意义。
同样,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堂,不会因为拥有了鲜花和掌声便成了真正的课堂。支撑真正课堂的,只能是流淌于课堂间的课程目标、教育理想、教育情怀与教育智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为数众多的国家级课堂大奖赛获奖选手的课堂上,见识过太多的以刺激学生泪腺而获取掌声的行为。我总觉得,在那样的掌声中,包含着太多的讽刺。课堂不是悲情电影,无需外物的强烈刺激,只需课程目标的点滴浸染。
更重要的是,作为家常课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才是教师教学的本真状态。优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最初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也无论其曾经发展至什么样的辉煌高度,在面对日日相处的学生群体时,公开课上经常遭遇的鲜花、溪流和松树林便会全部消失,一切都必然回到教育的本真状态之中。这时,用最朴实的听说读写,为学生的生命增添养分,才是教师唯一应该追求的教学至境。
这样的教学追求,作用于优秀青年教师的心灵健康成长中,便是以课程目标为雕刻刀,以教育理想、教育情怀与教育智能为打磨器,将种种附着在课堂教学身上的装饰物切除,并打磨好留下的创口。这是个体健康成长中的扬弃,是朝课堂教学“多快好省”的高效目标前行的必然。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将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了第一位。
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所需要回归的这个“真”,正是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的核心,则是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其实就是把课堂上用作展示教师自身风采、才华的一切元素全部革除,让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直指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上述故事中的第一、第二位青年人,显然不行。他们的功利心过重,无法把学生的生命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只有第三位青年,因为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才对万物充满了敬畏,才会把追求真理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摆对了这个第一的位置,自然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的有机交融。
第二,追求崇高教育理想与改造现实教育环境的互利关系。
任何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无法彻底摆脱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外部环境和个体成长需求相适应时,成长的阻力较小,速度便容易加快。而当外部环境和个体成长需求不适应时,成长阻力增大,速度有时便不得不变慢。
然而,外部环境毕竟只是个变量。而且,整体大环境的难如人意,并不一定导致生存小环境的恶化。因而,一名优秀青年教师能够被称为优秀,就一定有一方独特的水土,为他提供成长所必需的养分。当优秀青年教师有能力反哺他人时,如何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并改造现实教育环境,同时更好地发展自身,便成为这些教师的一个成长课题。
可以肯定的是,进入优秀行列的青年教师,其教育理想较之以早些年的浪漫期、幻灭期、成熟期、骨干期等发展阶段,必然会有一定的变化。这变化,一定是朝更切合教育教学规律、更符合人性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只是,少部分优秀青年教师的这种教育理想的修正,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都随之而确立起教育中的生命意识。实际情况是,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整个社会教育功利化心态日趋严重。这便形成了一种貌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生活的优秀青年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
要说清这其中的道理,又要回到前面的故事中。
故事里的第三位年轻人,如果置身山巅时,只把眼光近距离停留在脚下的荒岩上,只想着此处没有鲜花、溪流和松树林,然后灰心丧气地返回,再向老酋长一番抱怨。那么他还有希望继承酋长之位吗?
这个年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被眼前的荒凉吓倒,而是把眼光投向了远方。因为视线的改变,他才感受到了世界的浩大和自身的渺小,才领悟出虚心的重要意义,才感受到了更高境界的精神之美。
同理,优秀青年教师置身于较为恶劣的教育环境中时,其眼光同样应该朝向远方。朝向远方,便能够意识到,脚下的恶劣环境绝不是生存的所有情态,在广阔视线下,会有许多美好的景物存在于自己的身旁。优秀青年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信念,便会如故事中的第三位年轻人一样,领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便能够在坚守崇高教育理想的同时,尽其所能影响并改变环境。无论这样的改变,是影响深远,还是微乎其微,但总算是朝有利于教育回归本真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从优秀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视角看,此种认知与行动,显然都有利于调整心态,应对各种环境的挑战。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面对优秀阶段可能遭遇的各种恶劣环境,一颗包容的、谦逊的、充满敬畏的心,胜过大堆的鲜花与震耳的掌声。
第三,外在利益诱惑与内心自我修炼的矛盾关系。
故事中的第三位年轻人,想来也应该如第一位、第二位一样,考虑过尽早返回,抢占先机。此种外在利益的巨大诱惑,不可能不打动一颗怀揣梦想的心。但他能够不被这样的利益诱惑而改变行动的真正目标,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应该说,正是这颗难得的自我修炼出的虔敬之心,使他完成了别人不愿意完成的任务,也获得了别人梦寐以求却偏偏求之不得的幸福果实。
朝卓越之巅迈进的优秀青年教师,在业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之后,时常会遭遇到各种外在利益的诱惑。这些诱惑,有时以赤裸裸的金钱方式出现,有时则穿上华美的外衣,打扮成专家、学者,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同行。如果说面对这些诱惑而丝毫不为之心动,这样的圣人,绝不会是优秀青年教师中的大多数。当下的社会现实是,即使是最优秀的那部分教师,也未能摆脱一节课、一场报告走天下的逐利行为。假如受此风气的长期影响,又如何能要求所有的优秀青年教师一点也不在意利益诱惑呢。
然而,为诱惑动心,并不意味着就接受诱惑。不受诱惑的抗体,只能来自内心的自我修炼。修炼什么呢?修炼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心,对健康生命的虔敬之意,对终身发展的企慕之志。也就是说,不但需要修炼一颗谦逊之心对待自然、社会,还要修炼一颗真诚之心对待自身。
有些青年教师,在成熟期、骨干期都能够保持一颗谦逊之心,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真谛。走入优秀者行列后,反而滋生出“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思想,开始用前些年的辛苦努力做资本,捞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这样的人,自然再也无法走向卓越。即使是眼下的优秀,也终会因为利益束缚住了飞翔的翅膀而丧失。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古人对翠竹的歌咏中,凝聚了对美好精神的向往与热爱。走向优秀的青年教师,要想最终发展为卓越教师,这节操与虚心精神,实在是必须时刻携带的两件制胜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