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做一名老练教师:回到正确路径上继续行走

做一名老练教师:回到正确路径上继续行走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无论走出多远,要想抵达目标,都必须回到原点,校正了方向,重新前进。拥有目标却误入歧路的人,在查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后,则必须返回原点,重新起步。回到原点,是渴望回到正确路径上继续行走的唯一选择。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其最终结果都必然是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只有回到这一原点,才能通过运动等方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高分低能,是世界教育给中国学生盖的标定戳。这样的标定,是中国教育的耻辱。

做一名老练教师:回到正确路径上继续行走

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过程中,绝非所有的路,都能顺畅地通向理想的终点。有些路,大方向正确,但途多坎坷,时而有高山横亘,时而有河流隔断。这样的路,只要遇山过山,遇水过水,就有希望抵达目的地。有些路,可能只是歧路,看起来平坦宽阔,车水马龙,但就是和需要抵达的终点相背离。在这样的路上行走,无论走出多远,要想抵达目标,都必须回到原点,校正了方向,重新前进。

当下的教育中,这样的歧路不在少数。这些歧路的两侧,世俗的欲望之花蓬蓬勃勃地绽放着,名利的果实挂满了应试教育的枝条。受此等景象的诱惑,成群结队的人,呼朋引伴地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边观赏风景,边享受果实,脚步不再匆忙,神情怡然自得。

因诱惑而欣然踏上这条道路的人,本就没有前行的目标。对他们而言,在这样的路上悠闲自在地逛一逛,顺手摘下几个水果尝一尝,便是行走的全部意义。因为没有目标,自然也就无所谓歧路。

原本拥有明确的前进目标,却因为沉溺于鲜花和果实的诱惑中而不能自拔的人,这样的行走,便有了某种痛苦。一方面明知走错了方向,另一方面却无法割舍鲜花和果实。这一种人,最终必然分成两类:一类人在经过痛苦选择后,毅然抛下这些唾手可得的利益,转身返回原点;另一类人干脆丢弃了原来的目标,跟随大众的脚步,一起追逐眼前的鲜花与果实。

没有目标或最终丢弃了目标的人,在拥有了既得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就丧失了拥抱理想的机会。拥有目标却误入歧路的人,在查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后,则必须返回原点,重新起步。这后一类型的人,虽然较之以起步处便走对方向的人落后了很多的路程,但只要坚持行走,就有机会看到渴望观赏的风景。

回到原点,是渴望回到正确路径上继续行走的唯一选择。

走向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中,确有相当数量的人,已经走错了方向:

有些人,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投上级所好之中。凡上级要求做的,便竭尽全力去做;凡上级不要求做的,便无论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心灵健康发展,一概舍弃不做。这类人,试图通过满足上级的意愿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他们的价值,已不再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而是世俗名利的获取。

又有些人,把教育和考试混为一谈。凡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考试成绩的,便乐此不疲地做;凡跟考试大纲或考试题型没有密切关系的,便无论对心灵有多么大的滋养作用,也一概舍弃。这类人,表面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命运,本质上却是只关注自身的业绩。

还有一些人,受自身认知经验的局限,错误地理解了某些教育教学理论,致使其教学内容偏离了课程标准,教育技法脱离了具体学情,教育观念违背了教育原则。这类人,好心常常办了坏事,自己却不知晓,总认为自身真理在握,听不得他人的批评。

此外,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便被学校社会、媒体等合力抬举到了半空中。当这些外力撤出后,他们既缺乏进一步向上飞翔的能力,又不能接受回到地面的事实,也就只能在半空中悬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倘若将这些偏差进行归类,使其上升到哲学层面,便可发现,这些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情怀、教育技能等方面,都出现了颠倒主次、本末倒置的认知错误。他们热心追随的,往往只是表面上的成功;忽视的,恰恰是教育的本真和心灵的真正成长。

要纠正这些错误,方法或许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其最终结果都必然是回到原点,重新开始。这就如同医治疾病—医生用各种方法战胜病魔,都是为了让身体回到健康这个原点。只有回到这一原点,才能通过运动等方法,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心灵成长过程中,错误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原点却只有一个。这个原点,就是常识—事物健康运行的常识。

纠正错误,回归原点,其实就是回归常识,回归理性。

当下的教育中,违背常识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其对青年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的影响看,就至少可归纳为下述四种类别:

第一,违背职业常识,自我道德绑架。总有一些青年教师,错误解读了自身的职业属性,把高位道德要求当作底线道德。于是乎,凡事皆高标准严要求,不但严于律己,而且以此为标杆要求学生。这一类教师,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过失耿耿于怀,对学生的错误更是紧抓不放,总希望自己和学生都成为完美无缺的人。

此种自我道德绑架的最直接的危害,是教师对学生的各种错误缺乏包容。我们知道,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唯有允许并鼓励学生暴露错误,才能迎来学生的主动成长。一旦教师对学生的一点点小错误都不能包容,学生便会投其所好,尽量掩饰真实的自我,只把假面显示给教师,教师也就难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过高的道德约束,对青年教师自身的心灵成长也有损伤。总将自己当作红烛、春蚕的教师,在道德日渐成熟的同时,冒险精神势必越来越匮乏。这一类青年教师,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维护自身的道德形象上。为了这形象的完美,便不敢轻易尝试新方法,不敢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思想领域中。而这,必然带来思维的局限。

第二,违背认知常识,漠视个性差异。教育的本质,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以自身适宜的方式健康发展。然而,当下学校教育的流水线,却竭尽全力要把学生塑造成统一模型下的同一型号产品。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绝大多数老师都自觉充当起流水线上的熟练操作工,一旦发现某个产品身上具有了不合模型要求的内容,便尽其所能切割打磨。

这样的工作积极性,显然和真教育的需要完全背离。从青年教师心灵健康成长的角度看,便是将一种错误的目标植入了成长导航仪中。以此目标引领工作,勤奋度越高,距离真教育便越远,学生们身心受到的摧残便越大,教师自身的成长便越偏离正确航向。

当下,有识之士常常不无悲伤地调侃一线教师“毁人不倦”,一个“毁”字,控诉的,正是对个性的扼杀。没有个性的人,自不会有创新精神,不会有担当意识,这样的人,又如何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www.daowen.com)

第三,违背发展常识,过分关注结果。从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衡量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从甲标准判定为失败的事件,换到乙标准下或许就是成功。当下教育在评价学生时,却只将升学考试的成绩当作验证优劣的唯一标准,此等认知,显然与人的终身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第四,违背审美常识,忽视心理健康。高分低能,是世界教育给中国学生盖的标定戳。这样的标定,是中国教育的耻辱。这里的“低能”,非但专指动手能力,还包括了待人接物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挑战自我的能力等。学生们缺乏这些能力,其罪当然应该归结至学校教育上。而教师的错误引导,难逃其责。

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将教师的职能定位为“传道、受业、解惑”,这“受业”强调的,当然不只是僵死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应对生活的各种技能。今天,多数教师不再关注知识在生活中转化为技能的方法,只关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到考试卷上换取必要的分数。教师将能帮助学生考取较高的分数当作自己最大的教育成果,至于这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则极少放在心上。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心理上存在了先天的缺陷,走上社会后缺乏责任感和耐挫力,便属于正常现象。

四方面的错误,唯有回归心理认知的原点,才能得以纠偏,才能还心灵以无垢的净土

回到原点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常识中。

比如,对待职业,永远都应该记住,教师就是一个职业。这个职业,既应该满足你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应该满足你的身心健康需求,还应该满足你的专业发展需求。而你对于这个职业的全部回报,也就是在你的工作时间内,不但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创造性地做好这些工作。你无须承担职业属性之外的非分要求,无须带病坚持工作,无须不计报酬地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无须牺牲了亲情、爱情而一心扑在事业中。如果你乐于如此,并在这样的奉献中感受到心灵的充实,那也只能说明你是一个高尚的人,却不代表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同样高尚,同样奉献。只要对得起这个职业,对得起这个职业赐予自己的一切,那么,不高尚也同样可以获得心灵的充实。毕竟,不高尚不等于卑劣。教师,本就该是一个平凡却又充实的职业。

再比如,对待学生,同样应该永远记住,学生到学校里来,是为了健康成长。健康成长,当然包括拥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怀、乐观的心态、积极的精神、健康的身体。倘若你所从事的教育,漠视了这些成长元素,只一味强调考试成绩,那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伪教育、反教育。你只有回到关注这些教育元素的教育原点之上,才能朝向真正的教育前进。

回到原点,还需回到学习的状态中。

有了错误却不能纠正,不是因为错误顽固,而是因为犯错误的人认知经验达不到全面认知错误的高度。所以,要想纠正错误,就必须回到学习中,通过持久而高效的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与认知能力。

比如,我曾在一段时间内迷恋上了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但凡赏析一篇文学作品,必然尽己所能地引入大量的同类型文本。那时,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思想。而当我阅读了有关课程论的相关著作后,便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脱离课程目标而求全求大的弊端。于是,回归文本本身,从文本课程价值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知文本的教学法,就取代了以往的方法。

如果没有对课程论相关知识的学习,我就无法跳出课堂研究课堂,就会被自己编织的虚幻繁荣遮蔽了双眼,也就会因课堂的不够完善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而我经历过的这种偏差,眼下依旧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正在施行着,并且还有不少人将此视作看家本领,以此为自豪。要疗救他们,只能是让他们回归原点,静下心来,读有价值的书。

回到原点,更要回到心灵的平和宁静中。

能够支配双脚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理性,另一个是欲望。而在理性与欲望的较量中,欲望又常常占据上风。因此,多数时候,人被自己的非分欲望牵着鼻子向前走。偏偏这非分欲望总是让人焦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总是把人往歧路上引领。

要想始终走对路径,就需要抑制非分的欲望,需要克制焦躁等不良心理。这便需要回到平和宁静的原点处,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欲望,剥离其中的非分成分。

如何实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让理性占上风。一种方法,不断增加心灵中精神砝码的重量,以高远的精神追求,战胜对于眼前利益的欲望。另一种方法,不断减少欲望的砝码,使欲望尽可能消逝在自我价值的理性审视中。两种方法,都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予以实现。一种心理暗示,是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一个不甘平庸也不会平庸的人,我有能力为中国教育写下精彩的一笔,我不在意蝇头微利的得失,我追求的,是比这高远无数倍的价值。另一种心理暗示,是反复叮嘱自己,我不必为这些伤神,该是我的终究会是我的,不该是我的又何必强求。我已能够较好地生存于这个社会,多这一点利益,不会改变我的生活质量,少这一点利益,同样不会改变我的生活质量,我犯得着为了它而焦躁不安吗?这么思考时,心灵自会平和宁静了。

回到原点,也要回到真我的塑造与呵护中。

教育的本质,在于求真向善唯美。唯有真实的心灵,才能绽放出真实的情感之花。青年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说真话、办真事、抒真情、长真知、有真才”的人格健全的“真人”,就必须摒弃教育中的一切虚假,以真情、真心感染学生,以真知、真才教育学生。青年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不媚上、不媚俗、不媚欲望的真正的人,才能挺直腰杆教育学生,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做这样的“真”教师,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因为“真”,便必然要遭遇到各种“假”的攻击、诋毁。而当“假”力量过于强大时,“真”甚至会被多数人误认为“假”,会遭遇到冷眼、歧视、不公平。这样的时候,“真”更需要坚守住自我,需要用真我的力量,抗拒各种外力的入侵。

这样的“真”,是教育的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教育就再不能成为教育。只有回到了“真”这个原点,回到真我的塑造与呵护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绽放出真善美的花朵。而一批批学生的心灵真善美之花竞相绽放,整个社会才能迎来真善美的灿烂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