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思考:我到底为了什么而工作?
我当然不是为了追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令人眩晕的光环而走上讲台,也不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得不端起这个饭碗。倘若将理由归结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特殊时代潮流的裹挟,完全在懵懂中被动卷入这个行列,似乎也无法解释清楚当我已经对这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后,为什么依旧愿意沉浸在这行当中并乐此不疲。更无法解释的是,我并不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对教育、对学生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爱。相反,我在工作中较多感受到的,是面对教育中的诸多顽疾而无法疗救的切肤之痛。我对自暴自弃类型的学生,也缺乏将其培养成栋梁之材的足够耐心。但我偏偏就乐意于从事这样的工作,并时常在工作中,因为一些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而自我沉醉。
这似乎形成了一种认知上的裂变:一方面,眼中所见多是并不如意的种种情形;另一方面,却又愿意沉浸其中,并始终幻想着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灰暗涂抹美丽的亮色。而这涂抹,却又从不喜爱矫情与藻饰,只想依照内心的真实体验,为鲜花着亮色,让污垢变明净。
这样的自我审视,并未能赐予我一个清晰的答案,更未能促使我在更高境界上理解教育。至今,我依旧顽固地认为,绝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宜于走高考这条路。我就用这些稀奇古怪的认识作为自身从业的道德支撑,既心甘情愿地为那些我所认为是栋梁之材的孩子修路搭桥,又从不在意那些我所认为不适宜考大学的孩子的分数与名次,只想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价值观。
我却依旧热爱这个工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能够接纳某些曾经深恶痛绝的现象:叛逆,狂妄,轻浮,不求上进……我发现,这些都是构成我工作意义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才能够在对比中回味自己曾经拥有的青春岁月,才能为日渐衰老的心灵注入青春的活力。
我曾经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教育:生动的讲述,热闹的活动;精巧的计谋,恶毒的嘲讽;无情的漠视,粗暴的武力……那时,我把工作理解成个体情感的自由发泄场,得意时便忘乎所以,失落时又面目狰狞。我以我的蛮横独断,把工作折腾得体无完肤。滑稽的是,我的课堂教学,却因为经常性地离经叛道,反而获得了些许薄名。在此光环下,许多反教育的行为,都被镀上了明亮的颜色。这颜色,不但欺骗了他人,也欺骗了我自己,让我误认为我是在进行真正的教育。
但再美好的梦幻,也有醒来的时候。当我对教育有了一些真实的看法与想法后,我不得不常常思考这工作的真实意义。渐渐地,我体悟到我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我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亦不在于我能把多少学生送入大学校门。工作的意义,其实只在于工作的过程本身。也就是说,我之所以喜爱这个工作,是因为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满足我的挑战欲望,能带给我挑战的快乐。我因为这样的快乐而热爱这个工作。
想明白了这一点,许多看似矛盾的问题,也就都拥有了答案。从本质上说,我之所以乐意于从事这个工作,是因为这工作能够带给我精神的愉悦、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激情。倘若失去了这些,我便不再能够感受到这个工作的意义。
这并不闪光的观点,和主旋律所倡导的红烛精神、春蚕品格似乎格格不入。毕竟,我不是公而忘私的人,我对自身的情感体验向来特别看重,不愿意为了无私奉献而牺牲自身的情感诉求。有人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我的理解是,人因为拥有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有了依托,使情感诉求有了具体的倾诉对象,使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如此,才能拥有真正的美丽。一个饥寒交迫中的奴隶,顶着皮鞭工作,绝不会产生“工作着是美丽的”这荒诞的念头。美丽的前提,是独立、自由与平等。
由此认知出发,我推想到多数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应该是如我这般,是为了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当工作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时,他们便能够沉浸到工作之中,竭尽全力创造自己的快乐,同时让这快乐惠及学生。当工作不能够带来快乐时,便心灰意冷,消极怠工,空耗自己和学生的生命。
只是,工作中的快乐,永远因人而异。一部分教师视为洪水猛兽的顽劣学生,另一部分老师恰恰将其看作宝贵的科研对象。视此类学生为影响量化考核分数的祸根的教师,注定无法在跟此类学生的“战斗”中获得快乐。视其为研究对象的教师,则能够在达成研究目标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现实生活中,醉心于教学科研的青年教师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面对种种教育教学难题时,感受到的是手足无措、顾此失彼,自然也就无法体验到工作的快乐。
留心一下身边的老师,是否多偏爱于抱怨、指责?是否有老师被学生气得暴跳如雷?是否有老师热衷于罚站、惩戒?当六成以上的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时,最保守地计算,也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教师,丧失了从工作中感受快乐的能力。终日处于焦躁之中工作,这样的工作,便只成为一种习惯,绝不会成为创造。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佛家故事:
金代禅师非常喜欢种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讲学,于是就交代身边的小和尚,要照顾好寺院里的兰花。
禅师走了以后,小和尚总是悉心地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花架撞倒了,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撒了满地,很多都被摔坏了。
小和尚把禅师的兰花都摔坏了,心里非常不安,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过了几天,禅师回来了,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向禅师赔罪。
禅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和蔼地安慰他。“那么,师父您真的不生我的气吗?”小和尚以为禅师可怜他年纪小才饶了他。
禅师笑着说道:“我种兰花,是用来供佛的,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
禅师种花不是因为爱花,而是为了供佛,这就是禅师最初的愿望。当一整架的兰花都被摔坏以后,他并没有生气,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原初的愿望。对禅师而言,种植兰花的过程,就是虔心礼佛的过程。禅师追求的是过程中的心境修炼,而非兰花本身。正因为这样的情感诉求,所以才会说“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这样的话。(www.daowen.com)
将禅师的智慧援引到我们的教育生涯中,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意义,是否会有全新的发现呢?
我们的工作,是否也是用来“供佛”的?无论你心中的这尊佛是谁,我们总是为了它的更好存在而不停工作。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当然最好,即使只将一个稳定的饭碗当作心中的佛,这尊佛也比之终日垂头丧气、牢骚满腹要有价值得多。更何况,兰花已毁,生再大的气也无法恢复,只能徒增烦恼,又如何及得上禅师的拿得起放得下?
所以,当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挫折时,不妨想一想,我们从事这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没有人为了寻找烦恼而走上这个岗位,又何必被烦恼牵扯了思想,人为编织一个满是荆棘的茧儿,自己躲进去承受折磨呢?
这样思考时,工作的原初意义便开始清晰起来。这起点处的理想追求,尽管被时光的灰尘遮掩了光芒,但它所致力于追求的职业生命的价值认同和自我觉醒,依旧足以点亮人生。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目的在于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积极的意义。为了这个意义的实现,我们努力追求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同,努力唤醒自身的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智能。在此过程中,无论遭遇到何种形式的坎坷,又怎么能够阻挡住我们前行的脚步?行走是我们的使命,坎坷与挫折是擦亮这个使命的抹布。如果错把这抹布当成了眼罩,眼前的世界又岂能不肮脏灰暗?
由禅师的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花,可以推衍出无数个同样睿智的结论: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走上讲台,不是为了生气而坚守教育的理想,不是为了生气而钻研教育教学技艺,不是为了生气而苦口婆心地面对问题学生……工作中经历的一切不顺心之事,都不是我们生气的理由,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工作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这才是我们希望种植的花儿。
是的,工作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意义。为了这样的意义,我们需要学会享受过程本身,需要把过程中的各种经历,都视作一种独特的风景。生长在路边的荆棘丛,对需要穿越它的人是一种危险,对将其当作风景观赏的人,便是迥异于鲜花的另一种美。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就是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沿途能够遭遇到的各种景致,都当作特殊的景物进行观赏与探究。
绝非所有的青年教师,都能够明了工作的真实意义。有些青年教师,将自身的价值拴缚于学生的成绩上,把自己的一切工作都瞄准在冷冰冰的成绩上。这样的青年教师,对于任何一种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的因素,都抱有无法遏止的敌视态度。他们的眼睛,时刻准备着发现各种“不良”现象,然后,全力以赴扑上去,同这“不良”现象进行殊死搏斗。如此价值观,焉能享受到工作过程中的发现的快乐?
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将工作的意义依附在某些关键人物身上,总是将关键人物的喜怒哀乐当作自身的行为准则。关键人物的需要,便是他们工作的需要;关键人物的价值观,便是他们工作的价值观。此类型的青年教师,心中已然失去了自我,当然也就无法享受自我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
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灵魂深处始终燃烧着不熄的理想火焰,但一遭遇实际工作中的挫折,便立刻如斗败的公鸡,终日里灰头土脸,似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此类型的青年教师,有雄心而无勇气,缺乏越挫越勇的奋进精神。天长日久,心中的理想火焰,终会一点点微弱下去。这样的人,也无法享受成长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发展。
只有视自身如农夫的青年教师,才能获得源自劳作过程的快乐。农夫当然关注最终的收成,但他更关心劳作的过程。农夫不会因为禾苗生长缓慢而生禾苗的气,他只会想方设法补充肥料,让田地更加肥沃;农夫不会因为庄稼出现了害虫而生害虫的气,他只会竭尽全力消灭害虫,还庄稼以生长所需的健康躯体。农夫会在施肥中获得快乐,也会在灭虫中获得快乐。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快乐,农夫才能在最终的收成面前,充满自豪地说一声:为了这收获,我已付出了全部努力。
“我已付出了全部努力!”有多少教师,能够如此骄傲地由衷感喟?至少,年逾五旬且半生追随教育理想的我,尚且没有发出这样感慨的资格。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工作的意义的理解,也不影响我在朝向有意义的工作目标的路径上挣扎前行。
十几年前的一篇旧文,依旧能够表达出我此时此刻对教育的工作意义的理解。希望能借助这样的文字,为年轻的您,送来一丝启迪:
行走在现实和网络之间,每天所关注的总是无穷无尽的教育问题。大到牵连着千家万户的教育政策法规,小到某个老师生活中的一声微叹,都会有一种触动,撩拨起我心灵深处的某根多愁善感的神经,激荡起心中蛰伏许久的某种专为教育而滋生的感情。我知道,对于教育,我实在是有着太多的感受想要表达。因为,我爱教育。
是的,我爱教育。当别人立志于升官发财时,我厮守着这平凡的教育,承受着它的严肃。在中考和高考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旁观着无数个鲜活的青春,正遭受着分数和名次的前所未有的折磨,耳听着沾满了泪水和苦涩的灵魂在应试的泥淖中一点点陷入的丝丝响动。昔日,我也曾经年轻,但往昔的年轻,却承载不起今日的重荷;现在,我已是父亲,我无法忍受我的孩子,牺牲了一切童年的快乐、少年的好奇、青年的激情,却只为了排名表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上进。我不能无动于衷,不能让满眼的花蕾,尚未开放就凋谢在世俗的风雨里。于是,我开始呐喊,并不顾忌我的嗓音的沙哑,音量的微弱。我想象着能如杜鹃啼血那般,用每一个沾了血污的文字,来书写一段不该书写的沉重;想象着偶尔路过的行人,从凡尘的喧嚣中,依稀听出我的并不响亮的呼号,然后驻足分辨,然后循声而来。我将拉住他向他倾诉,并且邀请他和我一起呼喊。
在教育的贫瘠中,我已有过二十余载的耕耘。栉风沐雨,满身泥泞。我经历过播种的憧憬,承受过歉收的失落,感悟过劳作的充实,品味过丰收的喜悦。我像所有的农人那样,精雕细琢着满含了希望的田野,期盼着我所有的付出,都能滋养出充满了希望的作物。无论是风调雨顺,还是暴风骤雨,我都一如既往地荷了心锄、担了情感出巡。在长满鲜花和野草的田埂上,我四下观望,查漏补缺。
我只是一名教育的农夫,躬耕在希望和失望交织的土地上。春播夏育,秋收冬藏,时光的流逝暗淡不了我执着的目光,岁月轮回消散不去我呼喊的声音。在这呼喊声里,我走向容颜的衰老;在这呼喊声里,我走向灵魂的年轻。我痛心于花圃中蓓蕾和莠草的共生,愤慨于原野里麋鹿和毒菌的同存,感喟于蓝天中乌云羁绊着鸟的翅膀,嗟叹于认知中的浮躁束缚住奋进的心灵。然而,我依旧耕耘,披星戴月,筚路蓝缕。我知道拔除了莠草,蓓蕾就可以迎风怒放;铲除了毒菌,麋鹿就可以尽情嬉戏;驱散了乌云,鸟就可以展翅翱翔;释放了精神,心灵就可以轻装前进。
我就这么痴痴傻傻地忙碌着,用我的手指和键盘,触摸着教育的脉动,感受着那血脉震颤带来的焦灼与欣喜。我站不了太高,看不到太远,倾听不到最广泛的声响,感受不到最悠深的呼吸。但我依旧用我浅薄的见识,把握着一线教育的手腕,感受着它的每一次脉搏中的独有韵律。也许我并不精通望闻问切,也许我的体察,甚至不如一个最为肤浅的庸医。然而,我还是希望能亲自触摸我所钟爱的教育的肌肤,感受那凝脂般的细腻、暖心的温度。
我想,我所认为值得终身耕耘的这方教育土壤,一定也能生长出属于你的工作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就看你是否愿意为了这意义而执着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