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小学阶段的各类学校中,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从表面上看绝非少数。部分学校甚至人人手头有教学科研课题。加之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公开课及其评课,教研组集体研课,备课组集体备课等活动。全员性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似乎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校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了解内情的人却知晓,绝大多数学校中,这道风景线,非但不亮丽,而且很灰暗。九成以上的教师,不过是迫于晋职的压力,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动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公开课、集体研课和集体备课,也多是应景式参与,极少用心钻研。
此种氛围下,少数愿意进行真正教学科研的教师,便很容易脱颖而出。公开课获奖、论文获奖、文章发表、专著出版……许多貌似难以实现的事情,往往在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两三个年头之后,便一个接着一个地到来。而建立在一定教学科研成果基础上的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等头衔,也会相应到来。
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倘若能够踏入这段旅程,便开始步入骨干教师的行列。成为教学骨干,意味着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已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再不用提心吊胆地面对他人的听课,再不用在集体活动中躲在角落里不敢发出任何质疑的声音。这时,如果再开设公开课,便成了示范课、展示课;教研活动中随心所欲的发言,也往往会让资历较浅的新教师尊奉为圣旨。
置身于心灵成长的这个特殊阶段,业已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迷失自我。当大多数人都在教育大门前四处转悠、无法登堂入室时,这些已经步入教育圣殿的青年人,在突然窥见了一些不同于既往的新鲜景致之后,往往容易错以为已经洞悉了这殿堂中的全部奥秘,便因此而丧失了深入前行的兴趣、信念和勇气。
要克服此种成长懈怠,除却依旧需要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目标和教育自信外,还需要青年教师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真正的教学科研。目标和自信,毕竟只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偏偏人的意识又总是很容易被外界左右。只有切实的行动,才能将目标一步步落到实处,将自信一点点激发出来。
青年教师最需要采取的成长行动,是正视自身取得的成绩,戒除自大心态,为进一步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
几乎所有的青春生命,都无法摆脱争强好胜的心态,也无法逃避荣誉感和虚荣心。青年教师凭借自身的才智与努力,取得了超越平凡的优秀成绩,当然应该自豪与骄傲。在既有成绩面前,偶尔地放大自我的才干,缩小他人的能力,虽不值得提倡,却也算不得十恶不赦。
然而,这偶尔的“放大”与“缩小”,要掌控得恰到火候,却是件很难的事儿。正如窑工烧制瓷器,一旦火候把握得不准,就必然会出现残次品。青年教师倘若过分放大自身的成就,满脑袋只装了这点儿东西,这过于旺盛的自大火焰,便足以烧昏大脑,使其丧失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因而,这“放大”与“缩小”,就需要足够的理性支撑。青年教师在正视自身客观存在的不足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放大自我”,给生命以积极的暗示,使生命更好地拥有昂扬前行的动力,这样的“放大”,才是心灵成长与专业发展的促进力。同样,在面对各样的专家、权威时,应适当地“缩小”他们身上的光环,积极主动地靠近他们,以平等的心态,和他们探究教育教学的规律。而不是盲目拜倒于他们的声望之下,以使其对自身的成长构成积极影响。
在“放大自我”与“缩小他人”的同时,当然还应该变换观察角度,审视自身客观存在的种种不足,发现他人身上具有的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品质。如此,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借他人经验之水,浇灌自己的花园。
绝非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愿意发现并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文人相轻的顽症从来都没有根绝过。这顽疾的病根,其实也不难发现,不过是虚荣心支撑下的攀比心理作祟。总乐意于和别人攀比,又不愿强大自身,就只好自欺,通过缩小他人成就,姑且满足病态心理。
疗救此病症的方法很简单:以强大自身为主药,辅之以专业阅读、专业思考、专业实践等配料,用时间的文火慢慢煎熬,然后以高远的目标为药引。坚持服用三五年,即可根除。或者静坐数年冷板凳,潜心读书、写作、反思,修炼成独家功法,亦可使顽疾不治而愈。
无论哪一种疗法,需要的都是时间。专业书籍、专业写作、专业反思、专业实践……没有哪一种行动,能在朝夕间完成。唯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让各种营养成分一点点浸润生命,才会在日积月累中,一步步强大起来,并最终在某一个时刻,绽放出巨大的能量。
遗憾的是,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若干则一夜暴富、一曲成名的快速成功案例,给了太多的渴望成功的人以强烈的心理刺激。置身于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的青年教师,能甘守寂寞,只为了内心的充实与强大而阅读、写作、反思、实践,实属不易。
也正因为不易,这样的青年教师,才值得期待,才值得引以为时代的榜样。
“快餐时代”确实打造出了一批“名师”:依仗一节成功的优质课而行走天下者有之,借助某些名家的提携而“得道升天”者有之,因为善于抓升学率而名震一方者有之,因精于自我包装而功成名就者亦有之。这样的“名师”,并不需要丰富厚重的学养做基础,所以,完全可以像烹制快餐食品一样,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来。
对于成长中的青年教师而言,成长为这样的名师,当然不见得是坏事。人的成长,总需要一个好的平台。能够置身在这样的平台上,眼界便相对宽阔,便会对心灵的成长构成某些良性的激励。这时,再辅之以踏踏实实的专业进修,自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能够获取这样的机会的青年教师毕竟是少数,更大范围内的青年教师,很多时候便只能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是演讲台下鼓掌叫好(抑或是昏昏欲睡)的听众。面对他人的耀眼光环,是羡慕、嫉妒,还是不屑、鄙夷?任何一种表现,都难逃“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嫌疑。(www.daowen.com)
只是,演讲台上的角色从来都不是固定的,今日的听众,只要努力,便有成为演说者的可能。而今日的演说者,如果从此不再发展,也终会沦为听众。转换之道,只在于努力地、用心地成长。
努力地、用心地成长,自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念头中。努力地、用心地成长,首先需要有坐得了冷板凳的毅力。要能够并乐意于沉浸到教育科学的世界中,暂时抛却诸多世俗的杂念,只潜心追随教育的本真。
这样的沉潜,当然不是要青年教师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它只是要求青年教师,不要太多关注名利,不要把过多精力投入到成名成家的梦幻中,而是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实践。它只要求青年教师少结交酒肉朋友,少进出酒楼舞厅,少玩游戏、打麻将,多亲近专业书籍,多钻研专业技能,多培养专业精神。
当下,坐得了冷板凳的人,要么是志存高远者,要么是失意潦倒者。前者从不汲汲于浮名微利的诱惑,因为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更值得追求的名和利。后者挣扎于生活的重荷之下,需要通过这冷板凳积聚力量,谋求直冲九天的机遇。我当然希望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是因为前一个原因而不断充实自身。对于后一种原因,我也同样报以由衷的敬意。一个人,只要愿意用自己的力量改变逆境、创造幸福,他便拥有了获得尊重的充分理由。我只担心一点,这一类人,一旦实现了目标,他还愿意再坐冷板凳吗?
板凳要坐十年冷,是的,无论什么样的时代,这点精神总不过时。
只是,坐冷板凳同样需要技巧。会坐冷板凳的人,才会有一飞冲天的机会;不会坐冷板凳的人,即使坐折了一千条板凳,也还是会一事无成。
这“坐”的学问,当然首推专业阅读。这一点,前文已多次提及,无需赘述。
要“坐”出精彩,还需要“悟”的本领。无论是佛家的“顿悟”,还是古代文论中的“妙悟”,强调的都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悟”就是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是无论阅读什么样的专业书籍,都能够和教育教学生活结合起来思考,都能够从文字缝隙中,读出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追求和教育智能。这样的“悟”,时刻观照着作者、阅读者和受教育者,时刻用现实的显微镜观察阅读物中的缤纷世界,收获的自然是融会贯通。
现实中,却总有人“读”而不“悟”,这样的阅读,便是死读书。书读得再多,也无法转化成实际能力。此类人,只是“口的巨人,行的矮子”。
要“坐”出精彩,更需要“行”的才干。“坐”不是为了纸上谈兵,而是为了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因而,“坐”的同时,绝不能没有具体的实践。在“坐”中“悟”得的一切,都需要通过及时的实践予以验证,这样才会有下一步的更为深入的“悟”。将这样的认知,纳入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研究中,也就要求青年教师既要静坐冷板凳阅读、思考,也要适时站起身来,到实践中活动活动手脚,用一用刚刚悟出的妙招。比如,把学习心得转化成授课中的某种技能,或者转化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者用来解决某个学生的思想问题等。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需要青年教师思考: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年代,十年冷板凳的付出,怎样才能保证所思、所悟、所习得的知识技能不落后于时代呢?
这首先涉及专业阅读中的前瞻性理论的学习问题。我因为担任一家专业期刊的专栏主持人,便总能收到大量的来自教育一线的教育科研论文。这些论文中,当然会有少部分被我采纳的稿件,但更多的文章,粗读之后,便立刻弃之一旁。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观念陈旧。文章所探讨的问题,数年前就有人深入探究过。而且,他人数年前的成果,比这些稿件的观念还要完善、严谨、有实用性。如此研究,还会有什么样的科研价值?
要避免教学科研过程中的此种无用功,青年教师就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在进行专业阅读时,尽量阅读各年度的最新译制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从西方世界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或许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在进行专业阅读时,并不需要无条件地将其奉为圭臬,而应该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边阅读,边思考,边实践,边修正阅读中的所悟所得,如此,来自他山的石头,便有了雕琢出美玉的可能。
需要警惕的是,心灵成长总是在缓慢吸纳中一点点走向丰盈的。青年教师的专业阅读,绝不能满足于比一般人多掌握了一堆吓唬人的名词概念,多识记了一些难以记忆的西方人姓名,而是要沉浸下去,慢慢消化,慢慢吸收,此一过程,其实又回到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境界之中。
不使十年冷板凳习得的技能滞后于时代的另一条路径,是不盲从、不跟风。在现实世界中,很多被我们称为时尚或者潮流的东西,其实,莫不是围绕着某一根本而展开的修饰与点缀。受此根本点的制约,时尚或潮流,便总存在一定程度的循环性。今年的时尚,或许正是三十年前淘汰的形式;而今天淘汰的内容,或许二十年后又成为时尚与潮流。青年教师在心灵成长以及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倘若被教育教学大环境中的一堆名词牵着走,忘却了对教育本真规律的深入探究,那么,纵使耗费二十年甚至更多年的时间,也不过是围绕着一个小小的圆转圈子,永不会走向真正的前方。
不盲从、不跟风,就是要求青年教师在潜心教学科研时,不要被媒体上、网络中满天飞的时髦名词遮蔽了双眼,而应该真正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青年教师要始终将研究的重心定位于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核心点上,从高效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的角度,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实践教育教学技能。唯有这样的研究,才会永葆生命力量。
充满了诱惑的现实世界中,坐十年冷板凳的过程,是坚守信念、践行志向的过程,也是完善自我、成就人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任何一种痛楚,都会因为探究与发现的点燃,幻化成照亮前路的火炬;也会因为思考、领悟与实践的砥砺,打磨成披荆斩棘的利器。对于真正沉浸到教学科研境界中的青年教师,这坐冷板凳的过程,其实正是充满思考与发现情趣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外行的人看起来苦不堪言的事情,内行的人却始终能够品尝到源自心灵深处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属于创造,属于理想,属于无怨无悔的追求。虽然这其中总会丧失一些被庸众视为命根的浮名薄利,会遭遇各种误解甚至诽谤,但对于充盈了崇高精神追求的心灵,还有什么样的污泥浊水,能够侵损它追求教育本真的慧眼呢?
冷板凳是试金石,能够检验出教育实践中的真教研与伪教研;冷板凳又是催化剂,能够催生出青年教师教育生命中的全部芬芳;冷板凳还是加速器,能够推动青年教师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越行越快,以最少的时间消耗,赢得最大的教育成效。有了这三点好处,青年教师又有什么理由,惧怕这冷板凳?真的静下心来,坐个十年冷板凳,蓄积好足够的能量,然后奋勇前行,前方便一定会有一处美好的风景,正绽放着无比芬芳的花朵,等候着你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