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长分享: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成长分享: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心境真正摆脱感性的支配,能够在理性的掌控下,完全依照客观规律处理各项教育教学问题呢?这“有价值的物品”,针对教师职业而言,当然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前面加上“真正”这样的定语,也就是说,有一些披着教育外衣的行为,本质却绝不属于教育。纷繁乱象中,青年教师需要学会挑选心灵填充物,让这真正的教育,塞满心灵的所有角落。

成长分享: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有朋友从网络上传给我一首歌,说是闲暇时多听听,能够平息心中的焦躁,还生命以充盈与宁静

旋律确实很美妙。每一个音符,都如春日暖阳下悄悄绽放的花朵,一边优雅而舒展地生长,一边散发着绵渺清幽的香味。这奇异的香,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沁入,直至把灵魂浸泡得静谧柔软。

歌词却朴实如秋日田园中日渐成熟的庄稼。每一粒饱满的果实中,都凝聚着对造化之神的由衷感激:

春天、冬天,晴天、雨天,有你住在我心里。神哪,我心就觉得甘甜。得意、失意,顺境、逆境,有你与我同行。神哪,我心就能够坚定。不在乎外面环境如何改变,我只求你住在我心里,那是我最深的心愿。

沉浸在这样的音乐中,身外的世界便开始萎缩,内心却渐趋平和、丰满。凡俗世界中的追名逐利行为,全部随了舒缓的旋律消散于无形的时空,只留下一种信念,在灵魂深处发芽、开花、成长、结果……

我的心灵无法抗拒这样的旋律与文字。不信神灵的我,更乐意于把这被赞美的神,替换成心灵深处追随已久的神圣教育理想。我最深的心愿,当然是让这样的理想永驻心田。如此,心灵便能感受到甘甜,灵魂便会变得坚定,脚步便会坚实有力。

屈指算来,我在教育的路上已行走了三十五个年头。三十五载春秋除了赐予我一定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怀,当然也磨砺了我的性情,陶冶了我的心灵。然而,我依旧难以摆脱成长中的焦躁心态,每每面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便丧失了应有的教育理性,只听由情感自由宣泄。如此,很多本该做好的事情,往往被弄得一塌糊涂。

于是,我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心境真正摆脱感性的支配,能够在理性的掌控下,完全依照客观规律处理各项教育教学问题呢?我们的心灵,除了需要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自信心,还需要什么样的良好心态作为成长支撑物?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急功近利心态对生命的戕害,感受到焦躁心理的巨大杀伤力。我逐渐明白,内心的平和淡定,才是心灵成长的最佳土壤。唯有心灵的安宁,才有成长中的风调雨顺,才能避免成长投入中的“旱涝不均”,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该做的事儿。

拥有和我一样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青年教师,当然同样需要追求内心的宁静。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风云变幻,都依旧有资格作为所有生命的警醒剂。遗憾的是,浮躁的时代,喧嚣的人生,总有太多诱惑,唆使着年轻生命脱离理性轨道,只在情感放纵的过山车上,上演大起大落的刺激场景。这样的青春,虽然也有志向,却总无法显扬,无法以理想为牵引,带动心灵与生命一起抵达幸福的彼岸。

因而,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也就应该是脱离焦躁、走向宁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的积淀、能力的提升、目标的确立、自信心的养成等,无一例外地发挥着净化灵魂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净化,不但有利于完善青年教师的人格品性,丰富其内心情怀,而且有利于知识的持久获取、能力的长期提升。毕竟,所有的学问,都是在宁静平和中习得的。在焦躁与急功近利心态下,虽然也能阅读,也能思考,却总会被名利扭转前行的目标,被欲望束缚行动的手脚。

如何才能拥有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人的心灵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容器。人生成就的大小,决定于这容器中装填物的优劣。这容器体积有限,此物装填过多,彼物便丧失了容身之地。因而,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为心灵装填有价值的物品,以“良币”驱逐“劣币”。

这“有价值的物品”,针对教师职业而言,当然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前面加上“真正”这样的定语,也就是说,有一些披着教育外衣的行为,本质却绝不属于教育。比如,泛滥于社会的应试狂潮。再如,以牺牲全面发展为代价,单一指向考试纲要的教学模式,亦不过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径。此等作为,都绝算不得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从不需要各种华美的包装,因为它所指向的唯一目标,是灿烂的生命之花。

包围在青年教师身边的各种舆论中,属于真正的教育的其实很少。绝大多数言行,都裹挟着各种各样的功利目标。偏偏这些言行,又总是道貌岸然地出现在各种庄严的场合中。这便给青年教师的鉴别增加了难度。稍不留神,青年教师便会中了这些谬论的招儿,然后,一步步成为此种谬论的执行者、言说者甚至推介者。

纷繁乱象中,青年教师需要学会挑选心灵填充物,让这真正的教育,塞满心灵的所有角落。这样的填充,便如《我的心愿》所唱的那样,是用神的同行与永驻,换来心的甘甜与坚定。身为教师,我们的神,是教育本真,是学生的鲜活生命。我们只有让心灵始终拥有这样的意识,才能体察到一切行动背后的发现与创造之美;我们只有与这样的认知同行,才能不在乎外部环境的改变,只将强大内心,作为最大的教育追求。(www.daowen.com)

当我们的心灵中填满了这些崇高的追求时,每一个学生,便都只是一个独特的生命,而非一个考试分数或名次。这时,再看学生,便都是优点与缺点的综合体,都是等候着我们雕琢的璞玉。面对这样的璞玉,你当然可以在心中估算他们将来可能拥有的价值,也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来安排雕琢的先后次序,但你绝不会幻想着将所有的璞玉都雕琢成一模一样的作品,你一定会依照他们不同的材质、品性与天然形态,让每一块璞玉能够实现最大价值。

你在进行这样的雕琢时,内心一定十分宁静、平和。你的眼前,是诉说着的生命。这些生命,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向你展示着独一无二的存在意义。你无法无视他们的存在,更无法将他们转化成一沓沓的钞票或一顶顶的乌纱帽。你唯恐手中的“雕刻刀”割伤了他们的肌肤,唯恐某种粗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只能撇开各种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这精雕细琢的工作中。你在这样的雕琢中,实现了心灵的安宁;也在这样的雕琢中,升华了你的职业精神。

假如换一种填充物,又会如何?

当心灵中装填了过多的名利时,眼中的一切,便都要经历名利天平的称量。教师会终日沉溺于名利得失的旋涡中,为了永难平衡的欲望而苦苦挣扎。一切焦躁、倦怠、贪念、痛苦,也应运而生。

当心灵中装填了过多的混日子心态时,眼中的一切,便又都失去了色彩。教学,便只成为谋生的手段。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倒数,只要校长、家长、学生不给自己找麻烦,便无须用心钻研教育教学技艺,无须关注学生心灵是否健康。处在此种状态中,既无法品味学生成长的快乐,也无法体察自身成长的幸福。生命虽年轻,心灵却早已白发苍苍。

此两种填充物,都无法满足心灵宁静、平和的情感需要。心灵的安宁,从不接纳外物的束缚,只追求内在的充实与平衡。而唯有这样的充实与平衡,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对象—学生身上,才会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快乐与幸福。

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很少能够借助外物的帮助而实现。即使是内心的情感诉求,也必须以创造与发现的快乐为根本。也就是说,唯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造与发现的快乐,青年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安宁。这创造与发现,包含了对教育本真的探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呵护,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期待,对一切值得钻研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在这创造与发现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心灵,时刻浸润于纯洁高尚的教育理想之中,远离了蝇营狗苟的精神污垢,因而也就充满了幸福感与成就感

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创造,当然不是工作中的标新立异,而是灵魂雕塑过程中的精思妙悟,是生命价值的更好体现。这样的创造,始终以教育规律为基础,以人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创造不是颠覆,只是对不合理的方法的修缮,对少慢差费的纠正。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了一套贴合教学实情的教学技法,这便是他的创造。同样,通过持久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找准了纠正某项偏差的良方,也是他的创造。静心于这样的创造,哪里还有多余精力去考虑是是非非。

而值得发现的教育教学规律,更是充斥了教育的所有环节。面对每一种教育现象时,静下心来反思10分钟,想一想这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是否有更好的路径可以抵达成功。这么思考时,注意力便始终集中在了真正的教育研究中,便会发现教育中其实包含了太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元素,而教育现实中又隐藏了太多的非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伪科学内容。如此,闲暇时分便有了进一步发现的欲望,教学科研便有了方向和动力。

我心安处有乾坤。青年教师要给自己的教育生命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心灵的安宁,自是拥有广阔的教育乾坤的基本点之一。心安,则能够专注,能够脱离庸俗与无聊,集中时间和精力,攻克需要钻研的教育教学难题。心安,还能够淡定,能够超越于眼皮下的微薄名利的争夺,放眼于广阔时空下更大的名利。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不是不需要名利,不是培养清心寡欲的清教徒,而是凡事从长计议,为了高远的追求而主动撇开名利的纠缠与羁绊。

从本质上说,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是一种积极行为。没有人能够不经修炼便获得永久的宁静平和,就像没有人能够不经学习,便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心灵的宁静与平和,需要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挫折以及失败的痛楚磨砺而获取。当挫折与失败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时,它便能够剥蚀掉包裹在年轻生命上的芒刺,将赤裸的躯体,放在情感与毅力的溶剂中浸泡,既治愈各种业已存在的心理疾患,又培养出良好的抗病毒性。

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也是一种生存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建构。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必然建立在正视教育现实的前提之下,它承认当下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承认教师个体教育力量的微薄,承认教育现实的无奈。但它不认为这样的存在合理,不认为这样的存在无法改变。它只倡导青年教师静下心来观察、思考、实践,慢慢积累变革的经验,聚集变革的力量。它不为浮云蔽日而一味忧心忡忡,也不为道路崎岖而辗转反侧。它明白,只有平心静气地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脚踏实地地行走,才能抵达最终的目标。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

从目标看,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不是道家的清静无为,而是儒家的积极用世。心静并非只为了强大自身,还为了改变环境。心静之于环境,就是愚公移山式的一挑土一挑土的行动。这样的行动,能够感化上苍,当然很好,即使感化不了,也可以通过无数个愚公的一起行动,换来教育顽疾这座大山的日削月减。

从手段看,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是心灵与理想的真情对话,不是灵魂的孤独吟哦。宁静不是没有波澜,平和也不是没有激流冲荡。青年教师的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只是针对浮名薄利的一种淡然。而在追求教育本真的路径中,却是在整体平和淡定的基础上,永不停歇地进行着“宁静、平和—不宁静、不平和—宁静、平和”的循环。倘若将这样的宁静与平和比作水,则青年教师心灵成长中追求的宁静与平和,是山间溪水式的安宁,而非深谷死水的寂寥。溪水相对于飞瀑、急湍总是宁静的,却永不停歇行走的步伐。正是这样的行走,才最终获得了拥抱大海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