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给我发过这样一则短消息:“大哥,你这么优秀,你们学校一定很重视你吧?”
读这则短信时,我意识到这位年轻朋友一定是在学校受委屈了。这是一位十分勤奋自觉的青年教师,不但课上得漂亮,而且长期笔耕,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教育文章。我所担任特约编辑的期刊上,就曾专门推介过她。收到她短消息的那年年初,她还踌躇满志地告诉我,说她当年的奋斗目标是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40篇教育教学论文。
在收到我的回复之后,她又发来了短信。她说:“这段时间一直不开心。校长虽然多次在会议上表扬我,为我竖大拇指,但一到关键时候,很多东西就没有我的份了。有时,我真不想再这么努力,不如就像有些老师那样,没事了串串办公室,说说闲话,和别人多联络联络感情,那样,我能获得的,可能比现在还要多很多。”
在当下,像这样充满教育理想和追求的年轻人相当宝贵。他们的存在,正是教育事业得以发扬光大的希望。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这样的青年教师,都是值得珍视的财富。然而,她显然没有被当成财富来看待,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被当成财富看待。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学校在有意无意中冷落了这样的年轻人呢?我一时无法知晓。但我知道,这位老师却因为这份冷落,而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产生了某种怀疑。而这怀疑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管理者在某些事务的处理上不够公平,或者是没有让老师们感觉到公平。
然而,我不是她的校长,也没有办法改变她的生存环境。于是,我只能在给她的回复中,劝诫她强化自身修养、提升自身学养。我说:“我们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坚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固然需要别人的认同,需要别人对我们付出的认可。但我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生命有没有虚度。只要每一天结束时,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说一声,今天没有虚度,那么,管他什么光环荣耀,得之不必惊喜,失之不必忧虑。如此而已。”
我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虚幻的话语能有多大的力量,也无意去了解这所学校的何种制度不够完善。我只知道,从教师的角度看,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有权利要求学校给予他们应该获取的必然利益的。优秀者的优秀,从不会建立在好逸恶劳的根基之上;每一个优秀的形象背后,都有一番历经风雨洗礼的痛楚和抗争。管理的学问,就是应该让这些优秀者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价值,让优秀者在超常的付出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文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崇尚“士为知己者用”。中国的教师,基本上属于“要求于人的甚少,而奉献于人的甚多”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生存发展的道德基础,完全在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蜡烛、春蚕精神。然而,这种类似于自我毁灭般的牺牲,并不是一种完全不计报酬的付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多时候,是通过管理者的物质支付与精神支付来满足的。从物质支付上看,体现的是多劳多得的必然性;从精神支付上看,则是对于劳动的口头肯定和实际认定,这种认定,就是给予奉献者必要的价值认同,比如给予他们应该拥有的各样荣誉称号,而不是把这些称号据为己有。
当然,上面的这些分析,都仅仅是建立在教师个体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的。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许又是另外一种想法了。例如,我们有些管理者,比较崇尚“好钢需要千锤百炼”的用人逻辑,往往为了培养一个自己欣赏的接班人,而不惜人为制造出一些发展障碍,来检测被培养者的耐性和品质。又如有些管理者,由于意识到一些锋芒正劲的年轻人的咄咄逼人,或者是意识到了年轻人的锋芒背后的脆弱,为了更好地摔打锤炼他们,使他们成为能够挑起更重要的担子的人才,而有意识地将一些小恩小惠施加于平庸者身上,好消磨平庸者对这些年轻人的妒忌之心,为年轻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但即使是如此的良苦用心,多数情况下,也未必能够实现所想达到的目的。因为在这种“用心”没有被体察被明白之前,它所带来的,依旧只能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对于名利心淡泊者而言,是进一步强化了其对于管理的非认同感;对于名利心较重的人,则是挫伤了其上进心和责任感,并可能进而影响到群体间的团结。
那年的五一长假期间,我又接到了这位青年教师的短信。她告诉我说,学校准备推荐她为市里的德育学科带头人。我在回信祝福她的同时,也顺便说起了上一次的短消息。我套用了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段,帮助她认识学校荣誉分配上的难处。而她也因为这个推荐而明白了学校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前阶段的阴影自然也就消散了。
由这位青年教师的心理感受,我想到了众多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我始终坚信,在形成职业倦怠的诸多因素中,对青年教师心灵成长伤害最大的,莫过于不公平、不信任。
然而,正如上面这位青年教师所遭遇的事情一样,公平和信任永远都是一个变量。从这个角度视作不公平、不信任的言行,换个角度,或许又可以理解为激励和赏识。
因而,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果真有失公平与信任,仅凭主观臆断难以获得真正答案。青年教师只有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跳出思维的牛角尖,客观与冷静地看待事情。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一位青年教师在某公开场合下的牢骚话。从这些话语中,你一定能读出一种伤痛,也一定能感受到这位青年教师心灵深处的某种脆弱。然而,当你换个角度观察这些文字时,却又能捕捉到一些“并非如此”的感触。你会发现,这位青年教师所遭遇的所谓不公平、不信任,其实多只是遮挡住他的双眼的树叶,而并非真正的现实生活。
从我当老师的那天起,我就是想当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我处处为学生着想,尽我所能去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对于成绩,我不太看重,我更看重学生的为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但是,领导就不喜欢我了。因为,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常常就会得罪领导。领导也从不管我做了多少,只看学生的成绩。
虽然不受领导喜欢,但我仍是坚持我的观点。我仍是觉得,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老师,就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领导服务的。
这位青年教师的自述中,存在哪些有失公允的错误推定呢?
首先,在“受学生喜欢”的标准界定上,他将“处处为学生着想,尽我所能去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视作唯一条件。教师当然应该处处为学生着想,更应该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鼓励学生。然而,教师还应该承担引导学生、督促学生的责任,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合规范的言行,还需要予以必要的教育与惩戒。有些时候,还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经受风雨的考验。
退一步看,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呢?有些教师,将溺爱当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有些教师,则将让学生经历生活的摔打磨炼当作为学生的成长着想。有的教师,把帮助学生考取理想的大学当作为学生的成长着想;有的教师,把帮助学生确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当作为学生的成长着想。这位青年教师,把“不太看重”学生的成绩,“更看重学生的为人”当作为学生着想,却不知,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会学习。做学生却不热爱学习、不善于学习,又如何做好人?
其次,在领导“不喜欢我”的原因分析上,他将责任归结为“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常常就会得罪领导”。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学生欢迎的,领导就不喜欢。这样的逻辑,在绝大多数的学校,相信都无法成立。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和领导,都会喜欢拥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也都会尊敬真心奉献的老师,又怎么会出现学生和领导在价值认知上的截然对立呢?(www.daowen.com)
即使是在极少数存在严重管理问题的学校,校长主任们也不至于愚钝到容不下喜爱学生的教师的程度。教师喜爱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便会减少教育教学事故,便能给校长主任们减少管理上的麻烦。如此,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
其实,这位青年教师在思考问题时,完全是钻进了自己设置的牛角尖里无法转身。他只看到了两种表象:学生喜欢自己,领导不喜欢自己。却未能变换视角,去认真探究学生为什么喜欢自己,喜欢自己什么。也未能换位思考,领导究竟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真的是因为自己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吗?他只是想当然地将领导不喜欢自己这一结果,归结到学生喜欢自己的起因上。然而,这样的因果推定,实在毫无逻辑。
现在,让我们换位观察这位青年教师的遭遇:
在师爱的理解上,这位青年教师真的已洞察师爱的本质,能够准确把握教师应该如何爱学生了吗?西谚说,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的事情。如果教师只是出于成年人对幼小者的本能呵护而爱学生,如果师爱不能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不能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根本,那么,这样的师爱便存在缺陷,便需要完善。从青年教师的自述中,我们发现他将品格教育和智育发展割裂起来,过分强化道德修养,弱化智能提升。这显然有违均衡发展的教育本质。
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位青年教师显然过分放大了自己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引导价值。因为自述内容的含糊,我们无从知晓这位青年教师都对学生进行了哪些必要的人格教育,但从话语背后隐藏的现实看,这位老师的学生考试成绩注定不能够令校长满意。置身教育中的同行们都能明白的一个事实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强大的凝聚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样的群体,可以不片面追求分数排名,却一定能够学好分内的功课。从这点看,这位青年教师,显然未能培养出班集体的这股学习劲头。
在对待领导的态度上,这位青年教师显然采用的是“不理解便不合作”的决裂态度。这样的态度,同样不足取。校长主任们真的是因为他喜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喜欢他?抑或是因为他的学生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而不喜欢他?这两方面的原因,其实都站不住脚。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位青年教师过于自信、自负。他总以为自己是在做真教育,是真心实意对学生好;而校长主任们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急功近利,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他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看人,人家便也用另样的眼光看他。
经过这样的换位观察,答案是否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
当然,现实教育生活中确实存在不公平与不信任。
当青年教师果真遭遇到不公平、不信任后,又该如何应对心灵的脆弱呢?
比如,你各项工作都已尽职尽责,你所带出的孩子,也大多十分优秀。但评优的名额就是轮不到你的头上,反而是那些工作平庸的老好人,一次次在民主测评中高票当选。
再如,你精心调教的班级,却不让你一路带下去,偏要将它交给某个和校长关系密切的同事。你却不得不接受安排,去接那被该同事弄得一团糟的所谓“差班”。你找校长说理,却被批为不愿挑重担,不能为学校分忧。
又如,你对学校某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并形成了优化该方面工作的详细方案。但当你向相关人士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却被误解成想要谋取某个职位。而你深思熟虑的方案,也因这误解而不被信任。
面对这种种不公平、不信任,身为青年教师的你,是应该和校长据理力争、拍案相向,还是应该自认倒霉、忍气吞声?我相信,这两种选择带给你的,都是相同的伤害。你的脆弱的心,只会在这样的伤害中,或走向愤世嫉俗,或走向玩世不恭,或走向麻木沉沦。
任何消极的逃避,都不会构建人生的积极意义。唯有让心灵丰盈高贵,才能走出牛角尖,才能战胜脆弱。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正视下面三方面问题:
首先,青年教师需要学会正视自身遭遇的所谓不公平、不信任。现实生活中,肯定存在着不公平、不信任。但绝非每一次遭遇到的事情,都注定存在着不公平、不信任。有些时候,你觉得某件事的处理不够公平,感到自己没有被信任,那是因为你只从你的个体需要的角度权衡得失,没有立足全局分析比较。你总是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或者总是曲解别人的真实意图。如此,你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走了样。
其次,青年教师即使果真遭遇到了成长中的不公平、不信任,也不能将自己局限在狭隘思维的牛角尖里。当不公平、不信任已经成为定局后,还需要跳出自身思维的局限,从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经历的事件。要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表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补救?自己真的努力补救了吗?有没有和相关当事人认真地沟通?多一些这样的追问,少一些对他人的指责和抱怨,不公平与不信任就会越来越少。反之,总是藏在牛角尖里,一边舔舐伤口,一边心中诅咒,只能让自己遭受更多的伤害。而这伤害,多数还都来自自身。
最后,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消灭不公平、不信任。一种强大,来自业务;另一种强大,来自心灵。你能让你率领的学生群体拥有足够强大的能量,在各种活动中,都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那么,你所遭遇到的不公平、不信任,便终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同样,你能让你的心灵足够强大,让你的职业生命随时随地绽放耀眼的光芒。你让原先对你有过不公平、不信任举动的人,面对你杰出的成就而心生愧疚,你便也消灭了不公平与不信任。
总之,无论是何种挫折带来的心理脆弱,也无论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这样的脆弱,年轻的你,都不应该将自身藏进小小的牛角尖中,而是要尽量把自身置放在更高的平台上俯视这些脆弱。只有这样,你才能以坦然的心态看待这些本就不该过分放在心中的所谓问题,你才会在更为高远的理想追求下,逐步淡化世俗的名利之心,竭尽所能追求心中美好的教育之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