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走向成熟的路程中,逐渐摆脱了浪漫与幻灭的青年教师,势必需要用一些更能切合社会现实的教育精神、教育情怀,重构内心的教育价值。
这个重构的过程,当然并非另起炉灶、重新开张,而是对原有教育精神、教育情怀的扬弃。在这扬弃过程中,丢弃的只是不切实际的虚幻以及面对现实的虚无,留下的永远是理想、信念、激情、诗意。
此阶段的青年教师,随着工作的渐入佳境,在学校中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也渐趋繁重,而学校、学生、家长以至社会,附加在其工作内容中的价值诉求也日渐提升。人们往往不再向对待新教师那样包容青年教师的不足,而是开始以挑剔的目光,时刻搜索青年教师可能出现的失误。
置身于这个心灵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你当然不得不面对所有挑剔的眼神,无论你的灵魂是何种表情,你所表现出的都注定是任劳任怨、不断进取。你虽然也会有懈怠、沮丧、牢骚甚至眼泪,我却坚信,你心底升腾出的更多的是抗争、挑战、证明。你一定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让所有的怀疑全部消失,让所有的挑剔烟消云散。
然而,一种潜在的心灵成长危机正向你迫近。
当你渴望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时,你便容易丢失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同。当你试图依照别人为你划定的路线行走时,你便容易放弃心灵成长的自我觉醒。对于奔跑在心灵成长路径上的你,再没有什么样的危险能超过这样的迷失。偏偏这样的迷失,又总想陪伴着你。
迷失,有时看起来很美丽。
最狂妄的迷失,是错把自己当作上帝。
尽管著名的悖论“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将上帝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但总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心甘情愿地将无所不能的权力赋予心中的上帝。青年教师在心灵成长过程中,往往也会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教育上帝。他们把创造一切教育神话的力量赋予这个上帝,又让这个上帝变身为自己。
错把自己当作上帝的青年教师,总是过分高估自身的教育能力,又过分低估学生的情感心智。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便常常以无所不知的口吻告诫学生这个不能、那个不许。他们试图为学生规划出一切,并迫使学生依照自己的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威不容置疑,他们容不下对自己颁布的命令的任何违背,更不许胆大妄为者另辟蹊径。他们认为这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认为这是对教育负责、对生命负责。
最高尚的迷失,是误把自己当作太阳。
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疯了、死了之后,误把自己当作太阳的人却从没有断绝。被舆论抬举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的教育大业中,便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错误解读了教育的奉献精神,误将教师当作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太阳。
教师当然应该奉献,但教师的奉献,必须建立在清醒的职业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那种“献完了青春献一生,献完一生献子孙”的浪漫豪情,其精神的崇高固然值得仰视,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同与自我觉醒,却或许存在一些残缺。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中,必须警惕这样的浪漫,学会不断补充生命能量,学会在照亮他人、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照亮自身、温暖自身。
千万别认为这些“学会”减损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很多时候,恰恰是这样的“学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却无暇自身充电的教师,与一个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且能够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的教师相比,谁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何况永远太阳朗照,又该到哪里去寻找静夜里的自我省察?
最诗意的迷失,是误认为有爱便有一切。
爱与理性本非矛盾体,但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许多人却将爱与理性隔绝开来,盲目放大爱的力量,故意排斥爱中的理性。于是,教育教学中应有的理性的师爱,便被广义的泛爱所取代。
泛爱是什么?泛爱是一种感性。我爱,是因为我想爱,我能够爱,我乐意爱。在爱的方式上,泛爱侧重于自我的主观感受,很少从被爱方的心理需求出发。泛爱虽然具有高尚的目的,却常常带来非喜剧的结局。比如,很多偏爱、溺爱的故事,就是对泛爱的负面作用的最好注释。俗语所说的“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情”,描述的正是这样的泛爱。
师爱是什么?师爱当然是一种理性。正如埃·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有关父爱的定性一样,理性的师爱强调的,同样是“我爱你,因为你满足了我的要求;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我爱你,因为你像我”[1]。也就是说,理性的师爱,必然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基础。它要求爱的接受者,必须为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而努力。这样的爱,将一种责任信息传达给学生:别幻想着老师能够包容你犯的所有错误,你要让老师爱你,你就必须学会战胜错误。
当下的教育中,我们常见到一些老师哀叹:对这孩子,我已经无计可施了,好话说尽,他就是不改。是的,好话说得太多,爱太泛滥,生命却并未真正觉醒,这其中的过错,难道不正是因为误用了泛爱却忽视了师爱吗?一味地包容,只能助长错误;爱与责任并举,才能锤炼生命。(www.daowen.com)
最浪漫的迷失,是自认为可以走进所有学生的心灵。
没有人会轻易向别人打开心扉,没有人能够值得所有人发自内心地亲近。无论你是什么样类型的教师,都绝不要认为你已了解了所有的学生,你已走进了所有学生的心灵。要知道,你所观察到的,或许只是表象。至于内心的真实,很多时候学生自己都没弄明白,你又如何能够分辨清晰。
这样的迷失,最大的危害在于先入为主、感情用事。比如,你自认为看透了某个学生,能够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推知他此次错误的形成根源。然而,很多时候你的推断恰恰不合实情,而你却认为学生在掩饰过错,不够诚实。如此,你和这学生便失去了对话的条件,你以为你已把握住了他灵魂最深处的某种东西,实际上他却将心灵对你紧紧封闭。
无论何种类型的迷失,终究都不是发现,更不是健康成长。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只有廓清了迷雾,才能确立起真正的意义。
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与价值呢?
把职业当作事业去做,当然应该肯定。唯有视职业为事业,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创造力,才会把过程中的一切挫折视作需要探究的科研课题,才会静下心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才会有足够的耐心聆听教育花开的声音。
然而,把职业当作事业去做,必须剥离附着在职业上的各种虚假光环,还职业以本真意义。教师的使命,绝非做上帝、做太阳、做蜡烛、做园丁,而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培养习惯、锻造品性。要把这样的工作做好,除精神与情感之外,更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需要教师以终身学习的态度,用一生心血钻研教书育人的艺术。
我向来反对社会以完人的标准要求教师,更反对教师把自己当作完人。青年教师倘若处处以完人的标准约束自己,便难免丧失青春的莽撞与锋芒,丧失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相对于始终正确的人,我更欣赏率真坦诚的个性,哪怕这样的个性呈现出的,很多时候是探索中的失误。敢于暴露错误的青年教师,其实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足够的勇气,追求一切被认作真理的事物,实践一切认为有价值的行为。这样的青年教师,不会老气横秋地死守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护身符,为了不犯错便不再锐意进取。
青年教师需要充满激情,才华横溢;不需要全无缺点,四平八稳。全无缺点的人,绝大多数时候并非没有缺点,只是因为他不去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便消弭了暴露缺点的机会。这就像熟睡中的人,因为沉睡,便发现不了性格上的缺点。青年教师有漫长的教育之路要走,而且要在这行走过程中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创造风景,这就注定了必须敢于冒险,敢于走一些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力求避免错误当然不是坏事情,我所担心的,是为了不犯错误而不敢也不愿承担责任。教学之外,总是以好好先生自居的青年教师,无论是对学生、对工作、对自身,都缺少了一种坚守的品质:在错误面前不能坚守真理,在强权面前不能坚守正义,在挫折面前不能坚守信念,在惰性面前不能坚守进取之心。青年教师一旦丧失了这些坚守,所有的工作,便只成为一种时光的流逝,再无其他意义。
曾聆听过许多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也真心敬佩这些同行的伟大奉献精神。我常想,他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举动,我为什么难以拥有?这样的反思,曾一度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怀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以至于直到当下,我依旧不敢以好教师自居。我在很多个公开场合惭愧地宣称自己绝不是一个好教师,因为我秉性执拗、观点偏激,教育教学总不爱依照常理出牌。
青年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媒体上宣传的各种模范与榜样呢?我想,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让感动发自心灵、让激情融入生命。你从灵魂深处认同模范与榜样们的行动,你以像他们那样奉献着生活为人生的最大快乐,那么,你就完全可以高举你的理想大旗,去追求生命的辉煌;你若只是内心敬仰他们,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去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你也完全不必感到惭愧,只要你恪守了教师的使命,认认真真做好自己该做的那些事情即可。
你千万不要被道德绑架了心灵。如果你一边心生怨愤,一边不得不在形式上向模范与榜样看齐,那么,对你、对学生、对教育,都是一种灾难。于你是扭曲了心灵,于学生是接受了虚伪,于教育是损伤了求真、向善、唯美的本性。
你应该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无论学习什么样的模范与榜样,我首先需要做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就是说我能够坚守教师的一切道德底线,能够认真履行教师法赋予我的一切职责与使命,能够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一份事业倾心追求,能够剔除教育中的一切虚妄,还教育以应有的纯真。
请记住,你不是上帝,不是太阳,你只是一名青年教师。你永远不会无所不能,也永远不会照亮一切。你跟所有成长中的职场人士一样,目前还正处在精神、情感与智能的蓄积期。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你的心智还未达到足够的成熟,你的能力还需要通过无数的实践锤炼提升,你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许多时候还存在各种瑕疵,如此,你又怎么能够在学生面前总把自己当作全知全能的上帝,当作能量无穷的太阳?你需要勇敢地告诉学生,老师对很多问题也没思考清楚,老师的能力也有缺陷,所以,很多事情不要只希望老师来解决。
这样的自省,并不会损伤你在学生中的威信。相反,它在促使你不断思考自身的生命价值的同时,将不断强化你对职业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觉醒。你因为总能让思想处在不停歇的思考中,便对教育教学多了一些理解。而这样的理解日积月累,最终又势必全部转化为你教育生命的最佳营养成分。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思有余。青年教师在心灵成长过程中,只有正视自身的缺陷,才会为了诊疗这样的缺陷而付出扎实的努力。你若年纪轻轻,便把自己当作上帝和太阳,不再为了丰富自我而勤奋,不再为了补充自我而进取,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已足以胜任课堂教学,只满足于现有的智慧已足以应付乳臭未干的小小孩童,那么,你便永远失去了继续成长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