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熟的青年教师:三个标志

成熟的青年教师:三个标志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说,新教师站稳了讲台,便开始走向了成熟。这寻找、发现、痴迷、沉醉都是心灵成熟的标记。人的价值的确立,是教育精神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样的教育精神,显然和人的价值的确立相背离。他最多只算得上一个成熟的教书匠,绝不是合格的教师。眼中关注学生生命的教师,便会把“人的价值的确立”写在教育的旗帜上,便会注重当下教育中的成长需求,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与完整。

成熟的青年教师:三个标志

有人说,新教师站稳了讲台,便开始走向了成熟。这里的“站稳”,当然既指课堂的驾驭技巧已经娴熟,也指教育能力已足够应对日常的学生管理。

但这里的“娴熟”与“足够应对”,却都是极富弹性的变量。有人只把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呈现和教学内容不出现知识性差错当作标准,有人却将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找到成长的位置,让所有的学生都因为课堂而健康成长当作标准。标准与标准之间,几乎有天壤之别。

我们当然不能以后一种标准来要求刚刚度过浪漫期和幻灭期的青年教师,但也不能始终以前一种标准来作为检验青年教师是否成熟的唯一尺码。在教育教学的路上,青年教师终须逐步脱离职业的稚嫩与偏狭,在朝向教育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战胜自我的新突破,登上一级接一级超越既往的新台阶。

对于一部分青年教师,这一段路程,将充满艰辛、充满情趣;对于相对庞大的另一群青年教师,这段路程却又宽阔平坦、轻松无比。前者所走的,是一条曲径通幽之路,因为人迹罕至,行走便显艰难,却有无限景色,随时扑入眼帘。后者所走的,是早已走熟的路,所有的坎坷已被前人踏平,所有的风景,也被时光冲淡。在这样的路上行走,追求的不是眼睛的充实、心灵的愉悦,而是完成行走的任务,消耗生命的能量。

这让我想到了旅游。我有几个同事,似乎全天下都没有能够让他们满意的景色。他们每到一处景点,要么是发发牢骚,挑些景点的毛病,要么是找个阴凉的处所坐下来休息,听任其他人呼朋引伴地四处寻芳。他们登黄山而不愿爬天都峰,游长城而不愿登好汉坡,即使是乘船畅游风景如画的千岛湖,他们宁愿在船舱内打一整天的扑克,也不愿走上甲板,去观赏沿岸苍翠的山峦、茂密的竹木以及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他们因为心中没有风景,便觉得天下所谓的风景都不过如此。对他们而言,旅游就是一个名词。走一走,聊一聊,购点土特产,聚几次餐,拍几张照片,就是旅游的全部意义。他们看起来路没少走几步,拍的照片、购买的纪念品甚至还远多于真正欣赏美景的同事,但我却始终不认为他们是在旅游,只认为他们是在自家客厅里休闲。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每一个青年教师都从相同的站点登上教育的旅行列车,又都在应该观赏的教育景点处一同下车,最后又共同回归教育的出发地。似乎大家都花了相同的时间,走了相同的路。但内心的收获却千差万别。

如何评判这一趟出游的价值?当然不能简单地计算路程、时间和消费,而要从心灵感受的层面,挖掘旅游对心灵成长的贡献率。不必每个人都写出精彩绝伦的游记,却需每颗心都有过寻找、发现、痴迷、沉醉。

这寻找、发现、痴迷、沉醉都是心灵成熟的标记。就像你不能要求刚懂事的孩子就懂得沉醉于精美的艺术,你同样不能要求刚开始寻找的青年教师,便能够发现、能够痴迷、能够沉醉。青年教师在该寻找时开始了寻找之旅;在该发现时发现了值得寻找的事物;在该痴迷时能通过寻找与发现锁定对象,并真正开始潜心探究;在该沉醉时能真正品味出痴迷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愉悦。这便是他在各个不同阶段中的心灵成熟。

具体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判断一个青年教师是否开始走向成熟,虽然难以通过一整套严谨规范的量化分析数据予以裁定,却完全可以通过对应有的教育精神、教育情怀、教育智能的检测,推知他的心灵成长轨迹,推定他的心灵成长阶段。

人的价值的确立,是教育精神走向成熟的标志。

曾经有一个同事,在班会课上这样告诫他的60名学生:“别听信电视报纸上的那些宣传,什么叫好学生?考上大学你就是好学生!考上大学了,你即使以前再坏,别人也都说你是好学生,你的档案里也不会保留任何的污点;反之,考不上大学,你表现再好,品德像雷锋,你也还是‘坏学生’!”

在这位同事的精神世界中,区分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考上大学成了唯一标准。这样的教育精神,显然和人的价值的确立相背离。尽管这位同事已有二十余年的教龄,并且是世俗意义上的名教师,我却坚信他的教育精神尚未成熟。他最多只算得上一个成熟的教书匠,绝不是合格的教师。教书匠们关注的是产品价格,教师们关注的是生命。

教书匠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正如普通木匠和木雕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大多数木匠打了一辈子木器,临终依旧还只是木匠。木雕艺术家或许只潜心钻研了几年,诞生的每一件器具,却都具有独特的生命。

形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普通木匠的眼中只有木头和成品,木雕艺术家的眼中却是生命:既从原材料中发现生命,又用刻刀创造生命,更以自己的生命点燃作品的生命。

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眼中缺少生命的人,便不会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生命的雕塑上。他们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换取自己的教育业绩,有时还敢于说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的混账话语。眼中关注学生生命的教师,便会把“人的价值的确立”写在教育的旗帜上,便会注重当下教育中的成长需求,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与完整。(www.daowen.com)

满足尊重的需要,是教育情怀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育情怀的底色是爱,但仅有爱却远远不足以形成教育。在爱的基础上,青年教师必须完成由泛爱到师爱的转变,必须要学会将爱与责任紧密结合,必须要学会尊重。

当下的教育中,对尊重存在严重的误读。每谈及尊重学生,便立刻将一切惩戒全部排除在外。似乎尊重学生就来不得一点批评,更不能有一点惩罚。

这样的尊重,当然是伪尊重。

我所倡导的满足尊重的需要,着眼的是成长中的心灵。从尊重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尊重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尊重一切能够促使其生命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事物。这其中,当然包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排斥尊重一切用以纠正学生成长中的错误的方法与手段。比如必要的教育、批评以至处罚。没有对后者由衷的尊重,教师就会在学生犯错时心有顾忌,不敢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就会放任学生把小错误累积成大错误,直到扭曲了心灵。

从尊重职业的角度而言,满足尊重的需要,就是尊重职业的特点,维护职业的神圣。据说,有一位教了一辈子英语的老先生,一次和几个年轻才俊同桌吃饭时,因一位同是教英语的青年教师拿自己的英语专业作为酒桌上的笑料,逗其他人开心,从此便不再跟这青年教师交往。因为老先生觉得,一个不尊重自己专业的人,注定不会尊重其他的一切,也无法赢得其他人的尊敬。

这位老先生的举动当然是个例。但透过这个个例,我们却能感受到老一代人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职业的尊重。当下的教育中,相当部分教师仅仅把职业当作一个谋生的饭碗,缺乏对职业应有的尊敬,这才导致了许多人只以游戏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既无法享受从职业中获得的快乐,也无法把自己的生命和职业联系在一起。

从尊重自身心灵成长的角度而言,满足尊重的需要,就是确立高远的职业追求,培养丰盈的职业情感,提升职业的综合智能。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懂得自尊,前提当然是我们应该学会自尊。教师的自尊,永远无法依靠强权和高压获得。让精神飞扬,让情怀广阔,让专业精深,让生命永远年轻,这便是教师的自尊。

承认个体间的学习差异,是教育智能走向成熟的标志。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这句挂在大多数教师嘴边的话,一旦和教学实际相结合,总是被遗忘得最为彻底。你的教学目标,注意了学情的差异吗?你的问题设计,注意了梯度吗?你布置的作业,考虑了难易梯度以及选择性完成吗?你的考试,考虑了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自信力吗?

当然,有许多问题,并非你个人能力可以解决。比如大班化教学、选拔性考试、精英化教育等。但至少你应该始终绷紧“承认个体间的学习差异”这根弦。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才能充分尊重个体的有益的兴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服务这样的兴趣;才能不用一次次的排名去刺激学生,让年轻的生命不至于沦落为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

你当然需要帮助学生获取优秀的成绩,但你应该明白,所谓的优秀,并不需要以其他人作为对比。你需要引导学生一点点超越过去,感受成功,而非拼命催促他一步走到队伍的最前列。你还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们的个性特长在你的课堂上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你暂时还没有能力以最有效的方式促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你的教育下自在地成长,至少你可以不强迫他们牺牲一切兴趣,只单纯追求考试成绩。

这三个标志,不是经验交流会上的漂亮话语,而是你的一举一动中真实心理的自然流露。你能够拥有这样的意识,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践行这样的意识,你便开始摆脱稚嫩,走向心灵的成熟。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标志,仅仅是青年教师走向心灵成熟的最初特征。随着职业精神的进一步成长,职业情怀的进一步深化,职业智能的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势必还将朝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发展。当他们开始走向优秀甚至卓越之后,这三个标志都必将转换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成为卓越教师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基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