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白云阿中涌灵泉古寺庙-龙泉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价值

白云阿中涌灵泉古寺庙-龙泉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价值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色云雾弥漫,时隐时现,被称为“白云阿”。此处有神奇之泉,人们确信无疑,将此山改为灵泉山。李洞请求李暄将住屋腾让出来,创建灵泉寺。如今庙基已是森林环峙、荆棘密布、蚊虫如麻,当地人视为“与世隔绝”的秘境。此处就是灵泉寺最为显耀时的山门。熙宁三年,宋神宗赐予灵泉寺为“龙泉广德禅寺”。灵泉寺的最高荣耀定格在北宋御赐牌楼之中。李磎之子李沇《灵泉寺》云:“静夜清泉月,深山古寺钟。”

白云阿中涌灵泉古寺庙-龙泉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价值

图8-1 龙湾窑湾沈氏山湖田地草场总图

营口塆南约1千米,在玉屏峰东麓两列支山的山坳上浮白云,半山腰有涌泉。白色云雾弥漫,时隐时现,被称为“白云阿”。有堪舆者放话:地下有神泉,不可凿穴。唐中期李暄请工匠在此开基建屋,果然雷雨交加,并有乳液样的东西冒出。引泉入池,天阴常有云雾笼盖。李磎以为真是神灵之泉,堪舆者的话如此灵验。现代科学可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山坳面朝大湖,空气湿润,微粒水珠密度大,好似云雾浮在水面。此处有神奇之泉,人们确信无疑,将此山改为灵泉山。紧挨灵泉寺遗址南部有条沟壑,溯水而上,沿途可见多个泉眼,直到半山腰有个水洼里不断地有水涌出。因此这条沟渠常有潺潺流水注入山麓水库。后来有人在半山腰处建造白云阿亭,作为游历者遮阳避雨小憩之处。

李洞请求李暄将住屋腾让出来,创建灵泉寺。听说该寺尚存一些建筑遗迹,我们一直怀着好奇心理。从2011年起,我们开始制订探访计划,并确定了六个探访目标:一是寻找该寺最辉煌时期的山门大致方位;二是揭秘自然环境神秘奇特之处;三是找到“灵泉”最早被发现的处所;四是寻找地面有考古价值的遗存;五是勾勒寺院建筑大致布局;六是搜索塔林的方位。2014年7月27日和2015年6月20日,我们两次探访龙泉寺,基本探明该寺概貌。笔者第一次驱车来到营口塆,向裴嫂说明来意,她非常诧异:“到庙基根本没有路,满山刺笼子进不去。常有野猪出没。”好说歹说,最后还是被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便戴着草帽,手拿砍刀,穿上稍厚的防刺衣服出发。本次线路走的是寺湾水库北路。要不是大哥凃明龙先前为考察的来宾领过路,要不是裴嫂拨打儿子刘卫东手机求助,询问上山的路线,将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明确了方向目标之后,经过一段沼泽后,我们的鞋子已经泥泞不堪。进入丛丛荆棘,几乎看不到路。尽管她在前面用茅镰割开一条刺廊,但是我们没有防护外套,不仅衣服挂破,而且皮肤也有划伤。猫腰穿过曲曲折折300米长的荆棘带,我们终于找到“庙基”,花了近半个小时。2014年国庆节,我们再次来到表哥家。寺湾水库周边是他家承包地,侄儿刘卫东经常在庙基放牛,料理田地,非常熟悉庙基一带。“寺南有条溪流源头在山腰,有块断碑,有可能找到和尚坟……”第二次探访是由他手持砍刀带路。他选择从寺湾水库南路,向寺基进发。沿途遭遇与上次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多了几处铁丝网。

如今庙基已是森林环峙、荆棘密布、蚊虫如麻,当地人视为“与世隔绝”的秘境。探访遗址不乏新奇有趣,绝非想象中的浪漫的文化之旅,更多的是艰难险阻、异象迭生。综合两次探险,归纳如下收获

1.山门方位。在山麓公路上仰望寺基方向,看到寺湾水库堤坝连接两边的支山,高出路3~4米。裴嫂说在堤坝北段,原有四个约1米见方的大石柱础,后来被文物贩子拖走了。此处就是灵泉寺最为显耀时的山门。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赐予灵泉寺为“龙泉广德禅寺”。灵泉寺的最高荣耀定格在北宋御赐牌楼之中。可以想象,由下往上看,山门的气势甚是宏伟。

2.自然环境。周边是十几米高的大树,身处中部敞亮位置,能够感受古寺独特的自然环境。此地位于玉屏峰东面太师椅形的山坳里,坐西面东。北为青龙山,南为白虎山,两列支山犹如椅子扶手,向下延伸地带分别称为“青龙嘴”和“窑嘴”。寺庙的去水流经寺湾水库闸口注入龙湾。前水后山形成“前照(寺湾水库)后靠(玉屏峰)”的格局。龙湾离寺庙约1500米,是古人推崇备至的“高灯远照”的风水讲究。(www.daowen.com)

3.“灵泉”处所。唐朝李暄、李洞在此凿基建房时雷雨交加,建房花了半年时间。笔者设想李暄最初凿地建房,必选坡度最缓、面积较大之处。若能找到李暄李洞凿得的灵泉确切位置,或许就是以宅为寺的位置。果然,在第三层梯台南缘,看到有一眼泉水仍然在汩汩涌动。涌泉流经的地方,常年冲积,月侵年蚀,形成上窄下宽的沟壑。《武昌府志》记:“(灵泉)寺右有泉,四时不涸。”

4.地面遗存。有大小体积的岩石垒砌的墙脚、梯台,1个舂臼容器,1个磉盘(柱础石),以及一些零散的破砖残瓦、零陶碎瓷。李磎《灵泉记》说的有似獬兽状的两块巨石也找不到。两石在明初尚在,张添祐《过灵泉寺》说到“隔溪怪石虎为友”,只是下雪后,他看到的形状像虎。

5.寺院格局。地面建筑物方面,在依山开凿的梯台边缘,尚可看到崩毁坍塌的残壁、岩石砌成的寺基和四处散落的弃砖。坡度平缓处梯台面积略大,陡峭处则面积稍小。有的墙基尚存2~3米,多为交错的岩石垒砌而成,无法辨识是否用过黏合物。裸露可见最大的墙基岩石有2×1.5米。寺院是由下(东)向上(西)逐级劈山为基的建筑群。从墙基结构看,寺院以联体的建筑群为主体,层层向上。因林木冠顶,无法从上位拍摄寺基结构布局,又因层级落差无法从下位拍到高处的全貌。而且光线欠佳,视角受限,未能拍成较大视域的照片。尽管遗址废弃数年,但寺院规模犹存,只能试图用佛教寺庙设计格局模拟寺院的布局与寺舍的大致方位。寺院由唐经元,到明清,规模渐次拓展。到明初,建筑规模达到巅峰。《武汉地方志(1840—1985)》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罗汉堂、藏经楼、佛堂、钟楼、鼓楼等99间。”主体建筑依山势建在东西中轴线上,配附建筑则在两侧。第一级面积不大,可能是流通处之类的功能处所,第二级便是钟楼、鼓楼所在地。据记载,寺钟历代形制、数量有变化。李磎之子李沇《灵泉寺》云:“静夜清泉月,深山古寺钟。”当年60多岁的刘新会所见20世纪50年代的铜钟有电影地道战》里的那么大。在第三级梯台,地平面阔,单个基石体积大得多,当是较高大建筑房基,后来改建成为天王殿或地藏王殿。大致可以判断,后来的寺院是以第三级梯台为基础,向周边扩展。蓦然一大群蚊虫密密麻麻扑面而来,来势迅猛,极其恐怖。惊悚未定之时,裴嫂说“平时没人来,今天总算逮着了”。大家驱赶麻蚊的同时,上到第四级。一方斑驳陆离的青石方形磉盘半裸在丛林中,显然磉盘是被挖掘出来,遗弃在丛林中的,可能是文物贩子未能盗走的遗物。磉盘作用有二,其一是承受房柱压力;其二是防潮防腐,山谷湿度大,对于木结构的寺庙,建筑的稳固与耐用极其必要。其底部凿的平行约1厘米的槽具备防滑功能。此构件长、宽、高各为57厘米、50厘米、20厘米,立柱直径37厘米。从磉盘所在方位来看,此处为大型重要的建筑设施。或许就是明人所说的大佛殿或大雄宝殿所在地。这一推测在《灵泉志》所载张郁所题“大佛殿联”得到印证:“石壁巍峨快睹高松天半璧,金炉灿烂欣瞻瑞色月重轮。”大雄宝殿是供奉释迦佛像之所,是寺院的中心建筑,也是众僧集中修持的场地。在第五级东头草丛中,发现一个舂米工具——舂臼的容器,由一块71厘米见方的棕红色青石柱开凿而成,中孔直径47厘米,尽管盛满污水,还是设法测得其深度约35厘米。这一发现证实了两个问题:一是香积厨在此附近;二是这个尺寸的舂臼当在大号之列,能保证舂米进度和寺僧食用,可见寺僧数量较大。第六级和第七级为斋堂、方丈室、僧寮、藏经阁等处所。

6.塔林何处。古寺历时1200余年且拥有相当规模,寺僧总不是一个小数目,也有较大影响的僧人。《灵泉志》记载有元武进士张瑛的安坛逍遥塔、安坛法弟李元明的太清延寿塔,敬心圆寂后“建有石塔于青龙嘴”。塔林在何处呢?有文献所见:该寺经受过几次毁灭性打击。难道塔林也未能逃脱毁损或盗毁的命运?坊间相传,清朝晚期寺僧荒于修行,不务正业,羁留女香客以供奸淫。家属报失踪的人越来越多,县官派人扮成沿途叫卖的货郎。当货郎到达此地,一些寺僧出来买针线和女人用品。官府得知后立马查封该寺,解救被羁留在地下室里的女香客,捉拿嫌疑人犯。家属知晓真相后,放火烧了不少寺舍,不至于毁及坟墓。在表哥刘新敬、刘新会的记忆中,他们记事以来,从未听说老者言及“和尚坟”之事。寺湾水库旁有个“假和尚坟”,“假和尚”是指庙里佣工,并非出家寺僧。因此,塔林或和尚坟在何处至今仍然是谜。

从此该寺失信于民,香火渐次萧条。尽管民国初年,僧人白约意欲重建,此举未能挽救该寺日益败落的香火。寺舍因年久失修渐次坍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存寺舍数十间。“大跃进”期间,土炉炼钢急需薪材,拆除了寺庙的菩萨和一些木材。表哥刘新敬、刘新会说看到好几个木菩萨漂浮在寺湾水库里。大人警告他们不要用石头击打菩萨,否则“是会瞎眼睛的”。该寺木料相继被拆除,剩下残垣断壁。至此,古灵泉寺的命运宣告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