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是元末明初灵泉八家中很重要的一家,有一支后裔仍居龙泉。沈氏居地为何不称“沈家塆”,却分别叫大、小朱杨塆?其来历与楚藩置换地产有关。查阅《朱氏宗谱》和《沈氏家谱》可知其中的隐秘。“朱”是朱皇帝赐予的国姓,“杨”当时为杨家地产。《朱氏宗谱(宝善堂)》第2卷有记:“楚王请堪舆先生傅姓谋地,看中灵泉。欲山中修寝葬坟,将外地买三亩掉一亩换出。只有沈阁老不允,与楚王面圣。皇上劝语,沈阁老推让,赐沈姓朱。掉出方城一段。”而《沈氏家谱(三善堂)》(谱序,pp.22-25)更为明确地道出了事情原委:“迨王府营谋寝室,八家连年控告,亦云备矣,而楚氛甚恶,持之又久。缙绅皆逃,而存者唯余沈氏一姓。于是张钟灵奉旨勘求和,赐国姓朱。且更易以解元杨继本之居宅……后大清崛起,朱氏衰,而余家仍归本姓焉……曰大小朱杨也。”看来楚藩对沈家确实另眼相看,其他家族被换到近的在江夏土地堂一带,远的则在黄冈等地。花山一带沈家本有一些地产。沈家把山内的宅基换到山外,两处合为一片,方便经营管理;楚藩也可以修建昭园,双方各遂其愿。即使明朝覆亡、满清主政,大、小朱杨塆也没有改变称呼,一直沿用至今。沈如筠传至“立”字辈,已是第25代。2013年笔者找到《沈氏家谱(三善堂)》家谱。内容很丰富,包括谱序、艺文、传赞、舆图、历代世系等。看到其中的《龙湾窑湾沈氏山湖田地草场总图》,感觉到花山咀、窑咀、龙塘藏有尚未揭开的秘密,便计划去实地考察。从覃庙镇往东北,经过沈氏后裔居住的大、小朱杨塆,便到花山咀,一个非常僻静南北向的半岛。乔木浓荫掩映的几间民房,是沈氏后裔在此承包山林和湖区的住处。他们辟园种果,喂猪养鱼,仿佛有种特殊的情感。谈及沈家源流,他们对于祖辈的经历感慨万千。沈氏家族,原本居于长洲(今属江苏苏州)。元末,沈如筠弃官隐居江夏灵泉山。其胞兄如篁,也从长洲移居灵泉花山咀。湖咀上有锣山、扁担山、花山。《江夏县志》提到东、西两个“龙塘”。即窑咀与花山咀之间的龙塘和凉马坊水库中的龙湫。当地居民介绍:龙塘实有上下两个龙塘。上龙塘有2个泉眼,下龙塘有3个泉眼。在干旱年份方能看到,泉眼周围总有水洼,不会干涸。涨水后湖水淹没了水洼,联成一体形成龙塘湾。周边区域不大,但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地理环境优越。窑湾、龙塘湾多湖汊港湾,便于开辟渡口码头,停船靠岸。水路交通便利,成为船舶往来、商品集散的天然有利条件。花山咀三面临湖,湖水联通近至覃公庙、豹澥、流芳,远至鄂州等地。正如《沈氏家谱》谱序第23页所描述的:“前明堂开畅,后坐猗巍峨,左有青龙豺颠,右有白虎龙湾。加以花山层叠环绕,龙潭清流映带,固一方之胜也,岂让美于灵泉内哉。”沈爹爹说:“向远展望,可以看到4个集镇。”听罢笔者有点将信将疑。随他拨棘登上锣山峰顶,发现如此小天地,犹如世外桃源。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锣山虽然不高,放眼瞭望,隐约可看到4个集镇的建筑群。原以为此处湖头咀垴,哪有这般视野,然而出乎笔者的意料之外。西北有流芳岭,北有豹澥镇,东北有鄂州庙岭,西南有龙泉覃公庙镇。往来此地作交易,路途最远的最多花费半天时间。此地可能是唐代灵泉商市所在位置。明代樊镛《灵泉山记》云:唐时“在山外,居聚致货,民往往利之”。此处已经在环山之外,故称“山外”。
第二,花山咀曾为“春游胜地”。三山屹立半岛,三面环水。无巧不成书,花山、锣山分别因色和声取名。《灵泉志》说花山开紫荆花:“有紫荆高数尺,开时最幽艳,雅致如神。”时值9月初,笔者看到的是龙爪花(曼珠沙华),在满山茅柴荆棘中,色彩鲜艳,特别抢眼。《江夏县志》记载:“(花山)生紫荆故名。濒吴塘湖,层峦复岫,缭曲幽深中,最高峰俗名锣山。若拥盖状,其上外圆轮廓,中凸起,坳处足踊琅然,投石铿鍧若摐金。”特别强调“为前明诸贤春游胜地”[6]。《灵泉志》附录《花山锣山龙湾图》显示:西有农田、南山尾,在龙湾与吴塘湖之间的半岛上标注有花山,绘有周圆上平的山。并有附注:灵泉山外,有山连络,盘曲可爱,俗名花山,有沈如篁住基在焉。面向吴塘湖,北为锣山,上最圆平,前踏青饮酒之处。沈立坤原来对于老者的话将信将疑,做过尝试。“用木棒或石块敲打地面,地下会发出啷啷的响声。”笔者推测地下可能为石炭岩地质,长期受水侵蚀,逐渐形成空洞,敲击会发出声响。遗憾的是当时遍地藤蔓茅柴,很难找个合适的地方作敲打试验。花山咀以南便是《江夏县志》说的“黄宝岭”。“黄宝岭,在灵泉东二里,春时兰蕙成丛,香风满野,居人称为兰岭。”[7]《沈氏家谱》标注的“八角山、生鸡岭、花再岭、梅峡岭”,与“黄宝岭”均为玉屏峰向东的支脉。任桐称之为“兰岭香风”,并以一副对联描绘其意境:檐马响叮当蝶去风来吹醉美人心事,花番听仔细香清韵远暗生幽谷春情。
第三,被保留下来的地名表明此地存在手工生产场所。沈谱附图显示的吴垅咀、张坡咀、熊坡咀、马坡咀等是以上诸姓经营的渡口码头。而窑咀、铁匠咀把烧陶制瓷和锻铸打铁两个生产行业作为地名保留下来,证明这里曾经是烧制陶器或瓷器,铸造各种农具和家用器具的场所。从商市发展规模和交易品种分析,可能有多个手工业生产场所。
第四,龙王庙、三官庙与古灵泉寺遥相呼应。龙王庙建在最突出的湖嘴上,祈求龙王保佑,风平船安的龙王庙,敬天、敬地和敬水的三官庙,与龙塘湾西边山谷的古灵泉寺构成宗教建筑群。信众来了,哪个神都不敢轻慢得罪,既然来敬香,那么个个要敬到,就形成了连带效应。(www.daowen.com)
第五,沈世昌说此地有一些名人墓。堪舆师根据日察地貌、夜观天象的经验,以及象形地貌,来取个风水术中的专用名词,以显示其神秘性。沈世昌《地理闲评》记:锣山,俗称“七星朝斗”,为作者“先人所以蔽风雨”之处,沈如篁居于斯,后又葬于斯。《地理闲评》还提到有孟宗、陶侃、杜淦、张元载、李元善等人墓葬。汉孝子孟宗墓在“渔翁晒网”之处,有晋陶侃在赵池“连珠宿草”,小路分叉处,有宋勤劳致富的标杆杜淦的“仙人捧桃”,龙塘山间有宋张元载“锦鲤化龙”,喜鹊林中有明李元善“碧梧栖凤”。这些地名已经不明其具体方位,但从本地族谱中可找到一些佐证。《张氏宗谱(金(鉴)堂)》第2卷有载:宋隐士张雨若之子“元载,葬龙塘,夹山三里”。沈世昌不可能看到《张氏宗谱》,但他的说法与宗谱相印证。《李氏宗谱(北海堂)》载:“李瑾,一名元善,洪武举人(因朱棣禁用建文年号,实为建文元年(1399年))。”《江夏县志》也说:陶侃墓,沈世昌云在夹山里花山下;杜淦墓在夹山里径途。杜淦、张元载、李元善分别是本地三大姓族人,本地安葬属常理。孟宗、陶侃的真骨是否确信埋葬于此,虚虚实实确待考证,但当时的人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纷纷慕名而来,相互传告,一传十,十传百,增添了来此游历的人气。
图8-1是龙湾窑湾沈氏山湖田地草场总图。
综合以上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水陆交通分析,此处集敬祖、烧香拜佛、商品交易、观光游赏于一体,至少在宋代即灵泉古市迁于山内以前,曾经繁华一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