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桐对武汉东郊旅游规划的贡献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提出了“大沙湖”的概念。从涉及地域来看,东起豹子澥,西迄粤汉铁路,北抵长江,南达梁子湖,包括现今沙湖、东湖、汤逊湖、南湖、白洋湖、梁子湖北部水系、龙泉山、八分山、九峰山等地区。任桐心目中的“大沙湖”,实质是武汉东郊公园的雏形。
其二,将“大沙湖”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分类,其分类法接近现代旅游界“人、文、地、景、产”的分类法则。
其三,《沙湖志》展示了他因地制宜的创意策略。他将其偏爱的中国古典园林规划设计与近代旅游思想相结合,勾勒出江夏县北部的旅游蓝图。他看到了“大沙湖”潜在的旅游资源,“自其湖山风景纵不能尽如西湖,然安知不可作未来之西湖观”。
其四,整体规划江夏县北部的旅游方案。1911年后,任桐隐居沙湖,以“沙湖居士”自居。边经商筹集资金,边着手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在小沙湖西筑琴园,吸引文人雅士前来游园观光。1923年,建成“湖山第一”景点,修引胜桥,以利交通。建永嘉别墅、望书亭、白鸥亭,念西居士林。又沿湖满种芙蓉垂柳,湖中蓄养红鱼。此外,他还设想整合江夏县北部(他心目中的“大沙湖”)旅游资源的思路。
其五,先期旅游设施的建造实践体现了另辟蹊径、敢为人先、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沙湖志》一书融入了任桐对“大沙湖”的一腔痴情,“是为全面总结和提炼沙湖群的第一人、第一书”[7]。《武汉湖泊志》记:任桐著《沙湖志》,为其立传,是沙湖历史上的首次。他在沙湖北仿照大观园建造近代休闲理念的游乐公园——琴园,又在待驾山建造“湖山第一”亭。拟在待驾山建书云塔,在龙山(今磨山)建九九塔,在磨山建“重阳楼”,在浴鸥岛建镜川台。由于当时消费水平低、交通不便,游客总量有限,加上资金困窘,一些设想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形成大气候。1931年武汉又发生特大洪汛,旅游实践遭遇雪上加霜,最终搁浅。
2.任桐进一步丰富了龙泉山历史文化的内涵。尤其是他将景点意向化诗意化,为后人提供了打造、美化景点的思路和蓝本。(见表7-11)(www.daowen.com)
表7-11 任桐拟写龙泉山景点联语表
说明:碧云山,附图也标注为此山在灵泉。此山之名不知源于何处。
3.缺憾与疑惑。任桐将更多的心血放在小沙湖的旅游规划实践上,对于龙泉山景区缺乏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或为查阅资料记载。附图中标有“张叔夜墓”、“冯京墓”,为讹传。
综上所述,《灵泉志》在民间有着一定的传播面。因传抄范围稍大,抄录次数略多,致使原来版本有些差异。《沙湖志》让后人看到另一版本的《灵泉志》,印证《灵泉志》的传播范围,无疑丰富了龙泉山相关旅游景点的开发内涵。汤铭新将《灵泉古志》两个残本辑录成书。实际上,任桐见到的《灵泉志》,不是汤铭新辑录的《灵泉志》,说明任桐与汤铭新两人所见显然不是同一源流的版本。通过相同条目解说的对照发现,任桐引用时,对一些景点作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更加广泛、全面的资料,加上自己的创作发挥,来体现其撰录的价值。笔者建议,不妨将诗意化传达的五个景点意象美的楹联,作为未来龙泉山旅游区开发的一项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