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将具有鲜明地域特性的一些字、词、句略作梳理,总结为如下五种情形:其一,有的字或音保留了古汉语含义,使用中意义有所变化。如搫[pán],原意为“手法不正”,方言中指愚弄、玩弄。如:A被B糊弄一阵发觉后,便反击道:“你把我当苕(傻瓜)搫?”又如“绞伙”,单字均有“合伙”意,两字组合表示“共有”。其二,将某些音节合音,省略某个音节,表达更为简洁精练。如,“搞么家伙”的“么家伙”[mójiāhuǒ]说成[mójiǒ]。其三,有些音可以找到对应的字。如用手折断竹、棍等器物为“搣[miè]”;液体在内压力下喷射出来为“滮[biāo]”。其四,有些表达“有音无字”,只有口语语音,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只能注音。如尴尬、难堪为“ [yán]到了”;某人显示武功称作“ [tòng]子”;踩、踏为[tòng];聪明为[zěi]或[kóu];用脚猛踢为[zhuǎ];扶着为[pèn](小孩[pèn]着墙边走);用工具将某物打开或拧开为[jiǔ];蓬头垢面、衣着不整为[xièkuǎ];死掉为[bujiong]。个别音甚至在拼音方案中找不到合乎常规的注音,如[niong]家塘、[niong]家山顶,据南昌本籍人士说,可能是“荣[róng]”字音。其五,某些词句约定俗成,表达大家共知的意义。如:“折[shé]过”,表示“丢人、不体面,欲行劝阻”,也用来揶揄他人。如:有人看见外甥拎着很少的礼品给舅爷拜年,便调侃道:“你莫折[shé]过,拿这点东西给舅爷拜年?”再如:A为B帮忙做事,B送礼物表示感谢,A说“你莫折[shé]过,帮这点小忙算得了个么事!”再如:“做不做得到[dào]?”并非指“能否完成任务”,而是询问“食物是否够量,能否吃饱”;“上岭”、“上桥”表示“去流芳岭和豹澥镇”,而把“到覃庙镇购物”说成“上[cén]庙”,在此“覃”读为[cén],至今是个谜。
方言是地域单位标志性元素符号之一,其发音、组词与其发展源流相关,它是非物质文化的一项载体,同时本身又是一项非物质文化。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富元素构成了中国博大而雄厚的文化内涵。
【注释】
[1]马世之.试论楚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关系[J].求索,1985(1):117.
[2]以上引言出自:张高荣.新编灵泉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17.
[4]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24.(www.daowen.com)
[5]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49.
[6]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251.
[7]武昌县志编委会.武昌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79 .
[8]张高荣.新编灵泉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347.
[9]武昌县志编委会.武昌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5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