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制棉布的制作过程及其在中国传统纺织中的普及

制棉布的制作过程及其在中国传统纺织中的普及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纺织材料有葛、麻、丝、棉,随着棉花传入中国推广种植,棉纺技术要求低于丝纺,易于家族手工操作,因而明清以来更加普遍。从脱籽到成型,大略要经过除籽、弹匀、纺线、转纱、织布、印染等环节,每个环节还有数道细节工序。转纱是将纺锭上的线穗子转成线筒子,以便上机织布。若要制作白底蓝花棉布,就得添置印花工具。譬如,隔湖相望的豹澥生产的白布在清中后期畅销武汉市场。

制棉布的制作过程及其在中国传统纺织中的普及

传统的纺织材料有葛、麻、丝、棉,随着棉花传入中国推广种植,棉纺技术要求低于丝纺,易于家族手工操作,因而明清以来更加普遍。手工纺织经过数代人的积累传承,成为男耕女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的一项内容,也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脱籽到成型,大略要经过除籽、弹匀、纺线、转纱、织布、印染等环节,每个环节还有数道细节工序。除籽即轧花(脱花),辊轧籽棉,使花与籽分离,棉籽可用来榨油。弹花,一般要送到弹花铺或请专门的弹花匠上门弹。每一道工序都是技术活,决定着后一个工序的质量,因此任何一个都不能马虎。如纺线之前须将絮搓成条,叫搓捻子,用比筷子稍粗的竹棍,将棉团搓成棉筒。棉筒长短粗细要适中,大约30厘米,为防止在纺纱时脱落不能太长,短了频繁棉续棉筒又浪费纺纱时间。其粗细决定纺纱的均匀程度。纺纱是个慢慢磨的细致活,棉纱要细要匀,颇费时日。转纱是将纺锭上的线穗子转成线筒子,以便上机织布。染布在当地很普及至少有三个因素:一是用蓝靛染制的衣服耐脏,洗晒不易褪色,且有消炎止痒的作用。二是本地出产蓝靛。清雍正朝《湖广通志》物产有记:“蓝出江夏县,其种有三,曰蓼蓝,曰团叶,曰木蓝,可造淀。”每年夏秋季节,房前屋后,田间地垴,凡潮润处,长有成片的蓼蓝。由此提炼的蓝靛,便是印蓝色料。当时极其流行,与染料就地制作成本低有关。三是印染工艺数代传承,技术成熟,成色纯正,质地优良,深受民众喜爱。例如,营口塆刘新敬家,其祖辈就开有染房,至今仍保留一些印染所用的器具。若要制作白底蓝花棉布,就得添置印花工具。

织染作为家庭手工生产,工具简易,效率不高,规模有限,大多处于补给家庭成员必要衣着的状态。这种生产背景给子女留下“母夜勤纺织”的印记,成为人们称颂的题材。这一生产,有些工序需要社会加工,加上剩余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对于行业的社会化进程有所推动。譬如,隔湖相望的豹澥生产的白布在清中后期畅销武汉市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