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五十余年是商市复兴渐达鼎盛的时期。以灵泉八达为主体的一批地方士绅凭借地理优势,或投入资金营运获取利润,或出租商铺获取租赁收入。他们将濒河的房屋作为店面,因而此时的商市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岸。樊镛简要描述了明初商业运营状态:其一,明朝国家分类分等征税,可交实物税,也可交银两税。其二,商铺的年税极低。“今上征市之法,岁不过钱。”即一年不超过一钱。明代的一钱是多少?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1钱银相当于100文。这兴许是明初商业繁盛的主要原因。其三,交易规则有规有序。“市中人(交易者)大抵多秉礼义,而少起争讼。岁时伏腊(伏腊借代一年四季),具酒浆,读法律,咸遵约束。”其四,经营利润高。“民力宽然有余,而绝口不言贫。”其五,百姓生活状态很安逸。“处华不奢,入纷不乱。淳宠之风,和乐之气,浸于人心。”[2]经营场地,据《灵泉志》附图所示:以张添祐张家总祠的张忠文公祠以东为“东市”,从张忠文公祠到邹彦魁邹府为“西市”。河道上有大观桥、小观桥、浮桥、官桥、智桥、状元桥等桥梁,畅通南北两岸。张添祐家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开有三家门市。《灵泉山居》云:“高卧三家市,为农百亩间……杖藜人事绝,樽酒乐余年。”这在《含山楼观灯赏月》诗中可以找到印证,张添祐邀约当地文人齐聚含山楼。其中有诗云“最喜诗家共酒家”。一方面说明张家既为农又为商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反映了灵泉街市的繁盛景象。乾隆朝《江夏县志》描述为“阆阓闬闳,鳞萃烟云浡郁”。“阛阓”指店铺、街市;“闬闳”指门当户对的里巷。仅十个字精辟描绘出一方繁华市井。
灵泉古市最后消亡的时间,可在张通《上楚端王书》中看到,说楚靖王“镇市许留贸易”,指责楚端王(朱荣,1512—1534年在藩)失信,“今则片瓦不存”。封山以后,往来行人,要远避数里。山内不许百姓行走,山外不许车马践踏,致使交易无法进行。一批居民外迁,区域社会购买力锐减,商品交易量骤然下降。朱明楚藩封山造墓后,随此相继兴起的覃公庙(今龙泉镇)、油坊岭(今流芳镇)、豹子澥(今豹澥镇)、五里界等集市,时间是在嘉靖初年。灵泉古市从此淡出历史舞台。其经历了汉代萌兴、唐朝寖盛、南宋粗具规模、元末损于兵燹、明前期渐次鼎盛、明中期骤然衰落六个阶段。(见图6-1)(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