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公的仕途与退隐:历史、文化与资源的开发

张公的仕途与退隐:历史、文化与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公为人耿直率真,认准真理无所顾忌,仕途三起三落。洪武二十六年中举,时年26岁,举乡试第四。洪武二十七年中进士,时年27岁。张公首次离任缘由,省志、县志“戊寅致仕”的说法难得成立。张公出生于明朝定鼎之年,戊寅年31岁,无关“致仕”。张公回家丁艰,时年29岁。表明复职的自信和继续效力大明帝国的愿望。履职后,张公敢于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大有建白。家距灵泉寺二千米路程,退隐后成为寺院的常客。

张公的仕途与退隐:历史、文化与资源的开发

张公为人耿直率真,认准真理无所顾忌,仕途三起三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中举,时年26岁,举乡试第四。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进士,时年27岁。初授以詹事府官员。詹事府是直接辅助太子读书生活的机关,明太祖必择厚德端重的勋臣旧吏和孝义笃行的京官兼任,俸禄视同尚书。由于全心辅导太子,太祖敕赐张公“忠良正直”四字予以表彰。擢至吏部。张公首次离任缘由,省志、县志“戊寅致仕”的说法难得成立。张公出生于明朝定鼎之年,戊寅年(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31岁,无关“致仕”。真实原因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其父张诚卒,按照礼制,任官者须离职持丧三年。张公回家丁艰,时年29岁。适值国势维艰,朝藩关系紧张。待至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在任的死活难保,服阙之事无人顾及。朱棣登基后,仅留任少许旧臣。其他朝官,杀的杀,遣的遣。丁艰去任的便无望补阙。张公闲居灵泉26年间,游历周边地区,写下大量诗作,整理家族史资料,续修家谱。他应诏起用,与夏原吉、杨溥等人举荐有关。他与夏原吉两人为洪武同僚,素有交情,并有《洞庭道中别湘阴夏原吉》诗,为偕同夏原吉从南京经洞庭回乡途中而作。又有《与杨溥玩月》、《江上别杨溥忆之》诗,表明两人关系密切。洪熙元年(1425年)初,58岁的他奉诏入京,当地官民夹道相送。欣然赋诗《承诏赴京》:“匹马萧萧上帝州,北风吹雪满貂裘。”描述坐着马车前往京城赴任的场景。又有:“弃官自许终逢主,抱璧何须晚封侯。”表明复职的自信和继续效力大明帝国的愿望。履职后,张公敢于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大有建白。然而,他已经不再适应官场环境,无心专任,觉得还是在野过得自在。人在燕市,心却想着故乡和旧游。常常喝酒作诗,聊度时光:“夜月衔杯燕市里,春风载笔凤池头;相思南望梁园绿,自有音书问旧游。”在任十个多月,辞官归里。事隔一年,即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再次授以御史诏起。此时,宫中引发了“废元配立新皇后之争”,宣宗欲废元配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后,便召见要臣商议。大臣明知皇帝主意已定,所谓商议,只是聊走过场。先是推脱回避,后是拖延,最后捏造原皇后过失,奉送顺水人情。而张御史直言:因无子而废皇后,世间会有非议。劝谏的结果自然是劝退卸甲。从此他无望再起,经常邀请灵泉诸家子弟举行诗会,与寺院结缘。家距灵泉寺二千米路程,退隐后成为寺院的常客。尤与白云山人情交至深。同治八年《江夏县志》记有一则故事:某天,白云山人对张说:“我去君即来。”张公次日再访,方知白云山人已逝。看到寺壁题有一诗,中有“献佛谈禅语,翻经念法华”两句言,署名“白云山人”。未几张公谢世,寿终84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