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王夺地:抗争与迫迁

楚王夺地:抗争与迫迁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楚王夺地过程中,一些士绅对楚藩有正面的谈判交涉,也有书面劝谕,最后发展到激烈的抗争行动。即使楚王朱均鈋亲临灵泉,约谈八大家族换地,张通作为公推的联盟领袖,面对楚王的霸凌,当场予以回击,“先声抗论,声喧林谷”。原以为申诉有望,哪知前路是有冤无处伸的境地,且其肉体、精神、心理均受到伤害。二是常规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其实是为了保全性命,保住张氏香火。最终,五十六姓被迫撤离世代居住的灵泉谷地,举家搬迁。

楚王夺地:抗争与迫迁

楚王夺地过程中,一些士绅对楚藩有正面的谈判交涉,也有书面劝谕,最后发展到激烈的抗争行动。张钟灵《覆楚靖王均鈋书》言辞委婉温和,希望以言语打动楚王。另,古语中“覆”与“复”有通义,但《灵泉志》编录者刻意用“覆”,显然带有宣泄仇恨的情结。而沈世昌《上楚愍王书》和张通《上楚端王书》,言辞到了怒不可遏的境地。沈世昌《上楚愍王书》发出警示:如天道有知,你们逃不过天诛之日。楚藩已经到了我行我素的地步。即使楚王朱均鈋亲临灵泉,约谈八大家族换地,张通作为公推的联盟领袖,面对楚王的霸凌,当场予以回击,“先声抗论,声喧林谷”。稍后在《上楚端王书》中数列,连用八个前如何信誓承诺,后如何出尔反尔,斥责端王毫无信用可言。更大的灾难接蹱而至,朱均鈋见灵泉居户拒换态度如此坚决,顿生瞒天过海的苦肉计。自击其首,奏本连印血掌三痕,诬为谋杀,众姓吓跑,唯有张李两家坚持抗争。原以为申诉有望,哪知前路是有冤无处伸的境地,且其肉体、精神、心理均受到伤害。张廷凤、张廷鸾“跪泣王宗,反触仆怒,打落一齿,面皮皆穿。臣泣告抚按两院,默默不言”。张鮤见祖张璞墓被掘冢开棺,“枕尸而哭,王宗拘锁(老臣)至府,封门三日,锢治至死,勒书卖契。(老臣)哀脱奔逃。(楚王)不惜先臣朽骨,不留名器体面,叱呼鞭打,如同犬马。臣脱命之日,呈告(湖广)巡抚,不敢招祸,控告按院,不敢惹非”。张通给弟张学悟信说“变迁之举,令我通族,日夜忧危,寝不成寐,食不下咽”。从张天泓写给兄长张通的信,略见张家凄惨情状。

一是带来不可名状的恐惧,“破脑伤首之诬,罪同弑君,宦臣谋主之奏,诛及九族”。“祖宗三代,必录其名。”遍乡流传逮住格杀勿论之说。

二是常规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宗人闻信,心胆俱裂,四分五落,又窜他乡。王府严缉,追究来由,斩草除根。”整个家族只得流离他乡,“我大夫士庶,挈其妻子,号泣痛恨于道路,离其家室,怨气充满于天地”。“仓皇无地,避难水滨,举止无措,不知出处。”

三是不知实情的世人有些误解。“乡城百里,不敢道长弓半字,只得变姓易名。”张家人有口难辩:外人以为是背本忘宗,擅改姓名。其实是为了保全性命,保住张氏香火。(www.daowen.com)

四是兄弟之间造成诸多隔阂。“兄谓我卖湖脱业,利属一己。我之卖(张)诚湖脱庄业者,非以为利也……当此之时,命且难保,利于何有?”信末嘱咐“焚草勿宣”,收信后即刻烧掉,免生祸患。最终,五十六姓被迫撤离世代居住的灵泉谷地,举家搬迁。樊家祖地青山,李家祖地斑鸠原,沈家家业牛角洞至后山,张氏家祖业东山至梁子湖,均为楚府霸占。

出生在营泉村中所塆的新四军老将杨经曲,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回忆录中写道:“有清一代,只有文秀才两人,武副榜一人。其他读书人寥寥可数。也证明了明藩摧残文人之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