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桢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一反其常。究其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明朝藩封制度和皇位继承制度决定了藩王的人生轨迹,是根本原因;从微观层面来看,藩王之间的权势争夺和个人的遭遇,如幼子夭折、皇帝敕书训导、他藩教训,尤其是父皇离世后诸王觊觎神器,砺戈秣马,也是促成转变的直接原因。
藩王在地方社会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威,仅亚天子一级。可以读书但不能应试,不必从事四民之业,却能坐享俸禄。明朝封藩制度决定了藩王三条路:一是有希望享受“父殁子继,兄终弟及”法统待遇;二是谋叛夺位,成功则登九五之位,落败则遭身亡名裂;三是享受清优,守藩生息。在这三条路选择上,诸王人各有志,叶影参差。冢子忽逝,其悲痛情状可想而知。朱元璋来信抚慰说此乃天意,是祸躲不过。笃信天命的朱桢,自然听信深谙星象技法的父皇,必须“省愆慎德,以回天意”。同辈的兄弟却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秦王、晋王因多有过失,屡遭皇帝的训责。有密报说二人有异谋,几近废黜。朱柏早期经历与他极其相似,同是7岁受封湘王,征伐南蛮累有战绩。因为逾矩建王宫,密交朱棣被建文帝察觉,招致身杀国除之祸,落个“戾”的谥号,意为“知过不改”(永乐帝登基后更为“献”)。辽王朱植因为地缘原因,建文帝疑其加入燕党,将其改迁荆州府。永乐帝莅祚削藩,首先就拿他试刀,剥夺卫队,文厨役差限编300人。朱植只好选择养身处优,聊度余生。两度折腾颇感憋屈,殁年才48岁。虽然落得谥“简”的地步,但毕竟保全了辽藩的封国和子孙的平安。建文帝削藩,先期将周王朱橚(1361—1425年,定)、齐王朱榑(1364—1428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献)、代王朱桂(1374—1446年,简)、岷王朱楩(1379—1450年,庄)五王废为庶人,颇有杀鸡儆猴之势。残酷的现实,惨痛的教训,让朱桢警醒。在他看来,兄弟之间因为权争导致猜疑,甚至你死我活的争斗,还不如平平安安过一生。尽管深藏不露的燕王夺位成功,那种冒险,那个无情的场景,朱桢坚定地选择避而远之。朱元璋指派朱桢镇楚,因为武昌是屏藩皇朝、拱卫京都的西大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时局变化多端、胜负不明的情形下,朱桢奉行韬晦自守、慎明保全,躲过建文帝削藩限藩的强风。燕王朱棣“靖难”之时,明度时势,坐镇武昌,静观其变,并未驰援京师。既遵守了太祖遗诏和建文的旨意,又隐性帮助了燕王。朱棣再度削藩,朱桢已鸟弓深藏,赢得朱棣赞许与信任,被擢升为朱氏皇族宗人府宗正。这个职位,表面上显示朱桢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实质上是楚藩在大明王朝各藩中地位的上升,成为明代强藩。(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