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封建文化村落,有文字记载其源头可追溯到汉,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前期,成为典型的封建文化村落,有如下表现特征:
1.众族云集促成旺盛人气。龙泉山的五十六个家族中影响最大的有九家,其他四十七个家族陆续迁入,于是山间谷地人气旺盛起来。张廷凤《灵泉宅第记》说:“明初八家,同居其地,丁男数百户,极一时之盛。”由此可知,时至明初,灵泉谷地已是住户鳞集,人丁众多。
2.经济生活呈现自给自足。龙泉山作为江南农业社会的一个点,从经济结构来看,约在汉代便正式出现了商业业态的经营活动;从经济生活方式来看,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体,商业形态只是经济生活的补充形式。士绅坐拥可观田地,安享优逸生活。依托灵泉古市,造就繁华商业,士绅的营生主要以地产为主,但也不乏亦农亦商者。明初给事中李时亮在《含山楼观灯赏月》中也说张家是“诗家共酒家”,说明张家为农亦商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明初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安逸日子。(www.daowen.com)
3.修身齐家兼济家国同构。追慕科举功名,实现人生价值。他们通常把自己“读书做官”的经历作为教育子弟的案例。注重家庭教育,践行社会教化。士绅推崇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并举,并将子弟的教育目标、行为方式等人生实践同家国、社会、伦理规范等因素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群体价值取向,以期实现家国互动。他们在以身作则、践行善政的同时,还通过《家训》、《族规》来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的个体行为,使之符合家族或社会的基本规范。从具体内容来看,包括社会伦理道德与规范、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技巧、读书治学的原则与方法等。从其功能来看,具有劝谕性、约束性、强制性,成为封建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对于子弟,要求他们始于孝悌、终于仁义、达于智慧、现乎言行、成乎君子、传于子弟;对于社会,希望黎民“学做圣贤”,从而实现“化民成俗”的社会教化目标。最具代表意义的有沈如筠、张添祐、曾泰、邹彦魁。面对现实生活,他们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积极进取的,也有消极退避的,有为纠结而烦恼的,也有弃官而隐沦的。其行为方式大致可分为主流传统型、笑傲逍遥型、隐居超脱型、矛盾反思型四种类型。
4.本土文化达到鼎盛状态。一是铸造了湖广地区明初科举考试的辉煌。统计显示:龙泉山区域由唐到明,共有荐辟3人、荐辟和贡生10人、举人39人、进士15人。其中张家荐辟1人、贡监1人、举人13人、进士5人。明初出现井喷现象,父子连第,张家叔侄轮流上榜,李家兄弟三人同榜,一时传为佳话。可谓“李家两宰相,张第四进士,举人频频中,秀才若繁星”,堪称湖广地区明初科举的盛况。二是营建了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观。龙泉山的人文景观自汉代便有史载。由唐宋到元明,亭楼花圃,鳞次栉比。主要有生活性景观、观赏性景观、纪念性景观、祭祀性景观、宗教性景观五大类。三是汇集了记录地域社会史料的乡邦文献。《灵泉志》收录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稿、先贤赞文共103篇;中卷为“记序论疏文”类,收录相关家族谱牒、信函、文稿共96篇;下卷为“形势诗章匾对”,收录以本土文人为主体的诗词歌赋、匾额对联、描绘楼堂宅院等建筑景观及名人墓葬的图片共计479个篇目,是传承龙泉山历史文化的一大乡邦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