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龙泉山古新灵泉寺:历史文化与开发价值

龙泉山古新灵泉寺:历史文化与开发价值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泉山有座古灵泉寺,起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衰于清,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兴衰更迭,荣辱交加,历时1200多年。重建的新灵泉寺一跃而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弘扬药师佛文化的丛林。(二)自然环境的神奇色彩古灵泉寺所在位置可谓宝地中的奇异之处。至此,古灵泉寺的命运宣告终结。如今虽不知灵泉书院规模大小,但史料证实其辟有兴学场地。

龙泉山古新灵泉寺:历史文化与开发价值

龙泉山有座古灵泉寺,起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衰于清,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兴衰更迭,荣辱交加,历时1200多年。由于其开山始祖的传奇身世、自然环境的神奇色彩,加上宰相修缮拓建,皇帝赐名,大贤题联,颇有几分神秘之处。至今遗址尚存。重建的新灵泉寺一跃而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弘扬药师佛文化的丛林。现综列九大看点,与大家分享。

(一)开山始祖的神秘身世

乾元年间(758—760年),李暄某夜梦见天尊说:此乃大福之地,不宜久居。次日告知家人。李洞说他已厌倦红尘,提出将此屋给我出家修行。李洞便以宅屋为僧庐,出家为僧,法号晓然(或称如晓)。后云游四方,不知所终。晓然的真实身份究竟是谁,成为一大悬案。李睦墓志显示:李洞不是李暄的亲弟。《大宋高僧传》记:李邕有个儿子,在鄂州开元寺(位于武昌城文昌门北,明清以后,称铁佛寺)出家,法名玄晏。从出生年龄来看,此人不是李颖。按《唐北海郡太守赠秘书监李邕墓志》推算,李颖生年当在开元七年(719年)以前。李洞可能是李颖。两人年龄相仿。李邕迁葬时,李洞云游未归,与家人处于失联状态,因此《李邕墓志》才有“二孤流落,未逞窀穸”之说。当然这只是推测,李洞的身份仍是不能确定的玄谜。

(二)自然环境的神奇色彩

古灵泉寺所在位置可谓宝地中的奇异之处。此处为龙头。三面临湖,坐西朝东。两人建房定居下来,把居所称为“自在阿”。山腰有一山窝,四季云雾缭绕,俗称“白云窝”。到明初,李时亮在山窝建造了一座“白云阿亭”,成为龙泉山又一人文景观。唐天宝末年,起居舍人李暄命令工匠凿地建房,首度发现地下涌泉,俗称“灵泉”,灵泉因此得名。康熙朝《武昌府志》记:“(灵泉)寺右有泉,四时不涸。”[13]灵泉不仅大旱不涸,而且长旱祷雨非常灵验。据考察:此地为石灰岩地质,在雨水、地下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形成地下溶洞,山麓涌泉是自然现象。这样的涌泉遍布周边地区,至今仍有村民在田间地头掘坑蓄水,引水灌溉。但在古代,人们认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很神奇的。

(三)唐宋两朝的鼎盛荣耀

武则天主政时期,佛教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晓然远游之后,越来越多的僧人来此或参禅修行,或弘法布道。晚唐时期,其后裔李磎修缮拓建灵泉寺,在殿堂中悬挂晓然画像,镌刻其诗于石壁之上。采用了当时中国佛教界的最新元素来装点寺院,塑造十八罗汉,提升了寺院的规格,扩大了影响力。宋朝对于佛教基本上采取保护、优礼政策,使之按其意图展开活动。熙宁三年(1070年),李无怀应诏朝见宋神宗,面呈修行悟道所得,被拜为国僧。神宗赐寺名,题匾额,并敕令建造牌楼。司马光题写寺联。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李定远修葺晓然故宇,亲撰“灵泉古寺”匾额,将李磎塑造的十八罗汉重新涂色,使之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主持铸造大钟一尊,并开辟道场,定期举办法会。

(四)元代乡贤的出资修缮

元有武进士身份出家的安坛长老,俗名张瑛,博学多才,“总能通六艺,无碍演三车”,执掌寺务游刃有余。圆寂后塔名逍遥。元末至正年间,乡贤张养浩出资修缮寺院,增造大钟一座,着力装饰寺院门楼,改善周边环境,打造出“远望哉龙蟠凤舞,方知仙地非凡地;大观乎水秀山明,始识人间有洞天”(张养浩题写的寺院楹联)的景象。因此众多的“循良之吏”、“旷达之豪”、“席珍砺剑之士”将其视为隐居、休闲、疗养、游历的处所。元末聂炳《夹山记》有云:“夜半闻疏钟远引,清风送香。”

(五)明代初期的一时中兴(www.daowen.com)

明代前期,“太清与无念契此其尤矣,盖绝胜选佛场也”[14]。太清与无念(1324—1405年)特别钟爱灵泉寺,将其视为江夏区域的绝胜佛场。灵泉寺的建筑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并达到鼎盛状态,拥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地藏王殿、佛堂、钟楼、鼓楼、藏经楼等设施共99间。寺舍依山而建,上下共七重,逐层拾级而上。若逢每月法事或各种法会,仪式隆重,庄严肃穆。若有他山长老或贤达政要参访道场,则叩响大钟,作为隆重迎接的礼仪。于是晨钟暮鼓,热闹非凡,朝拜祈福的香客潮涌而至,香火鼎盛。无念,俗姓陈,应山孟畈村人。后来由楚昭王迎至九峰山,并得到明太祖的召见,获赐无价,名噪一时。

(六)清中晚期的荒废败落

明末农民军突袭灵泉寺之时,仅有敬心(俗名宁训,1563—1650年)借机逃脱,躲过死劫。劫难过后,他到武昌招引惠远等僧入寺,该寺得以复兴。敬心自幼入寺为僧,楚王朱华奎尊之为师。逝后在青龙嘴建有石塔。汤铭新(1758—1825年)游灵泉,“见其寺,法相庄严,海岛参差,圣迹仙灵,别有洞天”。证明在1760—1770年,该寺风貌犹存。坊间相传,清中晚期,寺僧荒于修行,不务正业,羁留女香客,家属上门问罪,怒焚寺院。民国初年,僧人白约略加修缮,维持了一个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存少数寺僧和寺舍数间。1958年,武昌县龙泉公社根据上级指示,将寺僧安置到汉阳归元寺。“大跃进”运动全民大炼钢铁时期,炼钢急需薪材。该寺木料相继被拆除,剩下残垣断壁。至此,古灵泉寺的命运宣告终结。

(七)灵泉书院的乡塾功能

在学校教育不太发达的时代,寺院辟出教育场所,对于地方社会是件好事。该寺附设“灵泉书院”,方便了本地书生就读。有人对于“灵泉书院”的存在略有疑惑,可以理解。古代书塾根据举办主体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有公塾、义塾等不同类型,规模有大有小。如今虽不知灵泉书院规模大小,但史料证实其辟有兴学场地。北宋冯京(1021—1094年)在《沼山月台斋记》中自述在灵泉寺读书。《灵泉志》记明初张尚德、邹家子弟等人曾就读于灵泉书院。那时的书院或许就是融教学、住宿于一体的几间斋舍,添置一些供教学用的基础设施,聘请几个先生,来实现教学功能。

(八)大愿住持的迁址复兴

2001年,重建灵泉寺的规划落地,辟地140余亩,坐落在天马峰南坪一个名叫“美女晒羞”的象形地貌处。牌楼上镶金的“琉璃胜境”四字,显示大愿法师开设以药师佛文化为特色的学修体系。药师佛,亦有吉祥王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琉璃世界之佛等称呼,讲求祛病、除灾、延寿。重建以来,寺院每年举办一次讲经法会等大型活动。如:2006年,在灵泉寺举办法界圣凡水陆法会,是佛界法会中规模最大的圣会;2007年,举办药师法会;2008年,举办水陆法会暨寺院落成金堂佛像开光法会。2010年,中国内地第一尊宝髻如来圣像在灵泉寺安座。2011年,举办海峡两岸佛学交流暨点灯消灾祈福药师法会。2012年,举办湖北药师佛文化节,大愿大和尚提出“健康禅”的理念,意将唐密药师佛法门的传承转换成当今健康养生体系。之后隔年举办一次健康禅论坛。

(九)药师法门的祛病利民

药师法门与现代社会生活存有三大因缘,一是其“东方净土说”(东方是神圣、光明的源头,东方净土摄受众生,可免除灾难危厄),最能赢得国人的心理认同。二是药师佛信仰圆融世出世之法,强调的主旨与人们重视现生安乐契合,其救世济生理念迎合了现代人对生命质量的重视和追求,为信众提供了可依赖的延生益寿的平台。三是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其中有六大愿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倡导健康禅文化,具有独特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为信众所追捧。主张药食补膳,“以饭为药”、“饭补胜过药补”的观念深入人心。大愿法师宣讲的“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实诚实惠。自新灵泉寺重建以来,信众辏辐而至,达数万余众。新灵泉寺致力打造学修一体的修行基地,志在将健康智慧运用到大众健康生活之中,无疑成为当今佛界的一大新看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