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龙泉山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价值-五大牌楼及其故事

龙泉山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价值-五大牌楼及其故事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忠孝节坊”牌楼为石质牌楼,远观如桥,故又称“石桥坊”。宋神宗赐寺名为“龙泉广德禅寺”,题写“安闲静雅”四字匾额,并敕令建造牌楼。随后,明太祖御赐、由学士宋濂题写的“圣主知名”牌楼矗立在曾家塆。(五)“父子科甲”牌楼杜宗晦、杜胜宗父子两人连年及第,在本地当属奇事。永乐年间,地方官府奉旨承造杜氏“父子科甲”牌楼,以示褒奖。牌楼未立十年即倒,重立。

龙泉山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价值-五大牌楼及其故事

(一)“累世公卿”牌楼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特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形式,具有彰表身份、歌功颂德的社会效应。《灵泉志》载:昭宗拜李磎为相时,诏谕鄂州地方官,在江夏灵泉山敕造“累世公卿”牌楼。绘有图像,并有文字附注:“李磎字景望举进士,迁户部尚书,唐乾宁年拜相,故立此坊焉。唐乾宁年立。”[8]唐皇敕建李磎牌楼要从江夏李氏家族史说起。

江夏李氏为赵郡李氏的分支,南迁后渐次显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赵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分居江夏郡的赵郡李氏始祖李就,官东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三国魏晋时期,李通被曹操封为都亭侯,拜汝南太守;李绪、李基为魏平虏中郎将;李秉,西晋时官秦州刺史,封都亭定侯;李重任尚书郎、吏部郎、平阳太守、相国左司马;李尚,典郡;李矩,官典郡、江州刺史;李式,渡江后迁临海太守、侍中;李慕,官绥阳令;李廞,多次托言有疾辞官不任;李充,其母卫铄(即卫夫人),东晋时初除会稽郡剡县令,迁为大著作郎、中书侍郎;李颙,郡举孝廉,颇有著述;李志,仕至员外常侍、南康相。到南北朝时期,江夏李氏跃居士族行列。有唐一代,赵郡李氏相继有17人担任宰相。江夏李氏在唐代门阀更加显赫。李磎伯祖一系,李善历任文林郎、守太子内右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学士,其子李邕官至北海太守;其本祖一系,高祖李璞,郓州司户参军;曾祖李暄,起居舍人;祖父李鄘,位及宰相;父李拭,历仕宗正卿、京兆尹、河东凤翔节度使,以秘书监卒,赠礼部员外郎。李磎的德才学识深得昭宗垂青。李磎好学不倦,博学多通,文章秀绝,忠诚睿智,不负重任,深得昭宗李晔器重。乾宁元年(894年),昭宗任其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累世公卿,实至名归。

(二)“忠孝节坊”牌楼

时值张叔夜一家壮烈殉国100周年前夕,为鼓舞南宋军民抗击金、元斗志,宋理宗赵昀于宝庆元年(1225年)颁发圣旨,再次表彰张叔夜一家的忠勇节烈,责令地方官兴建张叔夜“忠孝节坊”牌楼,并给予张家奖赏优待政策。“故枢密使张叔夜勤王死事,终于白沟河。妻蔡氏、媳王氏,俱投井。长子伯奋、次子仲熊抗志不屈,痛哭自刎,三子张栋死于太白山下。一门之内,臣死君难,子死父难,妻死大难,朕甚怜之。查得(张)栋子训民,逃往江夏,特着(命令)地方官修祠立坊,以旌忠节子孙,世补太学生员一人,奉祀生一人,三年授太守,永垂祀焉。”“忠孝节坊”牌楼为石质牌楼,远观如桥,故又称“石桥坊”。位置在朝阳坡忠文祠前。《灵泉志》有图,有附注。宝庆元年(1225年)己酉立。高宗南渡又赐“孤忠劲节”四字。牌楼建于1225年,毁于嘉靖前期,历经300余年。

(三)“龙泉广德禅寺”牌楼(www.daowen.com)

灵泉寺又称“龙泉寺”,源于皇帝赐名。北宋初年,唐相李磎的后人李无怀因屡试不第,无念红尘,剃发为僧。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李无怀“与帝相参,帝喜,拜为国僧”。宋神宗赐寺名为“龙泉广德禅寺”,题写“安闲静雅”四字匾额,并敕令建造牌楼。枢密副使司马光(1019—1086年)题写寺联:白云起亭前天机发也,明月来丈室至理存焉。乾隆朝《江夏县志》“灵泉寺条”载:“宋安玹与神宗参拜国师”[9],足以见得北宋一朝,灵泉寺出尽风头。在古代中国,神权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各派宗教竞相争得皇帝的认可和厚宠,而该寺得到皇帝赐名大贤题联的礼遇,无疑是天大的荣耀,从而扩大了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后来人们简称其为“龙泉寺”。雍正朝《湖广通志》云:“灵泉寺在县东六十里,俗呼龙泉寺。”[10]清代诗人、书画家叶封(1623-1687年)《慕庐集》记:“山阴有龙泉寺。内有宋淳熙、元至正两钟。”[11]说明叶封游历时两钟尚存。

(四)“圣主知名”牌楼

曾泰于洪武五年(1372年)召试 《白燕》应制诗。诗曰:“闲庭尽日见还稀,院院梨开去渐微;别殿几年埋玉匣,旧人何处认乌衣。春风水面徒闻语,夜月梁间好弄辉;安得姚家红线缕,却看片雪带花飞。”[12]明太祖御览后诏曰:“维汝怀瑾握瑜,郁郁有年,朕廷试之下,才学第一。赐汝状元授翰林及第,以售宿食。”随后,明太祖御赐、由学士宋濂(1310—1381年)题写的“圣主知名”牌楼矗立在曾家塆。乡里有茅屋状元、白衣尚书之谣。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1372年)立。学士宋濂题。

(五)“父子科甲”牌楼

杜宗晦、杜胜宗父子两人连年及第,在本地当属奇事。杜宗晦,建文四年(1402年)举人,永乐二年(1404年)三甲进士,官布政。杜胜宗,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任知府。永乐年间,地方官府奉旨承造杜氏“父子科甲”牌楼,以示褒奖。牌楼未立十年即倒,重立。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也能展现灵泉杜家科举方面的荣耀。后来,又有杜竑(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民国二十三年《山东通志》、清《河南通志》写作“”),字闻远,景泰七年(1456年)举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历任山东宣德年右参议、河南成化年左参政。成化年间,杜家罹祸,全家充军,后人改姓何。据《灵泉志》记:何源、何清、何谅为杜宗晦二夫人所生。查本地方志科第表:何源,洪武二十年(1387年)举人;何清,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5年)举人;何谅,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依此统计,杜家自洪武到天顺六十一年间,有举人6人,进士2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