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宁教育志:会宁籍教授、学者的讨论成果

会宁教育志:会宁籍教授、学者的讨论成果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开始产生影响;会宁人,将来任重道远——认清我们的优势、选准并锁定我们的目标、确定我们的道路,把“会宁教育”铸成国家级品牌。

会宁教育志:会宁籍教授、学者的讨论成果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农学博士柴守玺 “即使在国外,家乡会宁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我在瑞士留学时被邀参加了一次宴请中国留学生的活动。洛桑大学的校长说,他知道中国上海很大很繁华,也知道中国有个叫会宁的地方,基础教育搞得不错。他问我知道这个地方不,我说我就是会宁人时,这位校长投来惊愕的目光”。“我认识一位有实力的丹麦朋友,想在中国投资办一所学校,比如说像会宁那样的地方。后来虽因各种复杂因素,此事没有如愿,但作为一个外国人如此了解会宁,说明会宁县在国际上是有知名度的”。

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数学力学博士王银邦 希望会宁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这一块,“状元县”的美名要继续传下去。会宁是通过考学出人才的。出去的人越多,对我们的发展越有好处,实现信息、资金、观念的一家一户渗透拉动,由点到线再到面。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张兴武 我们不能仅仅沾沾自喜于我们培养了多少人才,北京中关村有多少会宁人,而在于怎样通过我们(指县上)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有效的办法,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为家乡做些什么,或者为会宁教育直接投资,或者为会宁扶贫项目投资,或者为家乡提供一些信息,或者联系培养一批人才,输出一些劳务,等等。会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走日本的发展道路,在自身没有矿产、没有物质资源、没有其他优越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就是要重视教育,重视科技投入,重视精加工、深加工的高附加值生产经营。会宁虽然自然条件差,但教育发展走在了前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县上应该鼓励教育工作者搭乘教育信息快车,有计划地报考教育硕士,起码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得到进修和提升,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国防大学教授、政治理论专业博导姜汉斌“会宁现象”其实很简单,本来就有读书上进,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之艰苦的生活环境,又有一种助推力,即穷则思变。这几种力量又形成新时期会宁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和教育氛围。这种氛围本身是结果,但一形成又成了原因,成为一种推动会宁教育发展、新的人才层出不穷的原因,互为因果,不断影响、激励和感染着后来人。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张国钧《会宁教育展望》一文摘要:

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胜利会师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黄土地哺育成长的会宁子弟,将“会师精神”、“会宁精神”发扬光大,是我们的神圣义务。本文谨在此背景上,仅从“会宁精神”的角度,就会宁教育作一展望,以期告慰于为了会宁,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繁荣而抛洒热血呕心沥血的先烈先贤志士仁人,以期求教于家乡父老、各方贤达。

会宁的成绩和使命

会宁人,过去艰难——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艰难,“四门不开”;

会宁人,如今自豪——1997年以来,紧跟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把一批批优秀子弟送往四面八方,送进国内外一所所大学,为祖国输送大中专学生近4万,其中学士2万、硕士2000、博士200,而且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18万初、中级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为祖国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不仅在省内、国内,而且在美、英、加、瑞典、丹麦、新加坡……,都开始产生影响;

会宁人,将来任重道远——认清我们的优势、选准并锁定我们的目标、确定我们的道路,把“会宁教育”铸成国家级品牌。为家乡、为甘肃、为祖国甚至为全人类,做出我们甘肃会宁人的贡献!

会宁的榜样

明清以来,几大地域性人才群体是我们的榜样:

浙江绍兴曾出过一批批衙门师爷,支配着全国许多地方县级以上政府的事务,人称“无绍不成衙”;20世纪的绍兴,更为中国贡献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比如周恩来总理,比如北京大学的两任校长——蔡元培先生、马寅初先生。

浙江宁波、安徽徽州、山西中南部涌现出一批批商人(号称宁商、徽商、晋商),称雄江南、全国,乃至中亚几百年,人称“无宁不成市”、“无徽不成商”。

19世纪中叶以后,从曾国藩、胡翼林、左宗棠等开始,湖南人不仅促成了“同治中兴”,而且左右此后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军事,人称“无湘不成军”(“中兴将相,十九湖湘”)!

会宁的优势之一——区位优势中凸显的教育人才优势

会宁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兰州——平凉/西安——白银/银川——天水这些大中城市的几何中心。这样的优势,在甘肃、在西部并不多见。

区位优势凸显着人才优势:近30年来,在为国家输送的几万人才的基础上,开始成长起一批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人才。其中,更突出的是教育人才优势:国内名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各领域最高学府如国防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其他多所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重要研究所,甘肃省内几乎每一所大学、全国其他地区的许多所大学……..都有会宁人在执教;英国皇家科学院有会宁籍院士,美国名牌大学有会宁人做教授。

会宁人在这些顶尖学府中,第一,所处的位置是重要的学术领导岗位。大学里体面、轻松的位置早被聪明、关系硬的当地人捷足先登了,剩下的重要位置都是靠关系不中用、靠本事才能立足的。会宁人到任何地方都是新移民,没有靠得住的关系,必须靠自己的本事才能立足,而只要一立足就踏上了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第二,已经不是零零星星的点,而是开始成为线、成为面、成为体。比如,全国多所名校中,都有多位会宁人做教授、博导,正在成长中的博士、副教授更多:分布在文科和理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高科技学科。在党政领导机关,在高科技公司,会宁人也开始崭露头角。人才优势,尤其是教育人才优势,这是会宁的最大优势、重要资源。

国家级品牌:“会宁教育”的目标

建议:锁定会宁发展的定位——国家级教育大县,让会宁教育成大气候,培养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英才。我认为,这是会宁人最大的机遇,给家乡给祖国最大、最长远的贡献。

并非每一代人、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机遇。比如30年前就没有,今天其它许多地方就没有。

仔细研究可以看出,在几百年来、最近30年的基础上,从会宁的实际出发,经过这一代、下几代会宁人的奋斗,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为此,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会宁教育的优势是国家级优势。

“会宁教育”已是金闪闪响当当的品牌,可以概括为6个字:百千万(经过持续30年的努力奋斗、持续发展,博士200、硕士2千、学士2万)、省国世(许多人成为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英才)。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产生影响,类似于浙江的民营企业优势、广东福建的侨民优势。

请看这一内一外、两极相通的例子:在国内,刚出家门、去其他地方上大学的会宁学子一到当地就有些惊喜,“我发现,我们会宁人找家教都比较容易。人家一听会宁人,就以为是好样的!状元县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处,使我比别的同学多挣些钱”;在西欧北欧,有的人士对中国就知道3个地方:北京是首都,上海是经济中心,会宁是教育发达地区。可以预见:把这种优势估计足、发挥好,将是多大的资源!

第二,会宁教育的优势是国家级教育品牌的优势。

再奋斗20—30年,瞄准、进入一批顶尖大学的王牌专业,从这些制高点上,为祖国做出我们的贡献——“抢占制高点,无会不成学”!

现在,会宁子弟中,博士多、教授多,企业家少、高级公务员少,不急。有了科学家、教育家,再过几十年上百年,什么人才都有。从绍兴师爷,再到蔡元培、鲁迅、马寅初、周恩来、曾培炎,不是经过上百年几百年吗?

不管什么,成了,就是财富、永远的光阴。浙江几乎每县都有宰相府、状元第;宁波静海区38万人、38位健在的院士;厦门仅陈嘉庚故居的门票收入每年600万。

科学研究表明,教育的显效期——25年左右,正好是从小学生成长为博士的跨度,也就是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这样来看,会宁教育的辉煌刚开始;最辉煌的,上述发达地区的现在,就是会宁的未来!

会宁的道路之一

“会宁教育”已是金闪闪响当当的品牌。但,到目前,这品牌还只是半个,因为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还不发达;只有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使一批批会宁子弟一方面通过大学教育在全省全国全世界叱咤风云,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在当地走产业化、现代化大农业之路,那时,会宁教育的品牌才全了。

两条腿走路:一条: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学士、硕士、博士,从中造就更多的省级、国家级、世界级英才;另一条:从会宁的实际(自然资源、区位、人才)出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学生方面,第一,数量大扩张,出更多的学士、硕士、博士;第二,质量更要大飞跃,瞄准并占领一些顶尖大学、王牌学科的制高点。

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将高中毕业没上大学的青年组织起来,通过派出去(派到江浙一带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学习)、请进来(把外地的优秀农民企业家请来),培养会宁本土的农民企业家、发展自己的产业化、现代化大农业企业,培养造就一代“会商”、“商”,象明清两代的晋商、徽商,象30年来的浙商(浙江省在用大力气造就新浙商)那样。

从区位优势中挖掘教育优势中潜藏的旅游资源,使“教育旅游”和“红色旅游”互相驱动。

向家乡学子的几点建议

命运,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不靠任何人、不怕任何困难、不怕天塌了,无所畏惧,就无往而不胜。

我们这些从黄土地出发的会宁子弟,甚至是来自一字不识的农家茅屋的子弟,在“会师精神”、“会宁精神”的激励下,悟出一些虽然朴素却铭心刻骨、弥足珍贵的智慧,更激发出意气风发的斗志,汇入祖国现代化大业。祖国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中,被迫用几十年追赶世界潮流、追赶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道路,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光脚穿着补丁衣服甚至饿着肚子,从不公平的起跑线开始,从小山沟启程,积几十年奋斗,追超人家几代甚至成十代几十代人走过的路——一路越城镇、过县城、经中等城市,进省会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和那些教授、官员、富翁的子弟从天壤之别,经平起平坐,到后来居上,和受过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教育的同龄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为祖国、为人类做出我们会宁籍人士的贡献!我们心里,不光是昨天的成功,更是未来那风光无限的险峰;不光是自己个人的成功、家庭的成功,更是家乡的繁荣,祖国的富裕、强大、文明和全人类的幸福。

理想和决心。有了伟大的理想、坚强的决心,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就明白,社会最需要什么人才,我最想做什么、最能做什么、最能把什么做到顶尖上,就做什么,从家乡发展、祖国腾飞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包括地理位置、事业位置。大忠大孝,这是人生最大的责任、幸福和光荣。万不可只图混个饭碗。那样,父母亲戚朋友辛辛苦苦供我们图什么?(www.daowen.com)

往外走,走出甘肃,走遍中国,走向世界,走进历史深处。许多优秀人才,因恋家而被耽误了甚至埋没了:其中有沉痛的教训,需要牢牢记取。

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上大学。要有辩证的眼光:(1)上大学是好路,但并非唯一的路。上大学固然好,但不上大学,种草种树、养牛养羊、搞现代化产业化的绿色农业,同样大有前途。“上大学,祝贺你,以后找工作不发愁;没上大学,祝贺你,以后只能当老板不能当雇员”。(2)平常心轻松,肯定发挥得好;每年高考考得好的,是那些精神上没任何压力的。我接触的会宁、白银、甘肃的考生中,最优秀的,就是什么都不怕,考上就上,考不上再说,结果考600分以上,进清华、上北大

上大学的一些技术性建议:

——地方往东、往南,以北京海淀区为中心,以南京、武汉、长沙等名校集中的城市为中心,但要有全面深远的眼光。

——学校性质首选综合性大学,如果本科后继续深造,更是这样。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其优势不在专业,而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的素质;单科性大学竞争力有限制。

——专业水平首选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至少有硕士点的专业。

——专业理想+实际,发挥我们的优势,搞我们最拿手的。一步一步,从中专、大专、一般本科起,进名校拿博士。领潮不赶潮,更不盲目,特别是断然放弃那些我们和城里人、和发达地区没竞争领域:如果高分进名校,却上了虽时髦但水平最差的专业,很吃亏。

这些年,人们认为,“一流大学挑学校,二流大学挑专业”,有道理,但不一定非清华北大不上(如果能上,当然是清华北大最好。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间的距离很大,但也要看专业,特别是对长远发展后劲更大的)。

……

这些建议集中到一点:我认为,我们会宁学子最好的选择是:综合性大学、农业大学的数学、生物/生命科学包括兽医动物、作物、草业等。其理由:

第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本科学数学,研究生可以继续向数学深造,也可以转入理工科的信息通讯、计算机,文科的金融、管理等,基础厚,路子宽。

第二,生物/生命科学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科学;兽医就是动物,草就是植物,都属于最有生命力的生物/生命科学。这也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达到国际水平的。

第三,最能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达到最高水平。和城市同龄人比,我们的优势是,会拼搏、能吃苦、比城里人更了解农业和农村,数学也不差;不足是,英语、计算机之类。

强调一点,上述所说,全是个人看法,难免片面性,仅供参考。

锁定几十年、百年、千年大目标,一步一脚印,一茬接一茬、一代超一代。有道是——

条条道路通长安

出奇制胜称英豪

(2006年6月5日,初稿:于北京2006年6月19日,修改于会宁)

玉门市委党校副教授李达《会宁教育与会宁精神》一文摘要:

没有在会宁读过书的人,很难理解会宁的教育。在会宁读过几年书,然后离开会宁,再没有机会回到会宁的人,也难以理解会宁教育的内涵。作为一个走出会宁的人,不论看到关于会宁的什么消息,都会如饥似渴地去解读,而相当一段时间,关于会宁教育的报道和相关研究也确实不少,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评论很多,比较集中的观点和结论是:因为贫穷,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所以才……

这个观点很流行,甚至成为一种定论。但是,不知道研究者是否进行过比较研究,是不是贫困如会宁者都有如此的教育成果,进而言之,是不是比会宁更加贫困的地方,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比会宁好?人们习惯被表面看到的东西所左右。会宁的贫穷给许多人的影响太深,刺激太强烈,以致许多人,包括研究者也被表面现象所左右。

我从来都不敢苟同这个观点,我在会宁接受教育的经历,我回到会宁所感知的许许多多,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切身感受和比较,以及后来从事的文化人类学的学习研究,使我更加不能苟同。记得大学刚毕业时,和某个市的教育处处长打过一个赌:他说依靠他们比会宁优越许多的经济条件,5年内教育一定会超过会宁,我不相信。10年后再遇到他,我问他是否赶上?他笑笑说:“会的,再需要20到30年”。然后他补充说“后来我又去过会宁几次,感到你当时说的会宁的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趋向的话有点道理”。话虽如此,但我自己也不知道那种很深的文化背景究竟是什么,何以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具有强大内趋力的价值趋向。

但是,会宁的贫困给我留下的记忆不是很深,我的老师们当时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我几乎没有记忆了,而我怎么也无法忘记的是,我们晚上复习到几点(夜间11点关灯后我们就用自制的小煤油灯),就有老师陪到几点。三中的赵有恒老师深夜学生问数学问题,结果手冻僵无法写字,几次努力不见效果,尴尬地借口说粉笔不好,回办公室烤了1分钟火炉才匆匆赶来讲解;李克靖老师写黑板时,我们看见手上的裂口流出了水来,他拼命掩饰,结果使得我们几个学生人人泪眼矇矇。他发现后突然生气,强行将我们赶回宿舍休息。那个时候,我的老师们何曾想到奖金或者加班工资?

到了冬天,会宁三中我的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会习惯性地搓手,以便随时能够拿粉笔写字……

2002年,我回到会宁老家时,一件让当地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正在沸扬:一个家在农村的高中老师(他也是我的老师)家里的麦子,还没有熟透,就被从很远赶来的陌生人提前收割了。陌生人是一群学生家长,因为想表达对这个教师的感激和感谢,没有其他的方式,就希望减轻他的家庭负担。但是多次来帮助收割,都被别人抢先了,这次他们终于抢到了机会,结果……

至此,我似乎才看到会宁教育的深层内涵,以及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根本动力之所在。

这个偶然事件,也让我明白,会宁教育是会宁人文化结构、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的集中体现,真正反映了会宁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人格上给之以滴水,报之以涌泉;心理趋向上追求目标不惜任何代价;精神品质上能够超脱现实的羁绊,一心一意地追求,相信他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一定就能够做到,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

不久的将来,会宁人的这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心理趋向和精神实质与市场经济衔接起来,融合为一体,那么会宁让全国闻之动容的就不仅仅是教育了。

会宁一中高级教师杨志高《也谈会宁教育》一文摘要:

……可以说,教育成了会宁的一张名片。出于一片丰收愉悦的心情和关心会宁教育的兴趣,又查看了手头的一些资料,撰写此文,让大家从更宽泛、更深层的角度去了解、思考、讨论、认识会宁教育。

(一)应试教育背景下取得的成绩

《会宁教育的历史性跨越》:“1977年恢复高考之时,会宁的考生只有1123人,考入大学112人。2008年,考生11046人,增加了10倍,考入大学的有5500多人,增加了50倍。”为了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认识,笔者将会宁与甘肃、甚至全国的高校招生录取情况列表说明。

表一:1977—2000年甘肃省与会宁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表二:1999—2012年全国、甘肃省与会宁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二、思考与建议

1.高中阶段教育是制约会宁教育大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从表二可知,与高校扩招同步,大专初选率从1999年的15.31%猛增到2000年的45.01%,2001年的62.8%,2002年的85.3%,年年飙升,连续三年三个台阶,2009年,突破九十,2012年达到97.8%。而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近几年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三十几,未突破百分之四十。对照两组数字,高考录取率会宁超出全省级2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收入学率会宁超出全省级17个百分点,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会宁不足全省的一半。放眼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始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度。这一点上,会宁教育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高考这个栏目里,艺术类是会宁教育的短板。在甘肃省的招生计划中,2011年艺术类录取人数为11146人,2012年为12619人,2013年为14372人。而会宁的统计表中,这个人数很少,有很多年份,连一个音乐、美术生都没有。这既与会宁的经济落后有关,又与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念有关。

3.民办教育是跛腿。至今,除了几所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的幼儿园外,连一所民办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象会州中学、秦陇中学、桃林中学等几所民办中学,但都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短期内停办。再看我们的邻近地区,平川的中恒、白银的阳光、兰州的成功、定西的育才等学校都办得有声有色,业绩非常突出,有的已经跻身重点、示范学校的行列。

4.今后能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加上传统文化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诵读、背诵经典。这一点既有必要又有可行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弘扬高尚道德、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及对真善美的一种渴望,这些东西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内涵,都非常好的蕴含在传统文化的经典里面。就可行性而言,目前的教材有国家统编教材,还有地方和学校教材。在地方和学校教材中,可适时、适量地让学生诵读、背诵经典。再次,在思想品德课上,与其进行空洞的、乏味无力的说教,倒不如让学生诵、背一些经典。诵读经典的过程,对孩子是春风化雨般浸润的过程。这种浸润,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学会做人做事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