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教育志:省、市、县领导谈会宁教育

宁教育志:省、市、县领导谈会宁教育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省部级领导谈会宁教育1957年,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景林在会宁挂职期间在《甘肃日报》撰文“知识分子要到有知识的地方去”,介绍会宁教育并号召全省向会宁学习。求实性,即按照会宁的现实因素决定会宁教育的大政方针。超前性,即会宁教育有几项带动全区的大事走在前面,取得了主动。竞争性,即会宁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创造不同层次的

宁教育志:省、市、县领导谈会宁教育

省部级领导谈会宁教育

1957年,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景林 在会宁挂职期间在《甘肃日报》撰文“知识分子要到有知识的地方去”,介绍会宁教育并号召全省向会宁学习。

1986年10月,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 在全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会师纪念塔落成典礼大会上讲话时说,会宁“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会宁高考录取比例连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1986年10月21日,甘肃省省长贾志杰 在会宁县城区教师座谈会上发言时说,会宁办学条件这么差,教育又搞得这么好,值得全省各地学习。

1999年8月,中共甘肃省委原书记阎海旺 在电视纪录片《脊梁》访谈中说,会宁近20年来,给各级各类学校输送大中专学生16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有500多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12万多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有用的人才。对于这样一个非常贫困的县份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是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1999年8月,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孙英 在电视纪录片《脊梁》访谈中说,我们要很好地学习会宁重教兴教的精神,要很好地学习他们的经验,使全省的教育有一个更大更好的发展。后来在接见《脊梁》剧组负责人时说,会宁作为甘肃的一个贫困县,历来有重教兴学的好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会宁的教育有很大发展,培养了很多人才。当然,会宁教育最基本的特点还是基础教育抓得紧、抓得实、抓得好。

2004年3月,中共甘肃省委原书记宋照肃 全国人代会期间,应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的邀请,为会宁教育题词:“人才为本,人才强校。”

2004年5月12日,甘肃省省长陆浩 赴会宁县柴家门乡察看冻害灾情,当看到四十铺小学校园整洁时,他笑着说:“这所学校的环境真好,说明你们管理有方啊。”副省长贠小苏说:“你们要继续发扬会宁‘三苦’教育精神,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材。”

2004年12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流萤 在牛郁贤所著《辉煌与使命》一书序言中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会宁的父老乡亲、会宁的教师、会宁的各级领导,多年来为这项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许多,至今仍然在奉献着。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会宁教育成果的显著,证明他们遵循的是科学的发展观,走的是一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成功之路。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会宁教育走过了一段辉煌,但如今却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从一个辉煌走向又一个辉煌。”

2006年10月18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长陆浩 在会宁参加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大会之后,到会宁一中考察。他说,会宁教育在全省很有名气,这是会宁的领导、教师以及全社会重视的结果。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宁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全国形成了颇有影响的“会宁教育现象”,为会宁打造了一张很有特色的名片,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学习和借鉴会宁的这种精神,应当多出几个教育书记、教育县长。

2010年7月9日,甘肃省副省长郝远 在甘肃经济日报《会宁教育:迎着太阳走》一文发表后,作出重要批示:“请省教育厅认真学习此文,这是近年来媒体较为深入地报道甘肃教育的成绩,希望我省的教育学者也能写出类似的文章,激励甘肃教育加快发展”。

2012年4月10日,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 在会宁调研时说,真正让会宁名声在外的,除了红军会师圣地,就是“教育脱贫”、“状元县”的传奇了。在会宁一中,连辑对“宏志班”的学生们说:“宏志班是政府针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专门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大家能够安心、集中精力地学习和生活。会宁一中宏志班的学生没有辜负党和政府、老师和家长的期望,有些学生已经考入北大、清华。我相信,宏志班的每一位学生,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都可以成才。”连辑为会宁一中题词: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3年10月9日上午,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 在会宁一中“圆梦班”启动仪式上说,会宁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近年来,会宁依托红色旅游,金色教育、绿色产业三大优势,强品牌,谋发展,走出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后发赶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路子,特别是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恢复高考以来已累计向全国各高校输送大学生8万多人,为甘肃、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享誉西北的教育名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在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能办出这样的大教育,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倾情关怀密不可分。

市级领导谈会宁教育(www.daowen.com)

1988年,时任兰州师专党委书记冯琯 在《试谈会宁普通教育起飞的几个施足点》的文章中说:“会宁在普通教育中,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提高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上,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上,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这既是会宁升学率高的根本原因,也是会宁教育的优势所在。”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渊 在1989年出版的《会宁教育研究》中说,会宁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求实性、超前性、开放性、社会性和竞争性。求实性,即按照会宁的现实因素决定会宁教育的大政方针。如在教育结构改革方面完全从会宁实际出发,确定“压缩高中、充实初中、加强小学”的原则;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强调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吸收当代教育理论新成果。超前性,即会宁教育有几项带动全区的大事走在前面,取得了主动。早在1977年,当全国相当多的学校还未从“四人帮”制造的混乱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会宁县委、县革委就着手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整顿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开放性,即会宁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信息不灵,但教改信息却不闭塞。县上经常派出中小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也邀请外地教育专家来会宁传经送宝。组织县内学校相互观摩教学,各学校也经常组织校内教师互相听课。社会性,在会宁从城镇到农村,人人都把孩子上学读书当作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对待。竞争性,即会宁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创造不同层次的平等竞争局面,竞争具体表现为校际竞争、校内竞争和社会竞争,这种竞争机制启动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活力。

2004年,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研究室原主任刘振华 在《对会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一文中说:“我认为会宁教育起飞的原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四点:一是改革导向。会宁教育是在改革中起步和发展的,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重大举措都贯彻了改革的精神。改革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教育充满无限生机。‘状元县’是教育之花,更是改革之果。二是经济发展。尽管会宁尚未完全脱贫,但农村改革的胜利,引黄灌溉和‘两西’建设的成就,外援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以及科技的进步,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经济发展为教育腾飞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艰苦奋斗。会宁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人们向来就有以苦为乐的精神。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教育上的体现。‘梅花香自苦寒来’,会宁教育的成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四是领导决心。县委县政府都把教育放在战略的位置,当作大事来抓,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并尊重教育规律,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在这四条中,改革是动力,经济是基础,领导决心和艰苦奋斗精神是保证。”

2004年,政协白银市原常务副主席冯理忠 在《统筹兼顾优先发展教育,厚德载物刻意造就人才——对会宁兴教育人的追忆》一文中说,会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打造“教育品牌”的做法和“高考状元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不断提高和明确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顺应形势的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兴教列为发展之大计,振兴之谋略,把育人作为治穷之根本,致富之希望。二、千方百计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振兴教育事业夯实基础,优化条件,开辟前景。三、大力提倡尊师重教之风,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家庭困难和其他特殊问题,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构建爱教乐教的氛围。四、不拘一格选人才,大胆提拔起用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妥善安排曾为教育做出贡献、但年事已高的领导,不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五、合理调整教学布局,适度集中人、财、物,构建高中部以县城为主,初中以各乡镇所在地为主,小学以村级六年制为主的学校布局框架

2012年12月3日,中共白银市委书记张智全 在市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网络舆情》(2012第20期)首页批示:“会师中学交响乐团取得的骄人成绩,再一次证明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事迹值得颂扬,他们的精神值得嘉奖。已安排宣传部、教育部门做深入调查,从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以及教师学生的拼搏精神等方面进行挖掘,寻找带有普遍性指导性规律性的经验,在全市进行宣传和推广。请高鹰、林邦同志阅并考虑,如何在全市弘扬这种敢拼会赢的精神,激发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

历任会宁县主要领导谈会宁教育

1986年2月24日,中共会宁县委书记赵国义 在全省地、县、企业党委书记座谈办学兴教时说:“我们没啥经验,我们是个苦地方,就靠了个‘苦’字,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2000年,中共会宁县委书记彭维友 接受《中国改革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这几年学校基础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基础教育质量却出现了滑坡。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把主要精力花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解决好教育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战略步伐,在向素质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发展的水平。”

2004年,中共会宁县委书记贾承世 在《坚持以人为本,再创教育辉煌——关于会宁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要牢固树立教育发展依靠教育改革的思想,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始终把握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适应性、先进性、竞争性的原则,把教育发展规律和会宁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和优势。”第一、教育观念要体现时代性。在普通教育内部结构调整上,不热衷搞“尖子班”、“重点班”,要扩大高中、充实初中、加强小学,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第二、办学体制要体现社会性。要充分利用会宁“西北教育名县”的品牌优势,积极鼓励、政策扶持,发展以非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的民办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教学手段要体现先进性。第四、教学体系要体现适应性。第五、教学方法要体现开放性。第六、管理机制要体现竞争性。一是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良性机制;二是校际竞争;三是校内竞争;四是社会竞争。

2007年11月9日,中共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 在接受《西部商报》记者的采访时说,会宁教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承。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全县人民对教育发展厚爱三分,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土壤,塑造了“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这一精神是会宁教育的灵魂所在,经历了由朴素的感性认识到深刻的理性思考,由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丰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会宁教育的长盛不衰,进一步扩大会宁教育在西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赋予“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0年5月,中共会宁县委书记贾汝昌 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促进会宁教育旅游搭建了平台,创设了条件。近年来,慕名会宁教育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旅游逐渐成为会宁旅游的又一亮点,实现了以“红色旅游”带动“金色教育”、以“红色旅游”衬托“金色教育”的格局。在前不久上海举办的“2010·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高峰论坛”活动中,我们会宁被授予了“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称号。

2010年8月,会宁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科健 在《依托红色品牌,整合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中国文化休闲旅游县》一文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对国家级贫困县会宁而言,教育更是一种精神支撑。而这种支撑取得的成就,成为提升旅游品位的一大优势。状元村、状元户持续涌现,一个农民家庭走出“双博士”、“三博士”已不足为奇,形成了薄弱经济承载庞大教育的会宁教育现象,这种文化积淀和艰苦环境下铸就的顽强拼搏精神、淳朴坚韧的人文品质,已上升为一种教育文化而生生不息,父辈可从中识得望子成龙计,学子可从中望尽成才路。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促进会宁教育旅游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慕名会宁教育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旅游成为会宁旅游又一亮点。

2012年,中共会宁县委书记甘孝礼 在《弘扬传统,开拓创新,以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促进会宁小康建设》的文章中说,会宁县是西北教育名县。长期以来,会宁人民秉承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届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全社会对教育工作大力支持,教育发展成就辉煌,创造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三苦两乐”精神,是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条件简陋、群众生活困难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精神的要义是教育为先、学校为尊、教师为荣、学生为本、社会重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