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人,以其出生年月为序。
王言纶(1750—1814)字德音,号简斋,男,汉族,会宁县永宁里一甲(今县城)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科举人。曾任陕西澄城县教谕。任中办书院、设庠考,培养人才。后辞官归里,勤奋攻读,精研四书五经,批点古人奥旨,博学多识。主讲枝阳书院,诲人不倦,教学有方。受业学子颇多,成名者不少。进士柳迈祖、康节、吴思权,举人牟祖荫、杨承爵、王晋墀(王言纶之子,解元)等皆出其门下。先生一生清平淡泊,课读自娱。曾自题一联:“明水半杯可识生前行状;香烟一炷应怜向后声名”。
张钟英(生卒年不详)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高庙村人。清秀才,私塾先生张象成次子。清代咸丰年间,子承父业,在高庙村河畔社设私塾讲学。讲学之地称为“学房”,后人称其为“学房院”,至今遗迹犹存。
张鉴三(1823—1889)字宝斋,号淡尘子,男,汉族,会宁县柴家门乡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贡生,学识渊博,尤通经史,著述颇丰,计有《造钞梓潼帝圣经释注》《四书而字百六韵》《安砚学语》(4卷)《耕心堂古今诗文》(10卷),均散佚。今存手抄本《卅史蒙求汇典》(20卷),时陕甘总督谭钟麟为其作序。另有木刻本《花门去乱诗集》《淡尘子养元记》。光绪四年(1878年),在会宁红堡子设馆教徒。清廷学史陆渔笙在陇上督学时,赏识其才学,延请教子三年。后谭钟麟又聘请为其子谭延铠、谭延直教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谭钟麟(曾为湖南督军、民国政府主席)荐任西宁府教授,年余病逝任所。定西籍翰林王作枢曾评价:“书囊已满三千卷,人品当足第一流。”。
王慎德(1826—1897)男,汉族,柴家门乡柴家门村窑沟社人,清嘉庆廪膳生员。其曾祖父王简齐、祖父王伯启均为乾隆时生员,父亲王卿为乾隆时太学生,子王献廷为道光时生员,孙王广运、王启运为同治生员,曾侄孙王焕为光绪时生员。先后办学五十多年,门下秀才以上弟子一百多名。
李振英(1842—1915)名师端,字振英,号育堂,男,汉族,会宁县郭城驿镇邵湾村井沟人。吏部候诠训导岁贡生。青年时考取贡生后投身教育事业,曾在靖远县大芦村创办私塾,招收学子,不择贫富,十里八村,好学者皆出其门下。后参加巩昌乡试,考取拔贡,调兰州望隆山书院。博学多才,谈吐爽朗,深得师生赞誉。弟子中考取进士、举人者不少。执教40余载,一生所重者,莫过于书,所藏书籍,经民国9年(1920年)地震,加之土匪杨小猴劫烧,到解放初期,尚有等身存量。先生施教弟子,修身务本,做人品正、心正,先识而后艺,对文化至诚至虔,提倡手不离卷,广览博收,精于专一,成知成行。政论、散文、诗词皆通。构篇严谨,文笔畅顺。亦精书法,得柳欧风范,精于小楷。晚年所作,法度严谨,筋骨清朗,自有书卷之气。
吴耀曾(生卒年不详)字自甫,男,汉族,会宁县翟家所乡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选任平凉府教谕。性情耿直,学识渊博。曾主讲安定(定西县)育英书院、会宁枝阳书院。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尤能因材施教。所授两县学生中,有70多人考中秀才、贡生、举人。
张嗣功(生卒年不详)字敏斋,男,汉族,会宁县大沟乡新坪村张家岘人,岁贡生。一生淡泊宁静,不慕名利,兴办私塾,招生授教。会宁、静宁、隆德、海原四县成名士子,多出其门。进士苏耀泉,苏源泉兄弟二人为其所教。
萧 渊(生卒年不详)字子泉,男,汉族,会宁县城西关人。邑廪生,一生设帐授徒,教学有方,就读士子百多人,成名门生不少,其中有进士刘庆笃,举人吴海净、张万青等。
张宫藻(1861—1922)男,汉族,会宁县柴家门乡张堡村人。青年时曾与秦望澜相约北上京城求知,后来一边办馆教书,一边忙于秦府内外杂事。辞职回乡后,在定西城隍庙中办起私塾。一时门生颇多,后来成名者不少。后又在西巩驿关爷庙中设学堂,数十里外青少年慕名前来就读。晚年,于张堡村堡子内设学堂。一生倾心教育,诲人不倦。
沈培源(1862—1949)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人,前清庠生。早期在南岔王家村周、王两家合办的私塾执教,后又在韩家湾村、曹家嘴村私塾执教,前后60余载,桃李满园,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德高望重,会宁名人秦望澜、刘庆笃、杨思等曾书写对联予以赞扬。
王师杰(1864—1928)男,汉族,会宁县柴家门乡鸡儿村河西社人。清晚期附贡生。曾任堡总职务。鸡儿川地方绅士,为人方正,博学多识。1915年,在鸡儿村王坡九天爷庙设馆办学,教授四书五经,此私塾延续多年,为鸡儿学校前身。
彭怀智(1870—1933)字乐天,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中川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举人,清末著名维新教育家刘光第弟子。曾任新疆呼图壁县知县、会宁县议长、北京国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民国20年(1931年)归里,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捐资创办中川堡学堂(中川中学前身)。
张济川(1870—1940)字子舟,号云舫,又号桃花山人,男,汉族,会宁县城北街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举人,曾任四川候补盐场大使,民国时历任会宁县临时议会副议长、劝学所所长、教育局局长、会宁高等小学校长等职。任教20余年,主教国文。其间曾在兰州速成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当时凡读儒书转向新学者,皆受其教泽。他常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民国29年(1940年)病逝家中。
康启琮(1880—1964)字德芳,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梁堡村康堡社人。清末秀才,甘肃高等学堂毕业。民国3年(1914年)后历任康县中学教师、平凉二中校长、兰州一中教师、甘肃省教育厅督学、会宁枝阳小学校长、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和会宁简易师范学校教师,从教35年,学生遍及陇上。1954年被聘请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写有《振兴甘肃教育事业的建议》和关于甘肃农民起义的材料,曾兼任甘肃省通志局编辑。1964年病逝家中。
张绍安(1880—1950)字世儒,号高庙山人,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高庙村人。为会邑名人张望中(字云亭,号梅村)长子,例授登仕郎。民国20年(1931年),联络乡贤张思诚(字静庵)等创建高庙堡学堂,开南乡现代教育风气之先河。为人勤勉思进,乡居间,关注地方风俗教化,替人排忧解难,有长者风范。
王嘉宾(1882—1960)字作卿,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王磨村人。清末与其弟彦宾同年中秀才,时人称为“双凤齐鸣”。民国8年(1919年),考入甘肃省优级师范,后又在西北大学学习。出校后不步仕途,即投身地方教育事业,先后在会宁高等小学、会宁南乡梁堡私塾、定西红土窑马家家馆、通渭县义岗川董家家馆、会宁南乡高庙小学等校任教。一生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受教学生遍布会宁、定西、通渭数县。新中国成立后,定西专署发文确认为民主人士,后为会宁县文化馆特聘馆员。
罗耆英(1886—1944)字华若,男,汉族,会宁县柴家门乡人,曾任青州同知。博学多才,精通四书五经,重视家乡教育事业。从1936年开始,到1944年逝世,与地方缙绅庞国玺等组织鸡儿学校校董会,带头自筹和募集资金,修建学校、添置教学用具,聘请教师,受到乡邻好评。
王维屏(1887—1956)字汉臣,男,汉族,会宁县侯家川乡人。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学院。留学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加入同盟会,两次会晤孙中山,亲聆教诲,对中山先生敬仰之至。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科员、甘肃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西和县县长、甘肃第一中学校长等职,民国36年(1947年)出任会宁初中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会宁中学校长,治学严谨,拥护民主革命,支持学生的民主行动,组织领导学校开展教育改革。
王景硅(生卒年不详)男,汉族,会宁县柴家门乡柴家门村窑沟社人,清光绪秀才,民国21年(1932年)自办私学授徒,先后在红堡子、寨子、杨山、小西、窑沟、四十铺任教四十多年。
杨文清(1889—1938)字景峰,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东西坡村人,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甘肃高等学堂,民国4年(1915年)春由甘肃省保送入北京京师学堂深造,民国9年(1920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科(清华商业学校)。就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关心国家民族兴亡,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为甘肃进步青年之先驱。毕业后受聘于甘肃法政专门学堂(兰州大学前身)任教,专授《商法概论》《民法概论》《经济原论》等课程。民国24年(1935年)调兰州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兼授英文。饱学多才,兼通西洋商业,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18个春秋,为甘肃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魏炳荣(1889—1955)男,汉族,会宁县八里湾乡人,民国4年(1915年)在家办私塾,民国10年(1921年)移址掌里村堡子山设立私学。民国19年(1930年)又将私塾移址掌里庙中,民国27年(1938年)该私塾由政府接管,改称“掌里初级小学”,从教30年,民国34年(1945年)离开学校。
杨辉璋(1891—1971)字朗亭,男,汉族,会宁县城人。民国2年(1913年)兰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在定西李家堡小学任教,民国4年(1915年),在会宁枝阳小学任教。民国29年(1940年)会宁成立女子中心小学,前后两次任女小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枝阳一、二完全小学任教,直至1965年退休。一生执教50多年,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精通国语注音,是第一个在会宁推广国语注音和大力提倡妇女学习文化的教师。“文革”中随家迁至汉家岔乡花儿岔村落户,1971年病逝家中。
韩国士(1894—1939)字志先,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袁嘴村人。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民国8年(1919年),在京参加“五·四”运动,曾被当局拘禁。民国9年(1920年)中国大学毕业后,曾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教务长、甘肃兰山道讲习所筹备主任、会宁枝阳小学校长等职。
杨 泉(1895—1952)字镜涵,男,汉族,会宁县汉家岔乡赵家岔村人,幼年课读私塾学堂,民国4年(1915年),毕业于会宁县高等小学(枝阳书院)。1916年至1931年在中川南峪川小学任教。1932年创办赵家岔村私塾并任教至1946年,教出许多优秀学生。1947年至1949年执教甘沟驿小学。1950年至1952年执教汉家岔乡杨山村小学。求学时勤奋刻苦,阅读过的书册均有圈点,各科试卷经常得到师长赏识。其办学行为、育人理念、学识人品、嘉言懿行,曾深得翰林杨思器重。
张邦选(1896—1968)字彦兮,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袁嘴村人。河南开封训政学院毕业,曾在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并兼事务主任。民国28年(1939年)回归故里,民国30年(1941年)协助其兄创办私立袁嘴小学,时学校经费部分由学生缴纳,部分由当地富户资助,其余所缺,全由自家无偿垫支。民国32年(1943年),经多方申请呼吁,改袁嘴私立学校为公立完全小学,任第一任校长。办事认真,执教严谨,以优惠的待遇聘请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吸引百里之内的学生就读。从教20多年,桃李盈门。1968年病逝家中。
杨 苏(1896—1956)字庆生,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东西坡村人,民国17年(1928年)5月毕业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兰州大学前身)经济专业,1930年8月调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兰州三中前身)任教国文,并担任教务主任。1949年10月至1950年8月在西北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在会宁县韩家集乡袁嘴小学执教一年,1952年初调会宁中学(一中前身)任教。1956年12月病逝。
梁 伦(1898—1989)字叙五,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梁堡村人。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任甘肃省农业学校校长、省行政讲习所训导主任、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校长、省立中山大学总务长、甘肃省宣慰使、第二路游击司令、新编第十旅驻兰办事处处长、陇南游击司令、固原县县长、河西烟类专卖局局长、省教育厅督学等职。民国36年(1947年)出任会宁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为人耿直,新中国成立前曾多次参与反对军阀,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活动。主持校政期间,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多次触怒国民党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会宁县教育科副科长,政协会宁县第一届、第二届委员。
万静基(1900—1996)字端容,女,汉族,会宁县郭城驿镇郭城驿村人。北京宏达中学高中肄业。甘肃省民革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省青少年基金会理事。1980年,两次将节约的养老金1.04万元捐献给甘肃儿童福利事业。1983年又将1.4万元、388册图书,捐献给家乡郭城驿小学兴建“端容图书馆”。1985年被《兰州晚报》评为当年全市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89年白银市人民政府赠予“惠及桑梓”匾额。1990年元月,获甘肃省人民政府“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奖”。病危期间,又将10万元个人积蓄捐赠给会宁县教委,建议作为“万静基教学奖励基金”,以每年银行存款利息奖励高考贫困学生。1996年4月8日病逝于兰州。
万继臣(1902—1994)原名万绍基,男,汉族,会宁县郭城驿镇郭城驿村人。北平民国大学预科毕业。民国14年(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0月在南昌国民革命军军官教导团受训。民国15年(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十七团连指导员。“四·一二”政变后退伍。民国17年(1928年)回兰州任《民国日报》编辑。民国18年(1929年)回家乡,协办郭城驿小学。民国19年(1930年),任会宁县第四区区长,集资筹款,振兴家乡教育。民国26年(1937年)创办郭城驿完全小学,民国34年(1945年)任会宁县第一届参议会议长。任职期间,倡办会宁县立初级中学,并出任第一任校长。1957年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工作,1979年按民主人士待遇退休。
李彦昌(1903—1952)字闻山,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高庙村人。民国时期曾在中川乡梁堡、高庙等学校教书。受其影响,一家祖孙四代都从事农村学校教学,成为中川乡教育世家之一。
张文运(1904—1952)字逸斋,男,汉族,会宁县老君坡乡文家岔村人。陇南中学师范部毕业即被中川完全小学聘任教高年级课程。后在家乡创办“会宁县立文家岔小学校”,并任该校第一任校长。1939年春受聘任会宁南街小学校长。1942年秋,应聘任大沟王家集小学校长。后又应聘任袁嘴完全小学教导主任,主持制定校规、校纪,使学校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教学质量居全县之首。在文家岔小学任教期间,博览群书,勤于笔耕,撰写不少散文、信札、诗赋和报告公文,所著《晓春宅杂稿》已遗失无考。1946年底因病回家。
万通轩(1905—1951)男,汉族,万宝成之子,会宁县郭城驿镇郭城驿村人。民国18年(1929年)春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东亚高等学校攻读社会科学。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即回国,任北平世界日报外勤记者,后受聘北平商业学校、北平民国大学高中部任教。民国28年(1939年)初,因病回家,在郭城驿中心小学任教,常向师生宣传抗日道理,教唱抗战歌曲,并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报。民国30年(1941年)任会宁县教育科科长,民国35年(1946年)秋应聘到靖远师范学校任教,1949年9月出任靖远师范学校校长,1951年5月病逝于靖远。
杨俊选(1907—1945)号子秀,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苟岘村人。1935年毕业于兰垣初级中学,先后在会宁黑虎小学、郭城小学任教,1942年调任会宁县督学。1945年病故。(www.daowen.com)
陈 舜(1908—1976)字绍唐,男,汉族,静宁县仁达乡人。大学肄业。曾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民国31年(1942年)春,任会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到职后,面临校舍狭窄、设备简陋、师资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即向县政府、省教育厅多次恳请呼吁,终由省厅批准改县立简师为省立简师,并按时拨发教师工资和学生补助口粮以及其它经费。又利用旧庙宇材料扩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增设班级,邀请学识渊博的教师授课。制定校规校纪,以身作则,使校风清正、面貌一新,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培养出不少师资人才。民国33年(1944年)秋离开会宁简师。
张鉴渊(1908—1963)字友泉,男,汉族,会宁县城人。民国19年(1930年)甘肃学院教育系毕业。历任甘肃省教育厅督学、天水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兰州市南街附小校长、会宁县教育局局长、会宁枝阳一校校长、南街小学校长、简师校长、会宁县临时参议会议长、中学校长等职。为培育青年,造福桑梓,与地方人士协商,上下呼吁,四处求援,于民国29年(1940)年创办会宁简易师范学校,任第一任校长。简师初创,教师、资金均极匮乏,他多方设法筹措经费,聘请贤能,备尝艰苦。当年秋季招生60名,后学校规模逐年扩大,为会宁中小学教育培养出大量师资。1963年病逝家中。
王仕俊(1911—1961)男,汉族,静宁县人。民国23年(1934年)至26年(1937年),在北平民国学院教育系求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无法上学,遂回家乡。民国26年(1937年)至33年(1944年)秋,任教于兰州师范。民国33年秋来会宁简师任校长,直至民国36年(1947年)。离开会宁后任固原师范学校校长。任会宁简师校长期间,继承陈舜先生勤俭建校、严谨治学的作风和争取民主、争取进步的精神,使会宁简师各方面都得到较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静宁县第一中心小学校长、静宁中学语文教师。1958年离职,1961年病逝。
李文炳(1912—2002)字子章,男,汉族,静宁县仁达乡人。民国27年(1938年)6月毕业于兰州乡村师范。同年7月参加“民众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赴延安等地慰问抗敌将士,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民国28年(1939年),在兰州市南府街小学、中华路小学任教。民国32年(1943年)2月应校长陈舜邀请来会宁简师任教,民国37年(1948年)3月任会宁简师教导主任。1950年4月,会宁简师与会宁初中合并后,任会宁初中教导主任。1954年8月调榆中县初级中学任教。1955年2月又调会宁中学任教,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6年“文革”开始后,备受摧残,一度被开除公职,流落街头,靠打小工度日,1978年平反并恢复公职。1984年3月任政协会宁县副主席,1987年3月退休。在会宁任教40多年,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备尝艰苦,为会宁教育做出重大贡献。1990年返回静宁老家。2002年2月18日去世。
朱允让(1916—2002)字尧天,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人。1942年6月,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边疆教育系。曾任甘肃省教育厅视导员、省立岷县师范校长,创办岷县师范附小并兼任校长。1949年后,在靖远一中、会宁一中和中川中学高中部任教,讲授历史、语文。1984年离校,前后教书40余年。学识渊博,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深受学生爱戴。
孙良佐(1916—1989)男,汉族,会宁县党家岘乡梁河村人,幼年在通渭一私塾先生孙兆阑处求学,1935年前后,在通渭军家堡子被巩汉山聘为私塾教师。后受聘在会宁东关小学任教。1940年前后,在陇江乡马家河(今党家岘乡砖井村)初级小学校任教。1946年,任梁河完小校长。1958年和1959年,两次被县政府授予“红旗教师”称号。1964年离职。前后从教二十多年,学识渊博,是当地德高望重、桃李满门的老教师,当地教育的奠基人,也是会宁县有名望的书法家。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贾尚策(1916—2007) 男,汉族,会宁县丁家沟乡人。民国27年(1938年)8月于兰州中学毕业后,在鸡儿嘴初小任教。翌年春,劝募乡邻并自己捐出30多亩耕地创办丁家沟小学,民国31年(1942年)更名中盈小学第一分校,任校长,民国33年(1944年)学校更名为中盈乡第二中心小学,1949年复名丁家沟小学,任校长至1969年。从事教育30多年,培养不少人才。任政协会宁县第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会宁县第一至第十届人大代表,甘肃省第二届、第三届人大代表。
周耀祖(1917—1985)字远峰,斋号抱冰室,男,汉族,会宁县青江驿人。6岁入私塾,13岁丧父,枝阳完小毕业,国民党员,18岁任长富乡(今韩家集乡)乡长。同情百姓,不忍责罚,曾言“杖及百姓之事,莫说亲为,睹之亦不忍也”。后受姜守贤先生之聘,在青江驿小学任教,继任校长。“文革”蒙冤入狱9年。1979年平反,在家以耕田读书写诗度日。一生作诗近2000首,著述盈尺。1981年,时任定西地区教育局局长的冯琯登门敦其任教,他恳辞拒绝,作七律云:“昼日牧羊夜始休,文宗冯老到寒鸠。……衰朽不需伤往事,欣逢盛世乐田畴。”10年之后,冯琯又问及先生时感叹说:“一介书生,命运不济,一生多有憾事,实在惋惜了。”
张 荣(1917—1999)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杨湾村人。中共党员。1951年办起全省第一个农民识字夜校,自任教员,白天向人学,晚上教人学。1953年秋办起全县第一所民办初小,组织学生勤工俭学,修建校舍,购置图书教具。1960年5月被甘肃省文教群英会评为先进工作者,6月被授予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儿童工作者”,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邓小平等接见。1981年退职。1999年病逝。
李国枢(1917—2008)男,汉族,会宁县原掌里乡人。甘肃省书画进修学院名誉教授。民国27年(1938年)考入兰州农校,民国34年(1945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师资班学习一年毕业,后考取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农经科学习三年。1952年起,先后在韩集、王庙、掌里中学任教。1986年退休。晚年勤于笔耕,有诗文多篇。
任思敬(1918—1998)男,汉族,会宁县平头川乡任湾村人。民国25年(1936年)2月在平头川乡魏家川创办“会宁县黄陪乡第九保国民初级小学”,民国27年(1938年)秋,校址迁至杨家山庙院内,校名经县教育科批准,更名为“会宁县青龙镇初级小学”。后就读会宁师范,于民国35年(1946年)7月毕业,在枝阳二完小、韩家集乡袁嘴小学任教20年。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张维罴(1920—2012)字瑞卿,男,汉族,会宁县中川乡高庙村人。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定西专署、会宁人委科员,后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在会宁大沟中学、河畔中学、老君中学、会宁一中任教。1978年退休。1992年获白银市“园丁奖”,1996年获甘肃省“园丁奖”。好读书,一生手不释卷,教学之余笔耕不辍,著有《原始社会史》《秦史纲要》《多愉堂文集》《张氏族谱》等。
王祉繁(1921—2000)字寿生,男,汉族,会宁县城人,祖籍河南。民国30年(1941年)陕西武功国立西北农学院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民国32年(1943年)任会宁简易师范学校理化教师。1953年初,在兰州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二年,担任会宁一中校医兼教师、城关卫生院医生多年。为政协会宁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周尚礼(1921—2004)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1948年7月毕业于兰州师范专科学校,同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岷县师范、会宁一中、大沟中学、会宁体委等单位工作。1987年荣获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特授“新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
高世禄(1921—2005)男,汉族,会宁县太平店镇万坪村人。民国26年(1937年)7月考入省立天水师范学校。1950年,调杨崖集乡工作,先后任魏家岔、陇西川、大寨子、梁家河几所小学校长。1951年8月出席甘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荣获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入编1994年版《会宁县志·人物篇》。
吴江澜(1922—1984)男,汉族,会宁县城人。民国35年(1946年)8月毕业于兰州师范。曾任会宁南街小学教师、校长等职。民国38年(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会宁地下支部组织委员。1949年8月会宁新中国成立后至1955年任省立会宁初中(省教育厅直属)副校长,在校长王维屏患病期间,主持校务工作。1956年2月,在肃反中被错误处理,开除党籍、撤销职务,一直在会宁一中、东关小学等校任教。其间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完成工作任务。1978年4月平反,同年离休,1984年病逝。
杨 桢(1922—2000)男,汉族,会宁县韩家集乡人。民国29年(1940年)毕业于兰州第二实验小学,民国35年(1946年)秋开始在袁嘴小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辗转家乡多所学校任教。曾任韩集小学校长。于1987年12月在袁嘴小学退休,在家乡执教42个春秋。
王永让(1922—2009)男,汉族,会宁县汉家岔乡大庄村人。中共党员。1951年从事教育工作。积极筹建刘家岔、金湾、台子、汉岔等学校。1954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1957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77年9月,出席全国体育工作会议。1979年退休后,仍心系教育事业,被台子学校聘请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1983年,他在学校设立了“王永让育花奖”,奖励品学兼优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联合革新计划(JIP)中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91年3月被省教委评为先进个人。1993年,他个人出钱买来松柏树苗,和台子学校师生一起绿化校园。退休后坚持绿化荒山,2003年《甘肃日报》对其事迹予以报道。80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撰写《古诗精粹》和校史。1997年,荣获白银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1998年获甘肃省“老有所为”精英奖。
陈福堂(1922—2009)男,汉族,会宁县老君坡乡河口村人。初师学历。1945年至1948年,任会宁县黄陪乡第二中心国民小学校长,1949年至1957年任老君小学校长。还在青江、翟所、袁嘴等小学和会宁一中、老君农中等学校任教。1981年在老君小学退休。
贺国华(1924—2011)男,汉族,会宁县丁家沟乡梁庄村沟湾社人。中学文化程度。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会宁县财政科副科长、科长,定西地委讲师团理论教员,定西专区医院代理党支部书记,会宁县委宣传部部长,县“五·七”红专学校革委会副主任,河畔中学革委会主任,县文教局局长。1984年任政协会宁县第一届委员会主席。1987年离休。在会宁县教育局任职期间,主持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致力学校整顿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使会宁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刘振骐(1927—2009)字骧程,男,汉族,会宁县城东关人。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49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枝阳二小、会宁初中、甘沟小学、韩集小学、会宁一中、河畔中学、汉岔中学、大沟中学、郭城中学任教。1957年2月出席甘肃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曾多次获奖。发表论文《中学生物教学浅探》等。1987年于会宁一中离休。
赵之敏(1927—2000)男,汉族,会宁县郭城驿镇腰井村人。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56年7月至1958年7月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先后在榆中县第一中学,会宁县郭城驿小学、腰井小学、黑虎中学、郭城中学、郭城农中任教,1992年退休。在30多年教育教学生涯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被评为“会宁县先进教师”、“会宁县先进工作者”、“定西地区优秀教师”,荣获“白银市园丁奖”、“白银市优秀教学改革奖”,1988年获省“园丁奖”。曾在省、市、县多家报刊发表论文等26篇。
白 桢(1928—2001) 男,汉族,定西石泉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肄业,1951年由定西调会宁初中工作,1954年任会宁初中教育主任,1955年代理校务,1957年任教导主任并代理校务,1970年调刘寨中学任副校长,1975年任会宁“五·七”红专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调任会宁二中副校长,1980年调任会宁一中副校长,1982年任校长。曾当选为甘肃省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1986年任会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会宁县第七、九、十届人大代表,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6年4月,任会宁县九届、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银市第三届人大代表。1990年退休,2001年10月4日去世。
周 德(1928—2003)男,汉族,会宁县八里湾乡人。中共党员。会宁师范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从1948年开始,先后在韩集小学、张城小学、翟所小学、陇西川小学、北刘中学、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退休后受聘会宁二中任教,多年义务参与《桃花山》杂志编辑工作。白银市政府授予“从事人民教育多年”荣誉,省教委、省离退休教师协会、省中小学教师基金会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省关工委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了艰苦探索,成效显著,老来仍然热心教育工作。
赵锡章(1928—2005)男,汉族,会宁县杨崖集乡人。中共党员。会宁师范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会宁县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白银市第三、第四届教协理事。曾担任会宁城关小学第一任校长,创建过四所小学,七次担任小学校长,负责建设县幼儿园并任第一任园长。曾参加全省文教群英大会,受到表彰奖励。获白银市“园丁奖”。一生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兢兢业业。
王元方(1929—1996)男,汉族,四川省江津市人,祖籍江西上饶。1949年四川江津高中毕业后参军。四川解放后,曾先后任教江津成德小学、江津城关第三小学,1951年4月至8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学习,1955年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在定西中学、定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58年任定西师专教务长。1963年3月调会宁一中任副校长(校长缺)。1969年秋调任城关中学革委会主任,1975年后任会宁一中革委会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从事会宁教育工作20年,廉洁奉公,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重视师德建设和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会宁教育界享有很高威望。1983年3月调四川峨眉中药学校任教务长。1994年离休。1996年7月3日,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去世。
栗建周(1930—2007) 男,汉族,会宁县会师镇人。中共党员。中师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194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会宁南街、河畔、刘寨、老君、甘沟等地小学和枝阳、北关、东关小学任教,并长期担任校长。1990年离休。从事会宁小学教育教学工作42个春秋。政协会宁县第一、二、三届委员。被评为白银市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甘肃省少儿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克运(1930—2010)男,汉族,靖远县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1950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会宁县北关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会宁县督学等职。执教41年。为白银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数学学会会员。先后荣获市学校思想政治先进工作者、省市“劳模”称号,1988年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奖,享受部级劳模待遇。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李克忠(1931—2000) 男,汉族,会宁县老君坡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省立会宁师范。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会宁县委讲师团,会宁县二完小、韩集袁嘴学校、青江驿小学、老君小学、老君学区、老君乡教委工作40年,是老君坡中学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1983年5月获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园丁奖”。
杨国华(1932—2010)男,汉族,会宁县翟家所乡高嘴村人。1953年3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在翟家所乡六方、高嘴、翟所等小学任教,多年担任学校负责人。195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仪式,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许益保(1936—2012)男,汉族,陕西省蒲城县甜水井乡人。中共党员。1959年8月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科毕业后分配会宁,先后在会宁一中、韩集中学、新添中学、会宁二中任教,历任会宁二中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政协会宁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为白银市数学学会和数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论文《解析几何中的对称问题》于1987年在白银市数学教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并在甘肃省数学学会与西北师大合办的《数学教学研究》上发表,198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中学数学研究》选载。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学特级教师。
周耀堂(1938—2006)男,汉族,榆中县人。1957年中学毕业,曾在会宁陈庄小学、刘寨小学、袁埫中学、刘寨中学任教,1976年调会宁县教育局管理档案。1959年、1960年被评为会宁县优秀教育工作者,1964年被评为定西地区先进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会宁县优秀党员,1991年、1992年被评为白银市优秀党员、白银市先进工会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会优秀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6年发表论文《干部档案音序编目检索尝试》获国家“八五”科学成果奖,1997年、1998年被评为会宁县工会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县档案管理先进工作者。2001年1月退休,2006年12月去世。
李蓝图(1943—1995)原名李国泰,男,汉族,会宁县新庄乡人。中共党员。1967年7月甘肃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曾任会宁三中副校长,1979年10月到1984年2月,任会宁二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其间拨乱反正,狠抓教学质量,使学校各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向上新气象。同时,认真改进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方式,解决教职工生活困难,呕心沥血,成绩卓著。调离会宁二中后,历任定西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定西行署教育处处长、中共定西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定西县委书记。1995年因病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