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宁教育志:教师培训与进修

会宁教育志:教师培训与进修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0年秋,选派80余名小学教师,参加甘肃师大靖远教改班为期半年的培训。需要进修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乡镇、学校推荐,县教育局研究同意,经考试合格并与原乡校、县教育局签订合同后,占原单位编制脱产进修。同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1年起开展第二轮教育合作,会宁县已有120名高中教师赴如东参加新课改培训。

会宁教育志:教师培训与进修

学历培训

1985年,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中等师范学历教育达标班,到2005年共举办17期,有627名教师取得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同时,县教育局筹措学历培训经费,每年选送部分教师到甘肃教育学院、兰州教育学院、兰州师专、定西教育学院、天水师专等大专院校进修。1994年开始,县教师进修学校同白银市电大分校联合开办电大学历教育班,先后开设普通汉语言文学、卫电高师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3个大专班,有120名教师取得大专学历证书。1999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同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联合开办小学教育专业大专学历教育自考辅导班,先后招收学员764人。2002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同定西师专联合开办小学教育和汉语言两个专业的大专学历教育班,招收学员281人。

1984年至2005年,全县有105人自学考试取得中专学历,459人取得大专学历,47人取得本科学历。

自1993年到2015年,全县有4800多名教师通过自考、电大、函授等进修形式取得大专、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继续教育和提高培训

会宁的教师培训工作起步早,1951年至1952年,县教育科举办两期师资训练班,学制1年,培训100余人。1955年至1957年,全县选送部分中小学教师去靖远师范进修。1970年秋,选派80余名小学教师,参加甘肃师大靖远教改班为期半年的培训。1972年开始,每年选送50名中小学教师到县“五七”学校和定西地区办的师范学校轮训。1981年起,先后选送300名优秀民办教师到靖远师范、临洮师范、陇西师范学校定向学习培训。1985—1987年,教师连续进行全省教材教法统一考试,通过培训和考核,到1988年底,全县4742名中小学教师中,有1046名小学教师和680名中学教师参加并通过教材教法过关考试考核,分别占教师总数的35%和40%。1986年实行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全县共有1726名教师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取得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有1888名中小学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

20世纪90年代开始,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快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的意见》、《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跨世纪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简称226计划)和《白银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方案》(简称113计划),制定《会宁县骨干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简称551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教师脱产进修,原则上以本科学历和紧缺学科为主,且必须有3年以上教龄。需要进修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乡镇、学校推荐,县教育局研究同意,经考试合格并与原乡校、县教育局签订合同后,占原单位编制脱产进修。教师离职进修毕业后须在本县工作满5年方可申请调出,否则按5年的平均比例交付培训费。凡离职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工资关系随人事档案一并转入录取院校。中小学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接受国家规定的相应层次的学历培训教育,到2007年底,全县中小学教师都要取得《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同时,积极鼓励小学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初中教师取得本科学历、高中教师通过在职函授取得研究生学历。(www.daowen.com)

县教师进修学校主动适应教师教育结构“战略转型”的大趋势,构建“上挂、横联、下辐射”灵活开放的新型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挂”即主动与各高校挂靠,走联合办学之路。“横联”即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县教育局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县教研室、县督导室、县职教中心和县直各中小学校,建立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下辐射”即县教师进修学校与乡村各中小学校建立联系制度,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开展下乡追踪调研活动和巡回送教上门活动,为乡村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和教改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现场专业指导。自1998年起,开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班。还有英语教师培训、艺术教师培训、教育督导员培训、教学辅导员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WTO知识培训、乡教委主任培训、教育会计培训、教育基建监理人员培训、教育项目(欧盟)工作人员培训等,县教师进修学校自开办以来累计培训教师8051人次。

2006年起,会宁县围绕“打造西北教育名县”的目标,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把强化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举措,依托国家和省上两级培训,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搭建载体、强化举措、注重质量,全面完成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任务,到201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各类培训22055多人次。具体做法是:在城区高中、初中、小学和县幼儿园建立县级教育管理和学科培训基地,以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1998年起,至今已安排中小学教师县级培训25期,累计培训中小学校长、教师2300多人。同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深化对外交流合作。2007年—2010年开展第一轮教育合作,如东县共选派19名如东教师赴会宁县支教,会宁县有500多名教师赴如东学习交流。2011年起开展第二轮教育合作,会宁县已有120名高中教师赴如东参加新课改培训。2012年起,会宁县每年选派数十名校长、教师赴北京培训;北师大在会宁县6所县直学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负责将这些学校建设为全县教师培训基地;依托北师大,全县各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和全国名校建立结对交流校际关系。2012年6月,县教育局一次组织550名校长和骨干教师赴陕西宜川学习考察高效课堂建设工作。还先后与甘南州玛曲县、定西市宕昌县等县区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帮扶支持兄弟县区教育发展。2013年,选派72名校长、59名骨干教师、66名特岗教师、20名民生实事项目教师赴北师大参加培训,26名英语、音乐教师、4名幼儿教师赴上海培训。2014年,先后选派856名教师分赴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观摩学习。

名师培养

会宁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重要地位,制定名师培养计划,实施“名师工程”。会宁县北关小学为培养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学者型名师,首先从青年教师抓起,要求青年教师三年内达到“十个一”:一个与时俱进的头脑,一双勤于观察的慧眼,一笔规范的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过关的简笔画,一堂市级以上标准的公开课,一项娴熟的多媒体操作技术,选报一个省级以上课题,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发表一篇省级以上刊物论文。一些乡镇教管中心坚持组织教师上好“六课”,即上合格课、新上岗位教师上亮相课、中青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回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为提高教学质量,全县各乡镇教管中心各学校组织各类听课活动: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听公开课;乡镇教管中心组织全乡镇教师的观摩课、录像课;自制课件的多媒体课,请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走出校门听县直学校教师的优质课。有的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还号召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切磋,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组织由两名教师同讲一个课题的教法研究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和总结,有力地推动教法的改革。会宁二中在教师培养上实施“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过关,五年成型”的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制度,要求新教师要上好“三课”:即会宁二中传统教育课、教学入门课和教育入门课,促使人人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入门时间。实行学徒拜师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要求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即传优秀传统,帮备课、教课和班主任工作,带出严谨教风。坚持名师培养制度,通过组织“优质课竞赛”活动,促使骨干教师和名牌教师的迅速成熟,发挥名优教师的带动作用。

会宁一中坚持开展“出名师、树骨干”的“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会宁一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和《青年教师培养协议书》以及《教研制度》和《教研规划》。对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各级骨干教师,对教龄不足三年的教师,重点予以培养,使其能迅速成长,走向成熟。学校号召并要求全体教师要把教研作为学校发展、自我发展的先导工程看待,把“出优秀学生、出优秀教师,出先进办学经验和理论”作为科研的总体目标,广泛而全面地开展教研“1234工程”——树立一种意识:科研是兴校的根本动力;增强两个能力:驾驭现代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提高三个效果:教育效果、教学效果和科研效果;遵循四条原则:立足教学实际,追踪先进理论,分散研究问题,综合构建体系。为激励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建立《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著作、论文、优质课等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为教师发挥才智,创造性工作和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全县各学校各类型的名师工程,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教学骨干和省市县园丁。据2012年统计,全县有特级教师19名,受到“省园丁”等省部级奖励的104人,授予市“园丁奖”的1058人,获得“县园丁”称号的2155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