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由会宁县新添地区驻防国民党部队连长尹继伊倡导助资,当地群众捐款、捐物、投劳,办起会宁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所小学:沙家湾小学。建校期间,白崇禧途经沙家湾曾为该校捐法币1万元,资助建校办学。沙家湾回民小学建校之初,依回民习俗,学生半日念经,半日读书。后改为全日读书。当时,由尹继伊和张鹏举2人执教,有学生1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就近进入当地学校就读。1940年,民国政府会宁县县长刘伯余(回族)提倡回民地区办学,要求一保办一所学校,保长兼任校长及校董事。时第五保保长马金昌带头捐地建校,办起新添苦水岔初级小学,由当地政府派遣汉族教师任教。这所学校延续至今,先后有一大批回民子弟在此完成小学学业。1947年,新添堡道口村办起道口初级小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会宁回族地区有公办初级小学2所、完全小学1所,在校学生57人,教员3人,其中回族1人。50年代末期,会宁县新添堡乡有民办初小3所、公办初小4所、公办完小2所,在校学生684人,公派教师13人、回族教师5人,民办教师13人、回族6人。60年代初,由于生活困难,学生流失多,新添堡乡民办初小关闭,有公办初小3所、完小2所,在校学生266人,教师5人。“文革”中,拆寺建校,全乡有五年制学校15所,在校学生1200多人,教师43人,其中公派教师12人。民办教师31人,其中回族14人。60年代末,新添小学改设为七年制学校,招收初中学生30多人,这是新添回族聚居区中学教育的开始。70年代中期,学区设立教育专干,学校总数达54所,其中七年制学校4所、五年制学校12所、三年制学校38所,在校学生近2000人,其中初中学生3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有教师100多人,其中公派教师30人、回族7人;民办教师70人、回族40人。1977年,新添堡七年制学校改为九年制(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招收高中生2班100人。1978年,高中停招。1979年,七年制学校改为八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1981年中小学分设,新添堡八年制学校分设为新添堡回族乡中心小学和新添堡初级中学。80年代初,三年制学校多数关闭,七年制学校撤并。新添堡回族乡实有学校18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五年制学校16所、三年制村小1所,在校学生850多人,教师79人,其中公派教师30人、回族教师14人,民办教师49人、回族29人。1989年,全县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545人,其中回族学生1025人。90年代,会宁少数民族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通过“世界银行第三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危房改造”项目等工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设施设备都有根本性的改善,不仅消除危房,部分学校达到市、县级标准化学校,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2000年4月,由头寨子乡马家堡回族女青年马晓华,回族马林、马明、马忠等人带头捐资兴建1所初级中学。为感谢马晓华等人善举,会宁县教育局于2000年9月28日将原马家堡学校改名为马堡回民小学,将他们捐资所建学校命名为“马堡晓华回民中学”,并聘请马晓华担任名誉校长。从此,马晓华每年来学校举行捐资助学活动,设立“晓华教育基金奖”,用来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家庭困难学生。2014年,马晓华回族中学和马堡回族小学合并更名为“会宁县马堡晓华民族学校”。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流动性较大,举家迁移的较多。据统计,新添堡回族乡义务教育阶段内在外就读的学生近千人。但由于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随着素质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小学、初中阶段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www.daowen.com)
新添堡回族乡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全县小学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监测情况表明,全县生均总分250.83分,新添堡回族乡、回族小学生均分高于全县生均总分。新添堡回族中学自2002年至2012年,在全县初中毕业会考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6科合格率和应届生直升率,连续6年排名均居全县45所初级中学前10名,2012年参加会考的142名学生中,有110人被各高级中学录取,其中考入会宁一中“宏志班“2人,会宁二中”联想班“5人、”雨林班“2人。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表彰奖励,2005年被白银市委市政府评为”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在全县各类考核中名列第七名。新添小学2009年9月获会宁县小学五年级质量检测中心小学组三等奖,2013年9月获会宁县小学六年级质量检测一等奖;河屲小学、沙湾小学和涝池小学于2013年9月同时获得会宁县小学六年级质量检测二等奖。
由于国家对民族教育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使学校硬件建设焕然一新。少数民族学生也得到较大照顾,在普通高中规模小,初中毕业生相对较多,升学压力大的情况下,中考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低10分录取政策;对高中阶段民族学生实行助学金优惠政策,结合各学校助学金制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比汉族学生高出70%。
在尕藏成来活佛倡议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会宁县和玛曲县达成协议,从2004年秋季开始,每年接收该县20名藏族学生在会宁县中小学就读。2012年,会宁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玛曲县藏族学生,其中小学阶段50名(女21名),初中阶段39(女16名),高中阶段38名(女14名)。他们在会宁就读学习进步,生活愉快。玛曲县藏族学生在会宁,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爱。各学校基于藏族学生汉语基础薄弱、语言交流障碍较大的情况,把他们分开编入各个班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了他们汉语交流的水平。高一招生中,面对全县近三分之二考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严峻形势,对玛曲县考生给予降低180分录取的特殊照顾。学校把玛曲县的学生安排在师资相对比较强,班级班风学风好的优秀班集体学习,让汉藏学生结对子,手拉手,在相对密切的关系中学习生活,促进交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玛曲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特长和民族特色,丰富了藏族学生在校的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