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与郭泰:道德示范与教化

孔子与郭泰:道德示范与教化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官府实施教化强调榜样的作用一样,民间教化也要通过示范来开展。孔子本身就是一个范式。他们正派善良,起着道德示范作用,用不着开口说话,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风民俗。别看郭泰身无寸职,却运用自己的名声和影响,以奖励和教导人才为己任,足迹遍布四方。郭泰在路上遇见他,专门摆上酒菜给予抚慰开导。到达叛贼盘踞的地方,杨牢伏在壁垒上痛哭。

孔子与郭泰:道德示范与教化

与官府实施教化强调榜样的作用一样,民间教化也要通过示范来开展。

孔子本身就是一个范式

譬如仪容。他“温良恭俭让”(《 学而》),温和、善良、恭敬、收敛、谦让;“恭而安”(《 述而》),谦恭而安详;“温而厉”(《述而》),温和而严厉,足以成为士人效法的标杆。他喜欢开导乡人,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行束修,原为一种入学礼,后引申为年龄。是说,自15岁以上的人,他没有不教诲的。孔子在士人乃至民众中有着极大影响力,以至于人们称他为“素王”,这可是民选的,比朝廷的封君更贵重。

像孔子这样的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朝代都有。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曾把民众分成六类,其中一类叫“整谷之民”,特点是“嘉厚纯粹”。(《韩非子·六反》)整,端正;谷,善良;嘉,美好。意思是善良厚道,单纯质朴,品德端正的那类平民。他们正派善良,起着道德示范作用,用不着开口说话,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风民俗

东汉有个郭泰,学问人品俱佳,被河南尹李膺评定为天下读书人第一。郭泰返乡,官民相送,车子多达数千辆,李膺送郭泰上船,人们望着他俩,认为简直是神仙。别看郭泰身无寸职,却运用自己的名声和影响,以奖励和教导人才为己任,足迹遍布四方

有个叫孟敏的人,肩上扛的瓦罐掉在地上,没有丝毫理会便走了。郭泰见到他,问当时是怎么想的。孟敏答:瓦罐已经破碎,看它又有什么用!郭泰认为孟敏具有分辨能力和决断能力,便跟他交谈,了解他的德行和性格,然后劝说和指导他出去求学,孟敏终于闻名于世。

有个叫左原的人,是郡学的学生,因为违反法令,被郡学开除了。郭泰在路上遇见他,专门摆上酒菜给予抚慰开导。郭泰以颜涿聚和段干木为例,他俩一位是大盗,一位是大混混,前者成了齐国大忠臣,后者成了魏国大贤人。郭泰说:没人能够不犯错误,颜回那样的贤人尚且无法避免,何况一般人呢。你万万不可心怀怨恨,这时候应该反思自己,接受教训。左原表示接受。有人讥讽郭泰,说他跟恶人拉拉扯扯。郭泰说:对于行为有违仁义的人,如果过分排斥,就会把他推到作乱的道路上去。后来左原一时想不开,找了伙人前去郡学寻事,恰巧郭泰那天也在郡学,左原羞愧离去。人们听说后无不佩服郭泰当初的做法。(www.daowen.com)

经郭泰帮助而取得成就的人很多,不光是读书人,还有漆工、门卒、屠户、酒贩、士兵等下层百姓。郭泰就是这样以从我做起践行教化。(《资治通鉴》卷55)

更多的人没有郭泰这样的名气,他们在各个地方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南北朝时,南朝有个人叫沈道虔,时逢战乱,遍地饥荒。有人饿得受不了,跑到他家园子里偷菜,他怕人不好意思,自己躲进屋里,等人走后才出来。有人偷挖他家竹笋,他叫人买来大笋送过去,说主家想让竹子长成竹林。那人非常羞愧,送回大笋。有一段时间,沈道虔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以至靠捡拾谷穗糊口。人们常常为争抢谷穗起冲突,沈道虔不能制止,便把自己捡到的谷穗全都拿出来送给他们。后来每发生争执,人们便互相叮嘱不要让沈先生知道。冬天沈道虔没有棉衣,有人送来一万贯钱,他全都分给族里的兄弟子侄。他教育乡里少年,凡是跟他学习的都很有成就。(《南史·隐逸传》)

唐朝有个杨牢,父亲被叛贼杀害。为找回父亲遗体,他从洛阳走到常山(今河北曲阳西北),行程两千余里。到达叛贼盘踞的地方,杨牢伏在壁垒上痛哭。叛贼被打动了,把尸体还给了他。时值寒冬,他身着丧服,行走在太行山之间,手脚裂开一道道口子,心中怨愤悲伤,血和泪长流不止。路上的行人都为他落泪,回家后拿他的事迹教育自己的子女。(《新唐书·李中敏传》)

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些平常人,他们是社会绝对不可或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