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间教化专家与组织机构—古代的三老五更

民间教化专家与组织机构—古代的三老五更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教化就组织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负责教化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古代叫“三老五更”。其地位不低,与乡长、县长共同议事。之所以以老相称,是因为与青壮年相比,老人更知道“三德五事”。所以“三老五更”是德行突出足以率众,令人敬仰乃至视为自己家长之意。族长的地位、名声不如“三老”,但实权却在其之上。

民间教化专家与组织机构—古代的三老五更

孔子的话告诉人们,身在民间,人为平民,一样可以从事治理。

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德治。德与法不同:法的制定和执行,权在官府;而德治却是每个人的事情,谁都有权对社会风气和他人进行道德上的褒贬,以形成舆论,从而影响风气走向。德治把治理变成一种大众行为。

孔子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为官,由上而下推行教化;为民,由己而彼践行教化。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双层治理结构,即官府与民间齐头并进、相互协调的模式。这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政治文明,为中国所独具,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民间教化就组织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负责教化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古代叫“三老五更”。这是尊称也是职位,周朝的时候就有了,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战国时期虽然大家忙着打仗,但仍未放弃教化,即使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也设置“三老”,而且相当发达,每个乡都有。到了汉朝刘邦更上一层楼,建立起从中央到基层的一整套教化体系,使“三老”成为一种制度。刘邦虽然痞子出身,粗鄙无文,但他当过亭长,深知民间教化的重要性,故而一竿子插到底,规定每个乡都必须设置“三老”,然后由他们推举人选担任县级“三老”。其地位不低,与乡长、县长共同议事。

(汉画像砖)亭长(www.daowen.com)

“三老”不是三个人,“五更”也不是五个人,二者是一码事,实际上只是一个人。三和五指的是“三德五事”,三德:直、刚、柔;五事:貌、言、视、听、思。之所以以老相称,是因为与青壮年相比,老人更知道“三德五事”。“老”包含年龄要素,但并非越老越好,刘邦划的是50岁杠杠,这个年龄之上的人才有资格入选。“三老”与“五更”借用的是星象术语“三辰五星”,德高望重的人如星辰般闪烁,晖耀一方乡土。所以“三老五更”是德行突出足以率众,令人敬仰乃至视为自己家长之意。

“三老”不是官方任命的,是老百姓选出来的,就是刘邦政令中所谓的“举民”。当然,官府不可能完全置之度外,搞个集中意见或者协商提名还是可能的。

另一个方面是宗族。古代的宗族非常发达,顶半个朝廷,甚至比朝廷还厉害,就没有它不管的。官府管不着个人家务,宗族却管,谁家的儿女不孝敬,谁家的媳妇偷汉子,宗族就要出面了,绑到祠堂进行公议,轻者责打,中者除籍,重者沉河。之所以召集族人,除了以示民主、争取舆论支持外,还为了教育广大族众,整肃一方风气。族长的地位、名声不如“三老”,但实权却在其之上。

惩罚只是偶然为之,常态是乡规民约。宋明时期有一部《蓝田吕氏乡约》非常著名,为陕西蓝田吕氏兄弟所创,内容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七大部分。朱熹看着好,对其进行整理,突出其中的教化功能,在全国加以推广。他还参考诸多乡约,作了一部《家礼》,以资民间教化之用。

对于乡间舆论,孔子的意见是不盲从,要做具体分析。“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子贡问:全乡都说他好,这样的人怎么看?孔子答:不怎么样。又问:那么全乡的人都说他坏呢?孔子答:也不怎么样。最好的是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全乡的坏人都说他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