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减轻民众负担,是惠民的一种方式。
大贵族季氏的财富已经超过了鲁国君主,但他仍嫌不足,想用按田亩收税的办法聚敛钱财,派家臣冉求向孔子咨询。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当面没有回答,把他叫到一边,说:难道你不知道吗?先王制定的土地制度,以地力的肥瘠为等级,结合劳动力的强弱来收税,老少都考虑到了,丧偶的鳏夫、失去丈夫的寡妇、没有父母的孩子、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都照顾到了,遇到战事还规定了收税的上限,先王以为这已经足够国家之用了。如果季氏打算依据制度办事,有周公制定的规则摆在那里,要是想违背制度,去做就是了,又何必来问我呢!(《国语·鲁语下》)
对于这件事,《论语》中是这样说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季氏比鲁国君主还富有,而冉求还去为他敛财,增加其财富。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同道,大家可以敲着大鼓去讨伐他。
鲁国君主鲁哀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回答:为政之要就在于使民众得到实惠,延长他们的寿命。哀公问: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孔子说:减轻赋税,民众就能够得到实惠,民众富裕了就不会生事,不生事就可以远离罪罚,远离罪罚就能够长寿。哀公说:要是这样我就穷下来了。孔子说:《诗经》云:“和善平易真君子,为民父母敬又亲。”还从来没有见过儿子富裕而父母贫困的。(《说苑·政理》)
这件事《论语》中也有记载,不过孔子换成了学生有若。鲁哀公问有若:今年收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你有什么法子?有若答:可以实行十抽一的收税办法。鲁哀公说:什么?十抽二我都嫌少,怎么可能十抽一?有若说:要是百姓够用的话,您怎么会不够用?要是百姓不够用的话,您又怎么会够用?(《颜渊》)
与薄税相连的是减轻劳役。子产在这方面的做法也让孔子称道,说他“其使民也义”(《公冶长》)。使民,使用民力,也就是劳役;义,适宜;意思是劳役适度。关于劳役,孔子还说过“使民以时”(《 学而》)。按照时令役使民力。(www.daowen.com)
劳役对民众意味着什么?不妨看一件事。唐朝初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有人把自己的手或脚搞残废,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福手”“福足”。明明残废了,为什么还加个福字?因为伤残者可以不用服劳役!这种风气始于隋朝,那时徭役畸重,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便把自己弄残。到了唐朝,情况没有根本改变,自残之风便传了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对策是从重惩处,不光治罚逃避劳役之罪,还要追究不孝之罪。他引用《孝经》“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句子,下旨说就凭这一条,“先笞四十,然后依法”。先抽40鞭子或者打40棍子,然后再说逃避劳役的事。民众在劳役上的压力一点不比赋税小。
所以,只要减轻民众负担,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戴。
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自己的封地晋阳城。尹铎问:是让晋阳的百姓像蚕茧抽丝那样为您提供赋税呢,还是把那里作为保障家族的根据地?赵简子答:当然是根据地。尹铎到了晋阳,减少了每户的赋税。赵简子叮嘱儿子赵襄子说:家族一旦大难临头,你不要以为尹铎年轻,也不要嫌路途遥远,一定要去晋阳避难。
赵简子死后,晋国的另一个执政大夫智瑶攻打赵氏。赵襄子打算出走,但拿不定主意去哪里。有人提议,长子城(今山西省长治市)离得近,城墙坚固,军备充足,可以去那里。赵襄子摇摇头说:我驱使当地百姓筑城,搞得他们筋疲力尽,现在他们怎么会与我同心协力?有人建议,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的仓库充实,可以前往。赵襄子叹了口气说:我为了充实仓库,榨取当地的民脂民膏,现在他们怎么会与我同心协力?思来想去,赵襄子猛地记起父亲的叮嘱,决定出奔晋阳。智伯瑶率大军包围晋阳城,掘开汾河,引水淹灌,老百姓的锅灶都泡在水中,蛤蟆跳上锅台,但没有人背叛赵氏。(《国语·晋语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