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正名之道:《论语》导读解析成果

正名之道:《论语》导读解析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遵从周天子,得到了诸侯们的一致称赞。管仲的话讲的就是正名。正名是德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来看看孔子怎么讲正名。所谓正名,就是演员一定要严格按照角色要求来说话、来行动。正是由于人们依照名分各就各位,才长期保持了稳定和谐的局面。所以孔子一定要正名,并且立即着手去做。可见,正名绝非子路说的迂腐之言,即便放在今天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正名之道:《论语》导读解析成果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采用管仲的治国方略迅速富强,接着南征北讨,平定了那些不服从天子命令的诸侯国和族群,终于使天下安定下来。齐桓公与各国诸侯在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这个地方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一个名叫孔的太宰带着祭祀用的肉来到葵丘,传达天子的话,命令齐桓公用祭肉祭祀周朝的开国者文王和武王。接着太宰孔宣布:天子体恤齐桓公辛勤劳苦,接受赏赐的祭肉时不用下堂跪拜。齐桓公听了这话,拿不定主意,找管仲商量。

管仲告诉他:做君主的不像君主,做臣子的不像臣子,是产生祸乱的根源。齐桓公心惊,赶紧出去见太宰孔,说:天子的威严不可以有丝毫冒犯,我怎么敢不下堂跪拜?要真是大胆这么做,将使天子蒙受羞辱,我一定会跌跤的。说罢,齐桓公走下朝堂,行跪拜大礼,然后再登上朝堂,接受祭肉。齐桓公遵从周天子,得到了诸侯们的一致称赞。(《国语·齐语》)

管仲的话讲的就是正名。

正名是德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来看看孔子怎么讲正名。(www.daowen.com)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子路问:如果卫君请您主持政务,您首先抓什么?孔子答:那一定是正名分了。子路不以为然,说:就是这呀,您老先生也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道:说你粗野一点也不冤。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不应该乱评判。你给我听好了,名分不摆正,说出口的话就有偏差;说出的话有偏差,事业就无法开展;事业无法开展,礼制就会受到损害;礼制受到损害,刑罚就失去了标准;刑罚失去了标准,民众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君子依据名分来说话,按照言说来行动。君子的言说之所以理直气壮,就在于他从名分出发。

什么是正名?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里的重叠字,前一个字指的是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社会角色,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规矩。后一个字指的是进入角色的人,扮演君、臣、父、子角色的演员。所谓正名,就是演员一定要严格按照角色要求来说话、来行动。譬如儿子,这个角色最根本的规矩是恪守孝道,尊敬父母的意志。位置摆正了,你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你也才是合格的儿子。如果反过来,儿子拿父母当对立面,甚至凌驾于他们之上,说出口的话不像儿子应该说的话,做出的事不像儿子应该做的事,就是名不正,就需要给他正正名,把颠倒的关系再颠倒过来。

孔子为什么强调正名?这就要从制度上找原因了。周朝是一个礼制社会,这种制度是建立在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基础上的,名分就是其表现形式。正是由于人们依照名分各就各位,才长期保持了稳定和谐的局面。进入春秋时期,风气大变,传统秩序遭到颠覆,所谓的“礼崩乐坏”,一个重大表现就是名分的颠倒。譬如,鲁国大夫季平子在祭祀中使用8队64人的天子规格的舞队,就是对名分的破坏,说明他眼里根本没有周天子,当然更没有鲁国君主。这样天下能不乱吗?所以孔子一定要正名,并且立即着手去做。

可见,正名绝非子路说的迂腐之言,即便放在今天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官员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宗旨,是名。老百姓听你的,是因为你以这个角色说话;老百姓拥护你,是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是这个角色应该办的事。如果你背离了宗旨,你说出的话一定走样,行为一定走形,那时候就不会有人再信服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