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水之乐:《论语》导读,智慧与仁爱的乐趣

山水之乐:《论语》导读,智慧与仁爱的乐趣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唤起人的智慧之乐,山唤起人的仁爱之乐。曾晳孔子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登山临水给他许多乐趣。登山抒志,临水析理,将仁者之乐、智者之乐一网打尽。这是一个人与山水的互动过程,人之所以产生并享受其中的快乐,不在于山水本身,也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山水的某种特质与人的思想意识相契合,在于人所赋予自然的意义。这就是山水之乐的心理文化基础。不单山水,其他自然物也一样。

山水之乐:《论语》导读,智慧与仁爱的乐趣

孔子喜欢听弟子们谈志向。这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老师说话,话题转到了志向上。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中等国家,说只要三年,可以使那里的民众勇敢而知礼。冉有不如子路,他的志向是治理小国家,说只要三年,可以使那里的民众不挨饿不受冻,至于教化嘛自己就无能为力了,要等德才更高的人来解决。公西赤不如冉有,他的志向是继续学习,在举行宗庙祭祀活动时或者诸侯们的盟会中,身穿礼服、头戴礼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使自己有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实用知识。

轮到曾晳了,他正弹着瑟,最后几个音阶缓缓结束,“铿”地拨一下琴弦,推开瑟站起身,说:我的想法跟几位同学不同,志不在庙堂。暮春三月,我早早换上春装,跟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来到沂河边,跳到河水中洗澡,然后登上舞雩台沐浴春风,再然后回家,一路歌声不断。孔子长叹道:这也是我的愿望啊。(《先进》)

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另一面。他志在天下,同时也寄情于自然。他说过这样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水唤起人的智慧之乐,山唤起人的仁爱之乐。

曾晳

孔子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登山临水给他许多乐趣。他带着弟子登上山顶,放眼天下,豪情万丈,抒发心中基于仁的大志趣。(见前“志向:成人的导向”中的“志于道”)

孔子站在岸边,望着东去的一川流水奔腾不息。子贡问老师为什么凡遇大河必定驻足观望?孔子的回答是因为河水拥有一系列美德。它如同镌刻在大地上的纹理,像义一样适宜有度。它看不到起点和终点,像“道”一样永恒。它一往无前,像勇一样无所畏惧。它显示出平面,像法律一样公平,像公正一样不偏不倚。它无孔不入,像明察一样无一遗漏。它义无反顾地流向东方,像志向一样坚定不移。它清洗肮脏,荡涤污浊,像教化一样诲人不倦。(《孔子家语·卷二·三恕》)(www.daowen.com)

登山抒志,临水析理,将仁者之乐、智者之乐一网打尽。这是一个人与山水的互动过程,人之所以产生并享受其中的快乐,不在于山水本身,也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山水的某种特质与人的思想意识相契合,在于人所赋予自然的意义。这就是山水之乐的心理文化基础。

不单山水,其他自然物也一样。

孔子喜欢玉。子贡问:人们珍重玉石是不是由于物以稀为贵?孔子答:不是,是因为其质地的象征意义。它温润而发出淡淡光泽,象征着仁;它纹理缜密,质地坚硬,象征着智;它棱角分明却不伤人,象征着义;将其佩戴在身上,自然下垂,象征着礼;以手指叩击,声响清越悠长,然后戛然而止,象征着乐;它的光彩纯净,却从不掩盖瑕疵,象征着诚;它明亮晶莹,象征着信;它气势如虹,象征着上天的刚健;它精神如山川,象征着大地的厚重。(《孔子家语·卷二·三恕》)

孔子还盛赞千里马,说不是由于它跑得快,而是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品性(《宪问》)。

人的文化层次越丰富,得以享受到的快乐也就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