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的本质与快乐:《论语》导读

音乐的本质与快乐:《论语》导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是个复合词,由音和乐两部分构成。他最听不得郑国一带流行的音乐,视之为亡国之音,说它扰乱了音乐的高雅气质,跟低俗的紫色侵犯纯正的红色、包藏祸心的花言巧语颠覆国家的正常秩序一个样。我们口中的音乐,难道只是在说钟鼓这些乐器吗?这就涉及音乐的本质。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从中获得的是合乎音乐之道的快乐,小人从中获得的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快乐。

音乐的本质与快乐:《论语》导读

音乐是个复合词,由音和乐两部分构成。音是不同音阶的声,乐是音所组成的旋律,演奏时配以舞蹈

论语》多谈乐。孔子喜欢唱歌,每天都要唱;也有例外,就是参加丧事的日子,哭泣过后就不再唱了。(《述而》)他很会欣赏别人,听到好歌子,一定请那个人再唱一遍,之后自己参与进去,和着他的拍子跟着唱。(《述而》)一首好歌至少唱三遍。孔子会乐器,善于操琴、鼓瑟和击磬。他是高手,能够非常传神地把自己的心声抒发出来。在卫国的时候,他在屋里击磬,窗外高士路过,竟能从中听出他的心事。(《宪问》)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来见孔子,他不想见,推托身体不舒服,传话人的脚刚迈出门槛,他便拿起瑟边谈边唱,让孺悲知道他的意思。(《阳货》)

(汉画像石)抚琴起舞

孔子对音乐相当痴迷,属于发烧友等级。他去了趟齐国,在那里听到乐中极品“韶”,心中始终萦绕不去,三个月中连吃肉时舌尖上都没有感觉,感慨道:想不到音乐带给人的乐趣竟然到了这般地步!(《述而》)

他的欣赏品位很高,对于名为“韶”的音乐,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艺术上完美,内容上完善;对于名为“武”的音乐,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艺术上完美,内容上稍差一点。他最听不得郑国一带流行的音乐,视之为亡国之音,说它扰乱了音乐的高雅气质,跟低俗的紫色侵犯纯正的红色、包藏祸心的花言巧语颠覆国家的正常秩序一个样。(《阳货》)这话说得可真够狠的。

他懂乐理,可以跟专家对话,曾与鲁国掌管音乐的官员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他把演奏分为三大阶段,开始是各种乐器合奏,震感人心;中间转为舒缓,乐声纯粹,音节清晰,旋律绵绵不绝;最后是完成。(《八佾》)(www.daowen.com)

音乐当然不只是器乐,他反问道:“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我们口中的音乐,难道只是在说钟鼓这些乐器吗?这话问得有深意。

这就涉及音乐的本质。按照刘向的说法,凡是音乐都是人心的产物,人有了感情萌动一定要宣泄出来,声音就是其表现方式——譬如,后来魏晋名士所喜爱的长啸即为一种,小孩子的咿咿呀呀也是一种——声音经过修饰加工、排列组合便成为乐。刘向这样概括:“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说苑·修文》)乐是心的萌动,声是乐的表象,旋律节奏是声的装饰。这说的是音乐的源泉,至于其形式则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求。说起来就远了,得追到黄帝哪儿。他的乐官伶伦(这个名字有意思,伶是艺人,伦是条理)取来昆仑山上的竹节定音调,按照山下凤凰的鸣叫定声律,于是乐便披上一件自然的外衣。所以音乐是天人合一,沟通自然与人心。

到这里可以回答孔子的提问了。钟鼓之类只是音乐的器具,表现的是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忧,或怒,人心才是音乐的主角。正因为音乐出自人心,所以它才能感动人,唤起人的共鸣,也才能使孔老夫子三个月不知肉味。

音乐的功能非常丰富,教化、鼓劲、颂德、扬礼等不一而足。其中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件事。孔子一行被困在匡地,子路怒火中烧,挥舞着戟要冲出去拼命,被孔子拦下。孔子说:这样吧,我们来唱歌,你主唱,我应和。子路操琴,边弹边唱,孔子跟着唱。三首歌子下来,匡人撤走了。(《孔子家语·卷五·困誓》)神吧,音乐可增强理解,沟通情感,化敌为友。

乐,多音字,既读音乐的乐,又读快乐的乐。乐(yuè)即乐(lè)。刘向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说苑·修文》)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从中获得的是合乎音乐之道的快乐,小人从中获得的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快乐。不管哪一种快乐,都是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