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六艺,有大小之分:大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门学问,后来演化为六部经典,即《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简称六经;小六艺指礼、乐、射、御、数、书六项技艺。我们这里谈其中两项,一项是诗歌,一项是音乐。
先看诗歌。
孔子崇尚《诗经》,多次提醒弟子们注意学习。一次他叫住儿子孔鲤,问:学习《诗经》了吗?回答是还没有。孔子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说话。(《季氏》)还是对孔鲤,孔子问:修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修习“周南”“召南”,就跟面向墙壁站着一样。(《阳货》)“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国风”起始的两篇,孔子的意思是要儿子好好学习《诗经》这门功课,否则便如面壁似的张不开嘴。
《论语》中有的地方直接引用了《诗经》的句子。如“卫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而》);如“卫风”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如“小雅”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仕女
(清)王芸阶 绘
孔子为什么强调学习《诗经》?孔子这样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同学们啊,为什么不去学习《诗经》呢?诗歌可以生发真性情,可以观察志趣,可以沟通群体,可以诉说委屈。学习了《诗经》,近,可以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可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至少也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经》有这许多好处,自然非学不可。
关于兴,孔子还说过“兴于《诗》”(《泰伯》)。为什么《诗经》能够引发真性情?因为其中的诗歌篇篇都真,都是人们本性的自然流露,感情的诚挚表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邪通斜,意即不纯正。《诗经》里面的诗用一句话概括,叫不掺假。诗是真的,人的本性也是真的,两个真性情相遇,自然会形成呼应之势。诗便成了人的感情最好、最直接、最恰当的宣泄路径。(www.daowen.com)
诗情由于真、自然,就不是某一个人的,而具有最大普遍性,能够引起所有人共鸣。
春秋时期,范匄(gài)担任晋国执政大夫,利用晋国盟主地位对各诸侯国横征暴敛。郑国吃不消了,执政大夫子产给范匄捎信说:自从您治理晋国以来,诸侯没有听到您的德行,听到的是索要很重的贡赋,对此我深感迷惑。我听说,国家和家族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担心的不是没有财礼,而是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装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基础牢固,国家和家族才不至于毁坏,作为国家和家族的领导者难道不应该致力于德行吗?有了德行才能够平和快乐,有了平和快乐运道才能够持久。
接着,子产利用《诗经》作武器,说:诗中唱道:“和乐的君子啊,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诗》中又唱道:“苍天在头上,不要有二心”(“上帝临女,无贰尔心”),说的就是好名声吧!以宽容来彰显德行,可以使人获得好名声,从而得到别人的拥戴。您是想让人说“我们靠着您的恩德而生存”,还是想让人说“您榨取我们而肥了自己”呢?
这番话让范匄明白了不少,减轻了诸侯国的贡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可见,诗确实能够观察志趣,沟通群体,诉说委屈。
由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便具有乐的功能。真情流露是乐,志趣抒发是乐,群体共鸣是乐,诉说委屈也是乐,一种宣泄之乐,属于广义的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