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乐知:将学习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

《乐知:将学习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乐知则不同,是以乐取代苦,可谓跳出苦海,以全新的心理和全新的姿态将学习纳入自己生命。如果用知情意来套,知之属于知,好知属于意,乐知则属于情,是一种审美情趣。在知之和好知阶段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学是分开的、对立的;而在乐知阶段上,学习融入生命,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乐知最能体现学习之乐,人达到乐知便进入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乐知:将学习融入生命的最高境界》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不如在喜好中获得知识,在喜好中获得知识不如在快乐中享受知识。

上面说的明白道理的快乐和达到成功的快乐是学习的结果,而在快乐中享受知识的乐知则是学习的过程。过程胜过结果,许多成功者都这么讲,行进的意义大于结果的意义。

子贡在孔子门下学习了很长时间,身心疲惫,实在撑不住了,便向老师请假,要求歇一阵儿。孔子看了他一眼,说:“生无所息。”活着就没有休息的权利。子贡有点来气,顶道:照您这么说,我端木赐就永远别想休息了!孔子说:怎么不可以?可以啊!说着扬手往远处一指。子贡看过去,眼前什么也没有,远处是坟场。看见了吗?孔子说,就是那里,那一座座坟墓。它们如水中的高地,如山中的高峰,如湖河的堤坝,如器皿中的蒸锅,那就是休息的地方。子贡说:原来您说的是死啊!

孔子叫着子贡的名说:赐,这下你明白了吧。人们只想得到生的快乐,却不想忍受生的痛苦;只看到了老年的安逸,却看不到老年的衰退;只希望得到休息,不知道这却意味着死亡。(《孔子集语·卷一·劝学》)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孔子是要学生转苦为乐。学习是要坐冷板凳的,所谓十年寒窗,是件苦差事。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尽管可以体验到打破蒙昧的乐趣,但这样的感受并不经常,也不持久,如同灵光闪现,常态仍旧是苦读苦学,要不怎么子贡还有上面故事中的子路都难以忍受呢?要想坚持下去,除了以谋生来鼓劲儿外,还要从思想心理上进行彻底转变,树立乐知观念,形成乐知习惯。以谋生鼓劲儿是通常做法,当然有效,但去除不了苦的感受,只是说服自己增强忍耐力,从而承受眼下的苦并准备承担今后更多更大的苦,是苦的恶性循环。而乐知则不同,是以乐取代苦,可谓跳出苦海,以全新的心理和全新的姿态将学习纳入自己生命。(www.daowen.com)

孔子15岁“志于学”,终于练成乐知。

楚国有位叶公,曾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能答上来。事后孔子说:“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老师在做人的道路上,用起功来经常忘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以至于连自己的生命走向衰老都没有察觉到。在孔子那里,学习就是他的存在。

如果用知情意来套,知之属于知,好知属于意,乐知则属于情,是一种审美情趣。在知之和好知阶段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学是分开的、对立的;而在乐知阶段上,学习融入生命,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

乐知最能体现学习之乐,人达到乐知便进入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