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谦虚:成人之道与论语导读》

《谦虚:成人之道与论语导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谦虚是谦下的第二个内容。虚是空,谦虚就是不满足。曾子也这样认为:“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是老师,但却没有这个毛病,总是非常真挚地与学生探讨问题,看到学生比自己高明,心悦诚服。孔子的大学问就是这样积累出来的,他是以虚带实。谦虚的态度对自省也大有裨益。

《谦虚:成人之道与论语导读》

谦虚是谦下的第二个内容。

虚是空,谦虚就是不满足。陆九渊说:“谦者不盈也”(《陆九渊集》卷三十四)。曾子也这样认为:“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自己有本事,却去请教本事不如自己的人;自己有知识,却去请教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自己有学问,却像是没有学问;自己满腹经纶,却像是内心空虚;即使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去计较。

孔子参观周王室宗庙,看到一件器物,便问守庙人叫什么。回答是大概叫“宥座”。孔子道:听说这种器物,里面装满了就会倾覆,空的时候会歪向一侧,装得不多不少才会端端正正,是这样的吗?回答是的。孔子便吩咐子路往里面注水,果然跟刚才说的一样。孔子长叹一声,道:哪有满盈却不翻倒的呢!子路问有没有保持充实的法子?孔子说:有,就在于控制数量,适时减少。子路又问怎样减少。孔子说:地位高而居于人下,学问大而感到不足,财富多而保持节俭,身份贵而处于卑微,智慧而佐以愚笨,勇敢而佐以怯懦,雄辩而佐以木讷,博大而佐以浅陋,贤明而佐以暗弱,这就叫作减少而不走到顶点。要掌握这个分寸很难,德行修养达不到一定程度是做不到的。《易经》说:“不减少却增加,反而会减少;自己主动减少,反而会增加。”(《说苑·敬慎》)

孟子

减少指的是态度,总是认为自己很不够。比如减少知识,不是把原本掌握了的知识去掉,而是不以学问大为满足,就此停止前行的步伐。尽管自己的知识确实比别人多,也不能目中无人,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是曾子说的“有若无,实若虚”,知道得越多,越要觉得“无”“虚”,也就越需要填补。这样才能通过学习而不断得到补充,达到新的更高的“有”和“实”,从而保持子路提问中所说的充实,始终走在人们的前面。

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但他很清醒,这样说自己:“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我什么都知道吗?不,不是这样的。他总觉得自己“空”,所以特别好问。《论语》中有两处出现同样的话:“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乡党》)他参观宗庙,见到什么都发问。他始终觉得不足,以“减”的态度对待自己。(www.daowen.com)

孟子发现了人的一个通病:“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不管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管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也不管知道多少,总想去指点别人,显摆一番,而不是反过来做学生。

孔子是老师,但却没有这个毛病,总是非常真挚地与学生探讨问题,看到学生比自己高明,心悦诚服。孔子曾经问子贡:你与颜回谁更加突出一些?子贡答:我哪敢跟颜回相比,他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道理,而我最多不过领悟两个。孔子说:确实如你所说,我跟你都比不上颜回。(《公冶长》)

只有空的地方才能盛放东西,空间越大存放的也就越多。孔子的大学问就是这样积累出来的,他是以虚带实。

儒家经典《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谟》)

谦虚的态度对自省也大有裨益。只有认定自己不足,不为骄傲自满所蒙蔽,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严格剖析自己,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有所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