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另一层含义是道理。道理当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又具有主观形态,是人对道路、规则的认识,属于对“道”的获得。得即德,所以古人把这种认识称作“德”,有德之人又指通达“道”的人。为此可以把“道”解释为根本道理。根本二字为的是突出道理的重要地位,它出自“道”,来于人。
《论语》中关于这层意思的“道”有一些,最著名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早晨听到根本道理,就算晚上死了也值当。
有一个从这句话里发生的故事。
西汉宣帝时,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丞相长史黄霸批评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被逮捕下狱。坐牢的时间很长,夏侯胜有学问,黄霸提出跟他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夏侯胜情绪低落,不愿讲,心想已经定了死罪,学得再好也没机会用了。黄霸不死心,搬出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为之一振,赞赏黄霸的精神,便答应了。两人在狱中度过了两个冬天,一个不倦地讲,一个不倦地听,就没间断过,直到出狱。
范蠡
(清)任谓长 绘
夏侯胜获释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专门给皇子讲课,90岁去世。为报答师恩,太后特赐奠仪200万钱,为夏侯胜穿了5天丧服,天下儒生都觉得脸上有光。黄霸获释后,先任地方长官,后任朝廷丞相,口碑极好。他关注民生,打击邪恶,宽厚而明察,被评为政绩天下第一。(《资治通鉴》卷24)(www.daowen.com)
什么是根本道理?
战国初期,魏国出了个案子,非常棘手,大臣们一半认为应当判有罪,另一半认为应当判无罪,争执不下,最后报到魏王那里请他定夺,可魏王也拿不准主意。当时一个被称作陶朱公的人名气很大,魏王认为此人以一介平民,却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一定有着超人的智慧,便找陶朱公咨询。问:如果让先生您来处理这个案子,您会怎么判决呢?陶朱公说:我是一个粗鄙之人,不懂得判案定罪的事情,既然大王有令,我就试着说一说。我家有两只白玉璧,质料完全相同,大小也差不多,但二者的价格却相差了一半,一只值1000金,一只仅值500金。魏王奇怪,问相同的东西为什么相差这么大?陶朱公说:平放着看,它们是一样的,但立起来看就大不相同了。一只比另一只厚了一倍,所以价格也就高了一倍。
魏王心中一亮,全明白了,如果惩罚时出现疑难,就按照宽大的原则来处理;如果奖赏时出现疑难,就按照给予的原则来处理,这样做民众一定高兴。墙壁薄了,就会很快坍塌;丝织品薄了,就会很快破裂;米酒薄了,就会很快变质。凡是薄的东西但却能够长久保持的,恐怕还不曾有过。(《新序·杂事第四》)
据说陶朱公就是协助越王勾践复国报仇的范蠡。他讲的是客观规则,也就是前面说的道路,魏王从中悟到的是宽的原则,即根本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