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对成人具有重大意义,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立”,即立人。
那天,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儿子孔鲤快步走过,孔子叫住他问:学习礼了吗?孔鲤答:还没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不学习礼,就没有立身的依据。同样的话《论语》中还有,“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
,这是篆书立字,由两部分组成,下面一横表示地,上面的大字表示人,意思是人站在地上。礼就是人的地,只有在这块土地上,人才能生根,才能立得住站得稳,也才可以称作人。《左传》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昭公二十五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绳,人类生活的依凭,因此得到贤明统治者的推崇。故而能够以礼来作为自己行为尺度的人,就叫作成人。反之,即使人模人样,也不能算作人。《礼记》说:“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曲礼上)人不奉行礼,虽然口吐人言,其意识仍旧不能脱离动物。
与仁一样,在朱熹那里,礼也与自然相交融。它属于阴阳二气中的阳、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夏、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火、元亨利贞四品中的亨(《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阳的性格是刚健,夏天的特点是繁茂,火的品质是热烈,亨的表现是通达。刚健、繁茂、热烈、通达这四个词就是礼在成人过程中的关键词。
为什么说礼具有“立人”的意义呢?
首先,礼可以使人的本性觉醒。礼是一系列规章制度,人们往往以为崇礼守礼是适应外界,其实是服从自己,因为礼即是理,而理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礼的根子就在人自己身上。所以守礼的过程是本性焕发的过程。北宋大儒张载说:“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近思录·为学大要》)懂得礼并以此修养自己的本性,道义就会显现出来。(www.daowen.com)
其次,礼可以使人摆脱世俗束缚。张载打过一个比方,人好比小树,世俗的一套好比缠在树上的藤蔓,不解开藤蔓,小树就长不大,人就会沉溺于吃喝玩乐睡而不能进步。拿什么解除藤蔓的纠缠?拿礼。按照礼制规定去做,歪风邪气就没有空子可钻。(见《近思录·为学大要》)
再次,礼可以塑造人的品位。按照父母官的礼要求自己,你就可以逐渐变成好领导;按照学生的礼要求自己,你就可以逐渐成长为好学生;按照君子的礼要求自己,你就可以逐渐成为君子。对于成人,礼的形式性极具优势。这里我们不妨引用一个西方例证。公元十世纪,罗斯人打算确立国教,派使者出境考察。使者回来向大公汇报,描述自己在东正教仪式中的感受:“不知道我们是在人间还是在天堂。”礼也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着儒生衣冠,行儒生礼节,说儒生言辞,你就会觉得自己如儒生般文雅。
总之,礼提供了一种做人方式、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范型,即现在常说的范儿。
这个范儿不只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孔子倡导的礼制化人生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调整,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非常性格。譬如重秩序、求安定,这里只讲一件事。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附近停车位非常紧张,为图方便,不少外交官宁可交罚款也要违章停车。美国学者菲斯曼等人通过统计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外交官的违章率几乎为零,违章者主要来自腐败现象较重的国家,腐败率越高违章率也就越高。然而当时被视为腐败程度较高的中国却是一个特例,违章率极低。为什么?就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入乡随俗”,自重而尊人。
事物都有两面性。守秩序、求安定是我们民族的一大优势,缺少这个优势,中国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以来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然而礼制化同时也带来了保守性和惰性,这也是中国社会历史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孔子的礼,其直接来源是周礼,也就是当时虽然衰微但仍旧居于正统地位的秩序,这正是他要复归的东西,而这个礼在儒家的强势运作下,持续了两千余年,造成了民族的守旧意识和故步自封的心态,从而成为今天创新潮流的一大阻力。西方文化则不同,其主要源头基督教起始便是对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现存制度的否定,当它成为文化主流并固化为一种世俗制度后,又分化出新教对其进行变革,由此发展出一种批判精神和求新求异的旨趣。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下大力气改造我们民族性中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