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礼服示尊,成为大儒共识

孔子礼服示尊,成为大儒共识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樊迟孔子的这个说法成为后世大儒们的共识。乡人迎神驱鬼,孔子虽然不信鬼神,但仍然身着礼服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以表示对乡人及其信仰的尊重。邾文公认为对民众有利就是对国君有利,坚持搬迁。几个月后,邾文公便去世了。晋国有位公子叫夷吾,请求秦国帮助他当国君,许诺以五座城池酬谢。大臣们不同意,因为这个地方离京师长安过近,一旦他们闹起来,朝廷将非常被动。总之,只要是人,就应该给予关爱。

孔子礼服示尊,成为大儒共识

樊迟

孔子的这个说法成为后世大儒们的共识。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春秋繁露·仁义法》)

这里的爱人没有特定所指,而是爱一切人,所谓的“泛爱众”(《学而》)。

什么是“泛爱众”?我们看看孔子。

他跟同乡饮酒吃饭,一定等老人退席,自己才离开。乡人迎神驱鬼,孔子虽然不信鬼神,但仍然身着礼服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以表示对乡人及其信仰的尊重。乘车出门,遇到身着丧服或者军服的人,孔子一定扶住车前横木,伏下身子行礼,因为穿丧服的人家遇不幸,穿军装的人要上前线作战。每当遇见盲人,即便是老熟人,孔子都要致礼。一个名字叫冕的盲乐师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跟前,孔子说:前面是台阶。走到座席前,孔子说:这里是座席。等人们都坐好后,孔子一一介绍,告诉他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那里。冕告辞后,学生子张问:这是跟盲人说话的方式吗?孔子答:是的,这是与盲人相处时必须注意的。孔子去朝廷办公,家里的马棚失火,回来后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伤着人了吗?却没有问一句马。(《乡党》《卫灵公》)

这说的是对待乡人、客人。对待国人也应该如此。春秋时期有个邾国,君主邾文公打算搬迁到绎地(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去。主持占卜的史官报告说:迁徙对民众有利而对国君不利。邾文公认为对民众有利就是对国君有利,坚持搬迁。身边的人不解,问不迁居不是对您更好吗?邾文公答:生死有天命管着,我能做的就是给国人造福。就这样,邾国迁到了绎地。几个月后,邾文公便去世了。(《左传·文公十三年》)(www.daowen.com)

那么对他国人呢,也要关爱吗?回答是肯定的。古代的他国分两类,一类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一类是语言文化各不相同。

先看第一类。秦国晋国是春秋时期北方的两个强大诸侯国,互为竞争对手。晋国有位公子叫夷吾,请求秦国帮助他当国君,许诺以五座城池酬谢。不想夷吾不守信用,坐上国君大位后再也不提城池的事。不久晋国发生天灾,向秦国求助买粮。大臣们说,好啊,报应来了,一粒米也不给,不光饿他,还应该乘机出兵打他,替天行道。秦穆公不同意,说:不错,我是厌恶夷吾这坏东西,可是他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于是调动船队将一船船粮食运过黄河,给对面的晋国送去。(《国语·晋语三》)

(汉画像石胡人战士

再看第二类。隋唐时西北有个强大族群叫突厥,与中原华夏异种异文,长期对峙。唐朝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部战败,兵民10余万人归降,请求居住在胜(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夏(今陕西靖边县)二州之间的地域。大臣们不同意,因为这个地方离京师长安过近,一旦他们闹起来,朝廷将非常被动。太宗说:夷狄也是人,既然是人,那么人情事理跟中原人就是相通的。只要勤施恩德,四方民族便可亲如一家;如果心怀猜忌,至亲骨肉也难免反目成仇。突厥贫弱,我们收留他们,管吃管住管生产,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呢,怎么肯捣乱?唐太宗答应了突厥的请求。(《资治通鉴》卷197)

总之,只要是人,就应该给予关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